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结合临床因素预测ⅢCr期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后复发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ⅢCr期接受同步放化疗宫颈癌病例,复发组35例,非复发组60例,测量原发灶表观弥散系数(ADC)(ADCmean、ADCmin、ADCmax)和DCE-MRI定量灌注参数(Ktrans、Kep、Ve),测量MR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于判断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结束后有无残余癌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因宫颈癌行同步性放化疗、结束后再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25例。分别评价常规 T2 WI、DWI 联合 T2 WI 对治疗宫颈癌灶残余的判断情况,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根据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分析 T2 WI 图像、DWI+T2 WI 图像、ADC值用于判断残余灶的准确性。结果25例患者手术后病理可见癌残余9例,无癌残余16例。T2 WI 单独阅片、DWI+T2 WI 联合阅片判断的准确性分别为56.0%和72.0%,敏感性77.8%和66.7%,特异性43.8%和75.0%,联合 DWI 后判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提高(P<0.05),敏感性稍下降。ADC 值在有无残余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RI 可以用于评价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结束后的残余癌灶情况,DWI 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常规 T2 WI 联合 DWI 后可以显著提高特异性及准确性,但仍然存在降低敏感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与评价宫颈癌放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8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行DWI检查,测量肿瘤最大径和表现扩散系数(ADC)值.治疗结束后,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将患者分为缓解组、无效组.根据治疗结束后2年的随访复查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无复发组.比较两组间的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ADC值,并分析疗效及复发情况与治疗前ADC值、治疗结束后的ADC升高值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缓解组223例,无效组59例.复发组70例,无复发组212例.缓解组治疗前ADC值明显低于无效组(t=3.274,P<0.05),无复发组治疗前ADC值明显低于复发组(t=1.031,P<0.05).治疗前ADC值低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治疗前ADC值高的患者(χ2=5.175,P<0.05).治疗结束后的疗效及治疗结束后2年的复发情况与治疗前ADC值均呈负相关(r=-0.571、-0.675,P<0.05),与治疗结束后的ADC升高值均呈正相关(r=0.641、0.547,P<0.05).缓解组、无复发组治疗结束后ADC值升高明显(t=2.031、4.011,P<0.05),无效组、复发组ADC值升高不明显.结论 治疗前的ADC值有助于预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治疗结束后的ADC变化值有助于评价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动态监测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2例病理证实为中晚期(Ⅱb 期以上)宫颈癌拟行放化疗的患者,于放化疗前、结束时及结束后1个月行盆腔 MR 扫描。3例患者于放化疗结束后立即行手术切除,其余39例患者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28例完全缓解(CR ),10例部分缓解(PR),1例病灶稳定(SD)。28例 CR 中,11例于放化疗结束时病灶即完全消失(即刻反应组),17例于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病灶才完全消失(延迟反应组)。比较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CR 即刻反应组基线肿瘤最大径(3.6 cm±0.9 cm)显著小于 PR 组(5.3 cm±2.5 cm,P =0.046)和治疗结束时尚有病灶残留的患者(5.1 cm±1.9 cm,P =0.021)。治疗后1个月 CR 组病灶 ADC 值(1.43×10-3 mm2/ s±0.04)显著高于 PR 组(1.29×10-3 mm2/s±0.11,P <0.001)。不同疗效组患者肿瘤最大径及ADC 值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放化疗结束时肿瘤 ADC 值与最大径二者变化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21,P =0.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对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不同疗效组肿瘤最大径和 ADC 值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肿瘤 ADC 值可以作为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宫颈癌术后在我院复查MRI检查患者121例,其中行放疗37例,以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复发32例,先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再按术后是否行放射治疗分为单纯术后组及手术加放疗组,复发组分为单纯术后复发组及手术后加放疗后复发组,分别测量术后、放疗后宫颈残端与复发肿瘤的ADC值,进行对比分析;采用DWI诊断宫颈癌复发与病理进行对照比较,以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三项指标分析DWI对其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术后放疗后与复发癌灶ADC值两两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复发与术后放疗后复发无统计学意义;DWI成像对宫颈癌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100%、95.51%、96.69%。