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1 个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5~60岁常住居民采用毛蚴孵化法进行粪检,并统计患者感染度(EPG)。阳性者分别采用60mg/kg 或40mg/kg 吡喹酮薄膜衣片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6 周后粪检复查,评估吡喹酮薄膜衣片疗效,阳性者采用相同治疗进行第2 次治疗;同时观察吡喹酮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7 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 次者43例,2 次以上者44例;中度感染37例(EPG:216~312),轻度感染50例( EPG:24~96);第1 次治疗使用吡喹酮薄膜衣片60mg/kg 37例,40mg/kg 50例,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感染者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对796例越南和柬埔寨难民粪检虫卵阳性者462例(58%),其中56例(7.0%)感染华支睾吸虫和/或麝猫后睾吸虫。本文报告用吡喹酮治疗56例华支睾吸虫和/或麝猫后睾吸虫病患者的结果。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0~61岁。其中42例患者同时感染其他种类吸虫、绦虫和线虫。患者的感染度,系用Stoll(1926)虫卵定量法即将3次粪检虫卵数的平均值计得每g粪便的虫卵数(EPG)作为分级标准。于治疗开始后3天和1、2、4、12、24以及50周用汞碘醛浓缩法(MIFC)粪检虫卵。在治前、治疗期间和治后  相似文献   

3.
曼谷热带病医院的96例猫后睾吸虫病患者,粪检虫卵计数(EPG)在10,000个/g粪以上。症状轻,无其他严重疾病。其中男性72例,女性24例,年龄16~73岁,体重24~74Kg。治疗前记录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作了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试验,测定了血尿素氮、血清肌酸酐和血糖及粪检。治后第60天复查。吡喹酮的用药剂量为50mg/kg,于早餐后服,服药后观察48小时,记录出现的副作用。结果,完成60天追踪观察的68例,治前粪检EPG为10,800~139,000(平均26,044.3),有66例治愈,治愈率为97.0%。2例粪检仍阳性者中,1例为25岁的男性病人,治前粪检EPG为28,800,接受单剂吡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1例患者出现华支睾吸虫病、胆结石、胆囊炎三联症的有关发病原因与临床表现,分析有关发病因素。方法直接涂片法检查患者T型管引流液中华支睾吸虫卵,kato-katz法检查粪便中华支睾吸虫卵,吡喹酮驱虫药物治疗。结果无论肉眼或镜下对患者T型管引流液中排出的虫体经鉴定结果一致,均为华支睾吸虫成虫。对患者采用吡喹酮总量120 mg/kg体重,3 d分服9次服完的驱虫治疗与对症处理的治疗方案,经治疗半月、1月、3月复查与回访,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治后半月、1月及3月的粪便均未再检获华支睾吸虫卵。结论该患者出现的华支睾吸虫病、胆结石、胆囊炎三联症为有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或有发病的地区所少见。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研究--低度流行区的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是否改变,为调整防治策略和修订日本血吸虫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南京、镇江市各选择1个沿江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村中人群作粪便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阳性者为观察对象,做个案调查.对观察对象分别按60 mg/kg或40mg/kg吡喹酮抗虫治疗.治疗6周后粪检复查,阳性者进行第2次治疗.第2次治疗6周后再粪检,体内仍有活卵排出者,结合以往病史和治疗情况,可被认为体内存在对吡喹酮不敏感虫株.结果43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次者16人,2次以上者27人;中度感染10人(EPG 216~31 2),轻度感染33人(EPG 24~96),第1次治疗使用吡喹酮60 mg/kg 30人,40 mg/kg 13人,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结论目前,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吡喹酮治疗了15例病人:华支睾吸虫病4例,横川后殖吸虫病5例,卫氏并殖吸虫病1例,阔节裂头绦虫病4例和牛肉绦虫病1例。4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20000~1000个,其中3例口服吡喹酮的总剂量为75mg/kg,分3次服,每4小时服1次;另1例患者的剂量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洞庭湖渔民血吸虫感染情况及化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洞庭湖渔民感染血吸虫的严重程度,评估其化疗防治效果。 