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2.
试论“辛以润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以润之”,其旨蕴深,历代医家颇多阐发,其论纷繁。本文拟从其渊源及衍化,论其真要,旨在对临证有所启迪,管窥所及,祈请赐正。一、“辛以润之“的渊源“辛以润之”之说,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惟令人费解的是:辛味之药大多性偏温燥,何以能润?岂无以燥益燥之弊?此说则不与《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濡之”相悖乎?其实,所谓“辛以润之”,经文本身就已作了解释,辛味药物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3.
辛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对于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如何理解?历有争论,莫衷一是,后学则每为之困惑。为此,作者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辛润之说首倡于《内经》。原文说:“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燥证,故须润之,此为常理。但何能以辛为之润呢?这是不容易理解的。但原文紧接着有“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数语。笔者认为,此虽寥寥数语,却也是解答了疑问的。所以甚至有人认为这九个字不是原文而为读批注文呢。张介宾在《类经》中说:“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卒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  相似文献   

4.
辛润辨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历有争论。笔者兹析于下。一、理论辨析“燥者润之”,此为常理。然何“食辛以润之”呢?张介宾《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可谓深得经旨。将辛润理论作为一种治法来理解,指的是对某些燥证用辛味药治疗,其机理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药“辛润”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润”为中药五味理论中一个有所争论和难以理解的问题。“辛润”之说,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原文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味药润何种燥证?辛润的代表药物是何  相似文献   

6.
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运用五味来辨识药物的性能是中药具体应用的一大特点。《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在五味之中,作用之广,囊括药物之多,皆以苦味为首。可见,苦味的重要地位。笔者试从中药的药性理论出发,探讨苦味作用的阴阳属性。苦味的作用,渊薮于《内经》之中尚简,理论之整理、深化于唐后。如王冰注《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皆自然之气也。然辛味苦味,匪唯坚散而已。辛亦能润能散,苦  相似文献   

7.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8.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有些医理,于文未尽。学习时,不仅要知仲景所言,还应知其未言;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现浅析《金匮》两则,望能对《金匮》的学习有所帮助。一、肝病“补用酸”与“辛补之,酸泻之”仲景在《金匮》首篇提出:“肝之病,补用酸”,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酸生肝”理论相应,然《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何以肝病既有“补用酸”之说,又有“辛补之,酸泻之”之论?现简述其理。  相似文献   

9.
喻昌是我国明末的一位卓越医家,他的秋燥论治尤属耀古烁今的不朽之说,兹略加剖析,绍述如下。论治燥病申明性属在早期中医文献的史料中,对于“燥”的记载资料较少,如《素问》中有“西方生燥……燥甚则干……燥者润之”等内容,王冰注《素问》以阐述四时本气,称:“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等。  相似文献   

10.
王欣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0):421-422
中医学关于脑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脑髓之称也早已有之。但由于历代关于脑的论述比较散在 ,更有许多医家遵循“心主神明”之说 ,对脑髓认识较为模糊。如仔细研读《内经》可以发现 ,脑髓理论在《内经》时代已渐成雏形 ,为后世“脑髓说”奠定了基础 ,并促进了临床治疗痴呆理、法、方、药理论的发展。1 脑为精明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 :“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夫精明者 ,所以视万物 ,别白黑 ,审短长。”强调脑之精明具有视、知觉功能以及认识、辨别事物的作用。《素问·五藏别论》指出 :“脑、髓、骨、脉、胆…  相似文献   

11.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浅谈“肾主骨”与肾性骨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全国著名专家董德长教授,在河北省首届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上的《肾性骨病》专题讲座中。谈到古人有“肾主骨”之说,认为祖国医学有其深奥内涵及远见卓识,与现代医学密切相关。本人以此为启迪,颇有感受,今浅谈如下。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记载了“肾主骨”之说。《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指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认为“肾”能接受五脏六腑所传之精封而藏之,充实于骨,濡养于骨。《索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  相似文献   

13.
治病求本之说,《内经》早有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集注》云:“阴阳者,万物之本也,人身有阴阳而有本;病亦有阴阳而为本,凡治病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15.
论石膏之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秉成《本草便读》谓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 ,清暑除烦能止渴 ;解阳明之郁热 ,祛瘟逐疫可消斑。”可说是要言就赘 ,其理甚书。历代医家喜用石膏者 ,首推仲景 ,张仲景用石膏为君 ,组成白虎汤 ,一清阳明内外之热 ,一透厥阴厥深之热。如《伤寒论》176条“伤寒 ,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按 :浮为表热 ,滑为里热 ;浮而滑是表里俱热之脉。柯颜伯注曰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 ,石膏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用为药 ;甘草、梗米调和于中宫 ,寒剂得之缓真寒 ,苦剂得之…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答:“发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应用于表证之发汗解表法;“攻里”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应用于里实证之攻下法;“远”,即避免、注意之谓;“寒”、“热”,  相似文献   

17.
试述脑藏神     
在中医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虽多篇都为心主神明的内容,为后世奠定了心藏神之说,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却又有“头者,精明之府”之说,这是脑藏神的原始理论依据,嗣后历代医家对腩藏神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金正希曰“人的记性皆在脑中”;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而王清任更为脑开辟了“脑髓说”专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脑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实脑应属脏,即使在《内经》中也有把脑归属于脏的叙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就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可见在《内经》成书  相似文献   

18.
“辛以润之”,意即津血枯燥之证,用辛味药物滋润它。这种治疗观点,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亦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一般来说,辛味药物最基本和直接的效用是宣通、发散,如麻黄发表散寒,桂枝通阳化气,陈皮行气解郁,川芎活血行气。《内经》指出“辛散”,“辛甘发散为阳”此之谓也。由于辛味之品并非具有滋阴润燥作用,且津血亏损之证,辛味药物于临床上常被医者视为忌品。因此,“辛以润之”多引起初学中医者疑惑和费解。于此笔者仅就“辛味”是如何发挥“滋润”效用这一问题,谈谈一孔之见,以就正于同道。辛是何以发挥“润”的效用呢?简言之,“辛以润之”效用,乃是通过其宣通发散的功能以改善因为气机郁滞而导致津血运  相似文献   

19.
“开鬼门”乃发汗法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鬼门 ,洁净府”,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这一论述对后世水肿病的论治起了重要的影响。王冰注 :“开鬼门 ,是启玄府之气也。……洁净府 ,谓膀胱水去也。”后世多宗王冰“鬼门”即“玄府”说 ,认为“开鬼门”便是治疗水肿病的发汗法。如《类经》注曰 :“邪在表者散之 ,在里者化之 ,故曰开鬼门 ,洁净府也。”《黄帝素问直解》云 :“开鬼门 ,乃开发毛腠而汗出也。”新编五版教材《内经讲义》及《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也都从王冰之说。诚然 ,“开鬼门”即治疗水肿病的发汗法已是中医界的一种普遍共识。不能否认 ,发汗利小便是治疗水肿病的…  相似文献   

20.
葶苈子味辛苦,性寒.诸方书谓其有下气行水,逐痰饮,除胀满之功.《本草经疏》葶苈子条云:“(窍闭不通)则水湿泛溢为喘满,为肿胀,为积聚,种种之病生矣.”葶苈子则“辛能散,苦能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