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可以作为评估宫颈癌复发的准确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扩散成像评价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对18例经病理证实为晚期宫颈癌并接受放化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和开始治疗后2周、及治疗结束后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最大径和ADC值,按治疗后肿瘤直径的变化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ADC值差异。结果:治疗后2周ADC值升高,完全缓解(CR)组ADC值变化高于部分缓解(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扩散成像可以作为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早期评价的指标,并可根据ADC值升高情况预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48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ADC值,所有ADC值均由b=0,600s/mm^2和b=0,1000s/mm^2两组ADC图得出.根据治疗结束后的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并根据ROC曲线比较两组ADC图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价值.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CR组的ADC值提高百分比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治疗结束后,CR组的ADC值在两组ADC图中均高于RP及SD组;其中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高b值组(b=0,1000s/mm^2)区分CR组与PR/SD组的能力高于低b值组(b=0,600s/mm^2) (P<0.05);低b值组所测数据的标准差均大于高b值组.结论 高b值DWI评估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整体价值高于低b值DWI,且数值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46名接受全程放化疗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外照射25次后及治疗结束后进行盆腔常规MRI及DWI扫描,每次扫描均测量肿瘤的直径及ADC值。根据治疗结束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划分为完全有效组(CR)、部分有效组(PR)及无效组(SD)。计算并两两比较各次 MRI扫描测得的肿瘤ADC值及直径的动态变化值。结果:CR 组在治疗2周及外照射25次的 ADC值提高均高于 RP 组及 SD 组(P<0.05),治疗结束后 CR 组的 ADC 值与 PR 组及 SD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放化疗2周后及外照射25次后各肿瘤组(CR、PR、SD组)的ADC 值、肿瘤最大直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作为预测及监测宫颈癌放化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对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6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其中良性组25例、恶性组21例.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DWI和DCE-MRI(Tofts双室模型)检查,测量肿瘤的ADC...  相似文献   

10.
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病理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病理级别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42例宫颈癌及15例正常宫颈行常规MRI及DWI,b值取0、1000 s/mm2,观察DWI上信号强度并测量宫颈癌和正常宫颈ADC值,计数其中32例宫颈癌HE染色病理切片的肿瘤细胞密度.结果 宫颈癌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宫颈无高信号灶;宫颈癌平均ADC值为(0.88±0.15)x10-3mm2/s,正常宫颈平均ADC值为(1.50±0.1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平均ADC值为(0.85±0.13)×10-3mm2/s,腺癌平均ADC值为(0.98±0.22)×10-3mm2/s,两者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和病理级别均呈负相关(r=-0.711,P=0.000和r=-0.778,P=0.000).结论 DWI能够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其定量指标ADC值对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也有一定提示作用,并可反映宫颈癌肿瘤细胞密度,为评估肿瘤病理级别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郭达  杨陈  周倩  周记宇  敬宗林 《放射学实践》2020,(10):1310-1315