方法  2 0 0 1年11月选择湖南省岳阳县麓角镇洞庭湖水上作业渔民,询问血吸虫感染与化疗史。用改良加藤法检查虫卵和毛蚴孵化法检查毛蚴,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抗可溶性虫卵抗原(SjSEA)的抗体,B超检查肝/脾病变程度。人群顿服吡喹酮40mg/kg,一个感染季节过后复查。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①询问调查渔民268人,“经常”或“间常”接触疫水的人数占907%;近5年每年平均化疗人数占240%,从未化疗者占394%;②粪检阳性率为681%(111/163),克粪虫卵数(EPG)为4877,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 11~20岁阳性率最高(83 3 %),“经常”或“间常”接触疫水与从未化疗的两种人群阳性率分别为 763 %(106/139)和797%(51/64);③IHA检测阳性率为880%,ELISA检测阳性率为787%,均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率;④肝/脾受损率为774%(82/10 6),其中,肝实质呈Ⅱ~Ⅲ级纤维化病变者占377%,肝肿率为585%,脾肿率为198%;⑤多次化疗人群感染率和EPG显著低于从未化疗人群;⑥复查结果表明,化疗人群粪检阳性率(354%)和EPG(3613)较未化疗人群(565%和684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较佳剂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在永修、星子两县,采用不同剂量、疗程的吡喹酮治疗不同感染度的慢性血吸病患者348例。 对象与方法 一、治疗对象 粪检阳性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348例,其中男性231例,女性117例,年龄5~67岁。于治前采用改良的加藤氏厚片透明法进行3次粪便虫卵计数,每次检查2片。以每克大便平均虫卵数(EPG)10个以上者为治疗对象,其中EPG低于100个者列为轻度感染,101~400个者为中度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吡喹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站2009年1月-2011年8月接收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接受保肝治疗的同时并行吡喹酮治疗,随访3年,观察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期间采用B超行腹部检查联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以观察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60例患者随访期间,大部分患者的肝脾肿大与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经治疗1年后随访,未见1例转阴,转阴率为0;第2年见9例转阴,转阴率为15.0%;第3年见31例转阴,转阴率为51.67%;部分患者见轻度恶心呕吐、疲倦、头痛、皮疹等症状,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行吡喹酮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较轻,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抗华支睾吸虫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将2020年8月—2022年8月南宁市武鸣区疾控中心门诊治疗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分为采用三苯双脒治疗的试验组和采用吡喹酮治疗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分A、B、C三组:A组为单剂次顿服;B组为2剂次隔周顿服;C组为3剂次连续3日顿服。每剂次剂量均为400 mg。对照组(D组)使用吡喹酮治疗,每日3次,800 mg/次,连服3日。治疗一个月后复诊复检,观察治疗前后虫卵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三苯双脒试验组149例,其中A组45例,B组51例,C组53例;吡喹酮对照组99例。试验组A、B、C各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6.67%、94.12%和92.45%;对照组虫卵阴转率为97.98%。各组间虫卵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46,P>0.05)。轻度感染患者试验组A、B、C各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9.27%、88.47%和82.11%,对照组为87.91%;中度感染患者试验组各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8.86%、97.43%和98.65%,对照组为99...  相似文献   

13.
