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影像特征、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的资料。结果4例患者术前CT均诊断为囊性淋巴管瘤,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术后7d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6年均无复发。结论 CT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完整切除整个囊壁是治疗及预防术后复发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腹膜后淋巴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6—57岁,平均42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其中单房囊肿7例,多房囊肿4例。术前仅有1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而确诊。结果11例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其中9例行开放手术,2例行后腹腔镜下切除肿瘤。全组均病理证实为(腹膜后)淋巴管瘤,随访8个月~12年未见复发。结论腹膜后淋巴管瘤由于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而易漏诊和误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3.
腹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腹部淋巴管瘤28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单房型淋巴管瘤13例;多房型淋巴瘤15例。16例囊壁及间隔清楚显示,12例囊壁及间隔未显示,全部病例均未见壁性结节。腹腔内淋巴管瘤18例,其中11例发生于小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管瘤10例,其中有5例发生于肾上腺区域。结论:肠系膜和肾上腺区域分别是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管瘤的好发部位。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大小、形态、囊壁和分隔,明确其囊性性质,CT值偏低或穿刺液为乳糜性具有较大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淋巴管瘤的CT诊断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影像表现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 4例淋巴管瘤的CT表现。结果:发生在颈部18例,肠系膜11例,腹膜后7例,后胸壁5例,纵隔2例,左侧腋窝并同时累及颈和纵隔1例。表现为囊性、边界清楚或不清的肿块影。增强CT扫描肿块囊内不强化,囊壁或囊肿内分隔有轻度强化。结论:淋巴管瘤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CT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密度、大小、形状和范围,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对腹膜腔囊性病变的影像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活检及手术等病理证实的腹膜腔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及影像齐全的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探讨其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腹膜腔单纯性浆液或黏液性的囊肿,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包块.8例囊腺瘤或囊腺癌可见增厚的囊壁和结节.5例肠系膜囊肿发现囊肿与肠系膜根部相连.3例腹膜腔假性黏液瘤则在肝脏前、后间隙和结肠下间隙见多个有分隔状囊性肿块.3例腹膜腔囊性间皮瘤局限于下腹腔,壁稍厚,有强化.4例腹膜腔淋巴管瘤位于胃脾肾间隙和胃肝间隙.4例腹膜腔脓肿均有腹部手术和术后发热史.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腹膜腔囊性病变的部位、形态和范围,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结核性腹膜炎及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鉴别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照手术及病理有关结果,比较结核性腹膜炎及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超声影像。结果经超声检查及病理诊断确诊,有114例患者为结核性腹膜炎,5例患者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结论超声对于临床结核性腹膜炎及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用于临床结核性腹膜炎及腹部囊性淋巴管瘤诊断鉴别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雷永  莫霖  陈小琴 《重庆医学》2013,(4):477-478
淋巴管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部位的原始淋巴囊与淋巴系统隔绝后所发生的肿瘤样畸形,属于先天性良性错构瘤[1]。按Weguey分类法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弥漫性淋巴管瘤4种类型。其中囊性淋巴管瘤最多见,好发于头颈部、四肢、胸腹部,其次为腹膜后、纵隔、腋下等部位。由于肿块浸润性生长的特点,使手术切除时极易损伤到邻近的神经、血管,造成严重的并发症。手术切除不完全会导致淋巴漏、伤口感染、病灶复发[2]。本科于2002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B超引导下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小儿淋巴管瘤493例,现将治疗效果及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血管淋巴管瘤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资料,4例均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位于左前中上纵隔1例,左侧腹膜后3例。4例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囊性包块,大小9.1 cm ×4.2 cm~21.6 cm ×8.1 cm,其内可见分隔、呈大小不一多房样改变,沿组织器官间隙生长蔓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囊性包块内可见散在条索样及线样强化血管影,静脉期强化尤为明显,其内分隔亦不同程度强化。结论:CT对囊性血管淋巴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囊性淋巴管瘤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报告1例肾囊性淋巴管瘤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青年女性,有腰部钝痛,血尿,肾区肿块病史。尿常规多次为镜下血尿。结果 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一多房性囊性肿物将肾脏完全包绕,囊内有清亮透明的液体。病理报告为肾囊性淋巴管瘤。术后痊愈出院。患者术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有明显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即应手术治疗,尽量保留正常肾组织。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腹部囊性病变16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囊性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腹部囊性占位1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各个病变CT表现的特点。结果腹腔内囊性占位3例,其中2例巨大的大网膜囊肿,1例肠系膜囊肿。