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黄帝内经》,从"脾胃为本"的释名、理论外延与内涵的界定着手,明确"脾胃为本"的理论内涵,即有关脾胃的基本理论(本体论)及调节脾胃的方法(方法论)。其理念是以中医学理论特点,研究脾胃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摄生中作为"本"的核心意义,有关脾胃知识、理论的认识形式和规律(认识论)可归纳为脾胃文化理论体系,作为"脾胃为本"的理论外延。"脾胃为本"属专题研究范畴,其研究方向主要为藏象、病证和摄生研究。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结合当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特点,根据脾胃学说及现代医学理论,提出"调枢通胃"理论。阐释"调枢""通胃"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调枢"即调控疾病及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可包括调节脏腑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合之枢少阳;"通胃"既是治疗目的也是治疗手段,即通过调节脏腑之枢脾胃,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探讨"调枢通胃"理论的构建与意义,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医脾胃学说中免疫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历代医家的脾胃理论,结合现代研究阐述中医脾胃学说中蕴涵的丰富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之“脾”内涵深刻而外延广泛,与现代免疫系统概念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事业永葆活力的根本.立足消化系统疾病现代研究,结合脾胃理论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应重视疗效证据及其脾胃理论基础、复方作用机制及脾胃理论内涵科学阐释的重要意义、系列优势病种理法方药规律研究最终上升为脾胃理论内涵的充实与丰富、临床问题与脾胃理论回归导向下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脾胃...  相似文献   

5.
基于《黄帝内经》“清浊相干”理论,对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对脾胃病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认为“清浊相干”是由于清浊二气混杂,所引起的阴阳逆乱、气机失衡的病理状态,可以用于阐释归纳脾胃病发病机制。基于“清浊相干”理论,可将脾胃病病机总结为脾胃气乱、营卫失和及寒热相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剂,在治法上兼顾辛开苦降、通调营卫、寒热并调,可以通过调节气机升降、兼顾表里阴阳、兼施虚实补泻,从而达到调理脾胃病“清浊相干”病理状态的目的。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能够调节胃肠动力、恢复消化系统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并且具有在寒凉药物及温热药物并用的情况下发挥最大治疗效用的特点,与半夏泻心汤在“清浊相干”理论下发所挥的治疗作用相对应。深挖“清浊相干”理论内涵,并基于该理论探讨脾胃病病机及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能够进一步挖掘脾胃病与“清浊”理论的内在联系,为脾胃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及理论层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医妇科学的研究内容、理论基础、治疗方法、研究任务及外延等进行探讨,明确中医妇科学的内涵及外延的概念界定,进一步思考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将有助于推动中医妇科学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应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辨治胃癌的临床应用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试将传统平衡哲学理论思维与中医脾胃学说相结合,根据胃癌的病因病机特点,构建“求衡复运”理论内涵与外延,并在进一步隐喻认知下,基于中医学整体观、恒动观、身心一体观,从理论内涵、核心思想、临床应用等角度探究“求衡复运”理论在中医药防治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旨在通过探讨“求衡复运”理论的构建,为胃癌中医药辨治提供更为全面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虚精变”理论以《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为依据,侧重阐述脾胃虚衰影响男性精液疾病的途径,以及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思路与方法。根据《黄帝内经》脾胃相关论述,从疾病范畴、脾虚病因及病机变化、治疗等多个方面阐明“中虚精变”的理论内涵。认为“精”之内涵包括精液本身及精室整体,“精变”的核心病机是脾胃虚衰,且涉及肾虚。以“中虚精变”理论为指导,确立“调中理精”的治疗思路,以清补中焦、调节脾胃运化为关键,以调理精室、促进浊物代谢和精微蕴生为目的,具体分为补中理精、运中理精、清中理精三法,以期为男性精液疾病从脾胃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年号东垣老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在学术思想上重视脾胃学说,首提阴火理论,并创制系列甘温除热方剂,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而开后世补土一派。其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对其阴火之说多有阐释而理解不一,关于阴火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百家争鸣。本文从临床实践出发,对阴  相似文献   

10.
失眠证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失眠证的辨证治疗应强调“从脾胃论治” ,并对其理论内涵及失眠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内涵发展是中医养生康复的核心,外延建设是围绕学科发展而不断补充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内涵建设方面应该明确内涵定义,从相关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等方面着手,从服务对象、服务场所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拓展是外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楚的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对于规范学科构建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梳理其现存问题并对展望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形成丰富的中医养生康复理论体系并将其理论和实践推到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调气和中法的理论内涵、临证运用进行概述,进而指出调气和中为治疗脾胃病之法则。方法解析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以中医典籍论著为参考,以临证验案为依据,对李桂贤教授运用调气和中法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进行探讨。结果李桂贤教授提出脾胃病之病机终不离气机失调、气血失和的观点,以"调气和中"为法治疗脾胃病,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结论李桂贤教授运用调气和中法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值得推广介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伤寒论》第304条进行分析阐述,从病因病机方面进行内涵理论探讨,并通过通读上下文以及病案治验进行临床外延探索。进一步明确伤寒论灸法应用的内涵与外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与临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脾胃论》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阐述了脾胃与四脏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及治疗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内涵.从《脾胃论》中李东垣对心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的阐述入手,提炼出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系病症循"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的特点.临床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以脾胃病机入手,师东垣古法,理后天...  相似文献   

15.
"调枢通胃"是作者所在团队在脾胃学说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新进展提出的中医理论,用于指导脾胃疾病的临床治疗。"调枢通胃"即通过调脏腑之枢脾胃、神明之枢脑以条达脾胃之气,达到治疗脾胃疾病目的。脾胃为后天之本,和五脏六腑密切联系,"调枢通胃"突出了整体观念的中医理论内涵,团队基于此理论,采用针刺法治疗脾胃疾病,临床取得良效。针刺方式多样,治疗脾胃疾病机制复杂,法随证立、针随法出,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治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医风湿病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一类疑难杂症,从其外延和内涵来看,与西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大体相同。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久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热毒,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的肿胀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变形僵硬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其病程特点为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很多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由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及活血通络药物均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临床上保护脾胃在本类疾病治疗中显得重要。笔者根据现代研究及临床体会,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探讨顾护脾胃在风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腹痛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脾胃系统疾病,病程缠绵,容易反复,其中“脾胃枢机不利”贯穿其发病过程的始终;“脾失健运”是对腹痛出现的病位、病机的总结概括。文章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阐释“脾胃枢机”的理论内涵,从“脾胃枢机”分析功能性腹痛发病的病因、病机,并初步探讨“调理脾胃枢机”对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96-497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内经》,文章认为脾胃是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分别从生病理状态下脾胃与睡眠的关系以及营卫出入运行与脾胃的关系两个角度,重点探讨了脾胃为营卫之源与气机之枢在睡眠中的重要作用,以期阐释该理论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有着相似生理功能,中医脾胃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为例,探讨中医脾胃学说在脑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价值。认为基于脑-肠-微生物轴的理念从中医脾胃学说防治脑退行性疾病可能是一种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在心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从《脾胃论》及各中医名家名篇中引经据典,对心悸的病因病机治疗进行分析,并举例论证调理脾胃在心悸诊治中的疗效性。心悸的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并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理论进一步作出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