我们试用丙硫咪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70例,同时用吡喹酮治疗45例作比较。一、材料与方法(一)治疗对象用水洗沉淀法普查佛山市第十中学初中学生,凡找到华支睾吸虫卵者作为治疗对象。共治疗115人,年龄13—17岁,其中男52人,女63人。粪检时同时检查其他肠道寄生虫。(二)分组及剂量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吡喹酮180mg/kg、阿苯达唑90mg/kg及吡喹酮90mg/kg合并阿苯达唑45mg/kg,3d分服,每日3次,分别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患者66例、62例和74例,治后1个月粪检虫卵阴转率依次为98.5%(65/66),61.3%(38/62)和87.8%(65/74);未转阴者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7%,65.0%和97.3%。吡喹酮合并阿苯达唑治疗组的疗效虽稍逊于吡喹酮治疗组,但其对轻、中度感染者的疗效仍较满意,且药物副反应少而轻,对合并感染钩虫、蛔虫和鞭虫等肠道线虫的患者亦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卵谱法和孵化法观察吡喹酮(PZQ)间隔9天两次口服给药对感染小鼠体内血吸虫虫卵的影响。 雄性体重20—25g远交系ICR小鼠,经皮肤感染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200条。感染后第57天用加藤法检测粪内平均卵数/g(EPG),EPG为936的小鼠划入非治疗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反复化疗地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从洞庭湖反复化疗区及新流行区现场收集获取感染性钉螺,分别逸蚴、分组感染小鼠;5周后再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吡喹酮(600 mg/kg 体重)1次灌服,治疗后3周与对照组同时剖杀,观察记录各组成虫、肝卵、粪卵数和粪便毛蚴孵化阳性率.结果反复化疗地区与新流行区吡喹酮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98.24%、98.71%;粪卵减少率分别为99.94%、99.64%;肝卵减少率分别为75.85%、73.10%;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均有毛蚴孵出,而各治疗组鼠粪均无毛蚴孵出.结论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没有发现降低,与新流行区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检测广西华支睾吸虫疑似感染者粪样华支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虫卵和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参考。收集2017年3-9月于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性健康体检科就诊的疑似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华支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虫卵并计算每克粪样虫卵数(EPG)。同步收集粪检阳性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分析EPG值与IgG抗体A_(450)值的相关性,并根据华支睾吸虫感染度分类标准,分析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者EPG值与血清IgG抗体阳性率以及IgG抗体定性结果与EPG值的关系。在146份华支睾吸虫/扇棘单睾吸虫虫卵阳性粪样中,EPG最大值为21 502,最小值为8。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阳性率为84.9%(124/146),男、女性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0%(111/129)和1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者EPG值和IgG抗体A_(450)值呈正相关性(r_s=0.436, P 0.01)。轻度、中度和重度感染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8.4%(69/88)、 96.0%(48/50)和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华支睾吸虫血清IgG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粪样几何均数(GM EPG)值分别为736和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提示在华支睾吸虫和扇棘单睾吸虫共感染的广西,粪样虫卵镜检和血清华支睾吸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呈正相关;但单独粪便虫卵检查用于华支睾吸虫监测和诊断会存在误判,应辅助IgG抗体等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月至1983年7月,我们先后两次应用吡喹酮治疗轻、中度感染的华支睾吸虫病34例,观察6个月,疗效满意。 一、治疗对象:为1980年7月至1981年11月在我市郊区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的34例,男18例,女16例。2~5岁4例,6~15岁22例,16~56岁8例。粪  相似文献   

19.
1987~1990年在江苏省江都县吴堡乡吉家村肠蠕虫病防治对策试点及其周围地区的粪检普查中,陆续查见人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10例。一、查治结果 10例感染者中定量透明法阳性6例,盐水漂浮法阳性7例,两法同时阳性为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64岁,13岁以下5例,25岁以上5例。感染者每克粪虫卵数(EPG)最高为4080,最低为4。3例为单纯感染,7例伴有蛔虫、钩虫、鞭虫等其它蠕虫感染。治疗采用5种方案,治后1个月用同法复查。A.吡喹酮20mg/kg顿服或分2次服,治疗3例全部阴转。B.复方甲苯咪唑6片加服吡喹酮20mg/kg分3次服,治  相似文献   

20.
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状态及吡喹酮治疗对其影响。 [方法 ]采集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 12 9人 (粪检阳性者 6 4例 ,粪检阴性者 6 5例 ) ,吡喹酮治疗前及治疗后 45d的静脉血 ,以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抗原分别刺激诱生细胞因子 ,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L 5、IL 10和IFN γ水平。 [结果 ]12 9例中 ,对血吸虫抗原刺激诱生的细胞因子水平粪检阴性组明显高于粪检阳性组 ;治疗后 ,细胞因子诱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特别是IL 5和IFN γ。 [结论 ]流行区人群的细胞免疫应答显示总体下调趋势 ;吡喹酮治疗后出现细胞因子水平的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