腹膜后囊性占位13例,7例胆总管囊肿,2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囊性畸胎瘤,3例重度肾积水。结论小儿腹部囊性占位,病变小者诊断容易;巨大囊性病变形态不规则,位置难定,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CT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单房囊肿3例,多房囊肿4例,囊壁菲薄、光滑,有分隔2例,7例均密度均匀。手术病理证实圆肠系膜、网膜系膜及结肠系膜下各1例。结肠系膜及空肠系膜各2例。结论: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是腹部少见囊性病变,多呈分叶状多房性薄壁囊肿。CT对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囊性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腹部囊性占位1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各个病变CT表现的特点。结果 腹腔内囊性占位3例,其中2例巨大的大网膜囊肿,1例肠系膜囊肿。腹膜后囊性占位13例,7例胆总管囊肿,2例腹膜后淋巴管瘤,1例囊性畸胎瘤,3例重度肾积水。结论 小儿腹部囊性占位,病变小者诊断容易;巨大囊性病变形态不规则,位置难定,鉴别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纵隔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临床特点、确诊途径及治宁预后.结果患者症状多为轻微胸闷或无症状,依靠CT、MRI等检查多可确诊,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切除.结论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手术完整切除甚至部分切除均可达到很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MRI与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两种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并通过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儿童19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MRI和CT影像学检查图像特征。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发现,19例患儿中有11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2例位于大网膜囊,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CT图像显示病灶内壁都很薄且病灶内部形态不规则,囊性薄壁肿块为单房或多房,大的病灶围绕血管、胃壁及肠腔。部分病灶部位之间可见分隔,呈水样密度,注入对比剂后,囊壁与间隔轻度强化,囊内不强化。MRI图像显示病灶部位出现较长T1及T2信号。结论 MRI与CT检查能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位置、范围及内部特征,反应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患者术前诊断及手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将这两种影像学检查应用于儿童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中,帮助医生诊断并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腹膜后神经源性巨大肿瘤的临床诊治状况,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对22例巨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病例行临床分析.结果 腹膜后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5例,1例仅做部分切除.肿瘤均以脊柱旁为主体,呈囊实性,有包膜,表面光滑,血管丰富,界清,包膜表面可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结果诊为神经鞘瘤19例, 神经纤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术后随访2~5年,全切除病例仅复发1例.结论 来源于椎管的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术前明确诊断困难,绝大部分为良性,恶性少见,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及手术处理原则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淋巴管瘤病人的声像图资料。结果本组21例淋巴管瘤声像图上表现为囊性多房样及强弱不均囊实性混合回声包块,其中17例超声明确诊断,4例未确诊。结论超声对淋巴管瘤的诊断和随访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例多房性囊性肾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超声检查示:右肾囊肿、囊性肾癌待排;CT检查示:右肾占位,考虑囊性肾癌可能性大;病理报告示:多房性囊性肾瘤。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因患者既往有手术病史,且囊肿分隔多,术中无法行肿块切除及肾部分切除,最终行肾切除。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部分多房性囊性肾瘤应与囊肿、囊性肾癌进行病理鉴别诊断。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35例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淋巴管瘤,回顾性分析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根椐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分为头颈部11例?腋窝4例?纵隔5例?腹腔9例?四肢6例?囊性淋巴管瘤3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4例?两种淋巴管瘤密度均呈水样,囊性淋巴管瘤CT表现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可为单房或多房,多房囊内可有分隔,囊壁薄,可强化,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相邻的组织受压移位?海绵状淋巴管瘤CT表现为蜂窝状结构,边界常不规则,病灶可沿组织间隙延伸?所有病例病程1~15年,平均(5.6±1.8)年,病例均无明显疼痛,较大病灶者稍有不适?结论:CT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以及病灶累及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淋巴管瘤多发生在颈部,发生在肠系膜者较少见,现将我院遇到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报告如下:女性,39岁。腹部肿物10余年,腹胀伴恶心,曾在某医院以腹部肿物行剖腹探查手术,见小肠系膜增厚,病理诊断为肠系膜炎性增生肿物未切除,  相似文献   

20.
漆明刚  伍丹 《西部医学》2011,23(10):1977-19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儿颈部囊状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淋巴管瘤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其中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为沿颈部肌间隙生长的囊腔,囊腔内呈水样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其中多房囊性4例,单房囊性1例,延伸至纵隔合并出血1例;3例多房囊性和1例单房囊性显示囊壁及分隔,动、静脉期均见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结论 MSCT检查能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部位、大小及延伸(累及)范围,对诊断和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