【摘要】目的:3.0T 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与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级及术后复发和吻合口炎性纤维化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均行3.0T MRI检查,并测量肿瘤实性部分平均ADC值、最小ADC值。比较不同病理分级组、术后吻合口局部复发组、炎性纤维组间肿瘤实性部分各ADC值,分析ADC值与病理分级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DC值诊断术前病理分期以及术后复发和吻合口炎性纤维化效能。结果:不同病理分级患者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差异显著,其中最小ADC值随着分化程度增加明显增加(P<0.05),高、中分化组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复发组患者平均ADC值、最小ADC值明显<纤维化组(P<0.05)。采用Spearman法分析显示最小ADC值与肿瘤病理分期存在负相关性(rs=-0.528,P<0.05)。最小ADC值诊断低分化、高分化直肠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95%CI:0.596~0.817)、0.778(95%CI:0.672~0.884)。最小ADC值、平均ADC值诊断术后复发/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771~0.935)、0.795(95%CI:0.680~0.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DWI肿瘤最小ADC值有助于术前预判病理分期以及术后诊断吻合口局部复发、炎性纤维化,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Ⅲ)的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探讨其对宫颈癌诊断和判断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或活检证实宫颈癌患者54例(腺癌15例,鳞癌36例、神经内分泌癌3例)和CIN Ⅲ 9例,行常规MR和多b值DWI扫描.对比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的多b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测得的不同病理类型宫颈癌、CIN Ⅲ与正常宫颈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宫颈的宫颈内膜、结合带及肌层3层结构可以在不同b值的DWI上显示,各层之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的多b值ADC值与正常宫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腺癌、CIN Ⅲ、神经内分泌癌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b值DWI的ADC值有助于宫颈癌及CIN Ⅲ的诊断,并与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存在相关性.应用多b值DWI检查可以提高宫颈癌、CIN Ⅲ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28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2例健康者为健康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MRI影像学资料,比较正常宫颈与癌组织、不同病理分期宫颈癌影像学指标值,同时分析宫颈癌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与MRI平扫、MRI平扫+DWI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显著低于健康组,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显著高于健康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Ⅱa期、Ⅱb期及Ⅲ+Ⅳ期患者ADC值显著高于Ⅰb期;宫颈癌Ⅲ+Ⅳ期患者ADC值显著高于Ⅱa期、Ⅱb期;宫颈癌Ⅱa期、Ⅱb期及Ⅲ+Ⅳ期eADC值显著低于Ⅰb期;宫颈癌Ⅱb期和Ⅲ+Ⅳ期eADC值显著低于Ⅱa期;宫颈癌Ⅲ+Ⅳ期eADC值显著低于Ⅱb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DWI用于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略高于MRI平扫,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T MRI平扫+DWI用于宫颈癌临床分期诊断准确性更高,且更有助于鉴别诊断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在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1-12月收治宫颈癌患者60例,据组织学分型分为宫颈鳞癌组及宫颈腺癌组,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所有患者均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比较各组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数(Ve)及数率常数(Kep)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多模态MRI在宫颈癌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分型的价值。结果:宫颈腺癌组患者ADC值明显低于宫颈鳞癌组,Ktrans、Ve、Kep水平明显高于宫颈鳞癌组(P<0.01)。ROC曲线分析得出ADC、Ktrans、Ve、Kep鉴别宫颈癌病理类型的AUC分别为0.726、0.798、0.719、0.685;DWI+DCE MRI鉴别宫颈癌病理类型的AUC为0.849。中、低分化组患者ADC水平明显低于高分化组,Ktrans、Ve、Kep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组,低分化组患者ADC水平明显低于中分化组,Ktrans、Ve、Kep水平明显高于中分化组(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 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评价晚期肺癌同步放化疗疗效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穿刺病理证实的59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3.0T-MRI DWI检查,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TCD)值,分析DWI对肺癌病灶的显示能力,比较肺癌ADC值与TC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肺癌病灶在DWI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癌肿平均ADC均值为(993±170)×10~(-6)mm~2/s,明显小于胸大肌ADC均值(1388±148)×10~(-6)mm~2/s,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1);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小细胞癌(SCLC)之间病灶ADC均值存在差异(P=0.0050.05);共取得45例TCD值,NSCLC与SCLC之间TCD存在差异(P=0.0470.05);肺癌病灶ADC值与病理TCD之间呈负相关(P=0.001,相关系数=-0.534)。结论通过DWI检查可以清晰的显示肺癌肿瘤累及区域,不仅有利于SCLC与NSCLC的鉴别诊断,并且能够间接地反映肿瘤TCD值,为临床监测肺癌治疗疗效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宫颈癌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的变化及其与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Ki-67的关系.方法 搜集43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检查及DWI,术中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分化程度宫颈癌患者Ki-67的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 T MR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宫颈癌放射治疗(放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6例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及放疗40 Gy后均进行MR平扫及自由呼吸状态下轴位DWI,b值取0、1000 s/mm~2,分别测量放疗前后肿瘤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颈癌放疗前T_1 WI示病灶呈等信号、T_2WI呈较高信号,D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ADC值平均约(0.99±0.07)×10~(-3)mm~2/s;放疗后病灶明显缩小,DWI信号减低,呈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ADC值平均约(1.52 ±0.08)×10~(-3)mm~2/s.放疗前后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癌放疗前DWI呈明显高信号,放疗后DWI信号减低,且不均匀,ADC值较放疗前明显增高,DWI可以作为官颈癌放疗监测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膀胱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膀胱癌术后可疑复发患者44例,于3.0 TMRI上行常规平扫增强及DWI检查。比较增强序列与DWI鉴别膀胱癌复发及炎症的能力。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膀胱癌复发与炎症的ADC值区别,并绘制ADC值诊断膀胱癌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增强序列诊断膀胱癌复发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9.5%、96%、57.9%;DWI为95.5%、96%、94.7%。DWI诊断结果与病理一致性相当好(Kappa=0.907),增强序列一致性中等(Kappa=0.564)。DWI与病理诊断结果的McNemar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增强序列与病理诊断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膀胱癌复发的平均ADC值为(0.90±0.23)×10-3mm2/s,显著低于炎症(1.32±0.14)×10-3mm2/s。ADC值鉴别膀胱癌复发与炎症的准确率高(ROC曲线下面积=0.93),ADC值取1.075×10-3mm2/s时是最佳诊断界值(敏感性+特异性=1.833)。结论 DWI序列对膀胱癌术后鉴别肿瘤复发及炎症瘢痕有重要...  相似文献   

19.
王立侠  刘佩芳  叶兆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36-139
目的:对宫颈癌组织、正常宫颈、放疗后宫颈癌组织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分析。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以及放疗后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77例宫颈癌患者、105例正常宫颈对照组和117例放疗后宫颈癌患者进行横断面/矢状面DWI扫描(b取0和500s/ram。),观察正常宫颈、宫颈癌及放疗后宫颈癌的DwI表现,并测量相应的ADC值,比较正常宫颈腺体和纤维间质的ADC值,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的ADC值,宫颈癌放疗后恢复正常或炎症反应、放疗后肿瘤残存分别与初诊宫颈癌及正常宫颈的ADC值,放疗后肿瘤复发与初诊宫颈癌及放疗后恢复正常或炎症反应的ADC值差异。结果:105例正常宫颈于DWI上呈高-低-稍高信号,宫颈腺体和纤维间质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177例宫颈癌于DWI上呈高信号,其ADc值(1.08±0.36)×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P=0.001)。b=500s/mm2时,诊断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95%可信区间为0.626~0.985。117例放疗后宫颈癌中,54例宫颈恢复正常或呈炎性反应,其ADC值较初诊宫颈癌高(P=0.000),与正常宫颈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46例宫颈癌组织残存,其ADC值与初诊宫颈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90),但低于正常宫颈(P=0.000),17例放疗后宫颈癌复发,其ADC值与初诊宫颈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0),但与放疗后恢复正常或呈炎性反应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结论:DWI能够区分宫颈癌组织和正常宫颈.可用于宫颈癌诊断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治疗后第42天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根据治疗后第42天肿瘤体积的变化,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14例,无效组18例.结果 2组治疗后第7天肿瘤体积均无明显变化.有效组治疗后第7天ADC值有明显升高(F=12.34,P<0.01),而无效组无明显升高(P>0.05).用治疗后第7天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2.8%作为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的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82.3%,特异性为77.8%.结论 ADC值可以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疗效做出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