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损伤及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468例产后42d检查产妇,分成顺产组306例,剖宫产组162例,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查并进行盆底按摩等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及康复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肌力,肌电位均明显上升。顺产组盆底康复疗效优于剖宫产组。结论:虽然阴道分娩短期内对盆底的损伤更大,但在产后进行盆底肌康复后测盆底肌力及肌电位显示,阴道分娩较剖宫产恢复更快,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310例产妇,其中剖宫产组386例,阴道产组924例,对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前后壁膨出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平均肌电位测试结果均有明显上升,阴道产组上升幅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产短期内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比剖宫产要大,但及时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后,阴道产产妇盆底功能恢复较剖宫产要快,因此,临床建议应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产后尽快给予康复治疗,对促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与分析盆底方配方颗粒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0例产妇,对其产后42 d~产后2个月间的盆底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经初步筛选后,有240例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并按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每组各120例;分别对每组产妇再次进行随机分组,记为单一治疗组(A组)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组(B组),每组各60例。对比两种分娩方式下A、B两组的MLD B42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治疗时间、治疗总费用、临床效果、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发生情况。结果:阴道分娩组:经治疗后, B组MLD B42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治疗时间、治疗总费用、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B组SUI(5.00%)、POP(3.33%)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SUI(16.67%)、POP(13.33%)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经治疗后,B组MLD B42盆底表面肌功能评分、治疗时间、治疗总费用、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 B组SUI(3.33%)、POP(1.67%)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SUI(15.00%)、POP(11.67%)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相同时,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两组组间对比,治疗前肌功能评分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会增加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率,但经盆底方配方颗粒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无论选择何种分娩的产妇,其盆底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且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云南省丽江市妇女儿童医院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共11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字数表法将产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比组,研究组产妇58例,对比组产妇52例。研究组产妇选用产后盆底康复技术进行干预,对比组选用常规干预方法。收治后分别对两组产妇进行盆底肌变化情况、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产妇满意度调查。结果研究组产妇治疗3个月后,产妇盆底肌力、产妇满意度均高于对比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比组,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技术能有有效增强产妇的盆底功能,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产妇的防治效果。产妇及家属对于盆底康复技术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分娩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每组各300例,两组均进行1个疗程盆底康复治疗。采取尿垫试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42 d、6个月情况,比较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情况。结果:产后42 d两组产妇POP、SUI情况比较,剖宫产组明显优于阴道顺产组,但是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6个月,两组产妇POP、SUI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均会引起PFD发生,但是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后,两者差异性不明显。相比于剖宫产而言,自然分娩对产妇身体损伤小,产后恢复时间短;随着二胎政策放开,降低剖宫产率刻不容缓,阴道顺产还可避免瘢痕部位妊娠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妊娠和分娩对于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以及采取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3月期间入院分娩的产妇182例,按照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两组,顺产组91名,剖腹产组91名。在两组产妇分娩后对其盆底功能进行评价,并均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在治疗后对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再次进行评价,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盆底功能的改变。结果两组产妇在采取不同分娩方式后,其阴道压力、盆底肌力以及疲劳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娩方式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无较大差异。两组产妇均进行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后,其盆底功能均有所改善,但顺产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剖宫产组,两组产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方式的不同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但在产后实施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降低产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有重要作用,而且,相较于剖宫产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后恢复效率更好,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采取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月于该院产科分娩的100例健康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产后6周(观察组,50例)与产后3个月(对照组,50例)分别采取康复护理对产妇盆地压力、盆底肌力与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在对两组产妇分别采取了康复护理措施后,在盆底压力与盆底肌力两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尿失禁发生率为2.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在产后6周采取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改善产妇的盆底压力且可有效增强盆底肌力,术后尿失禁发生率更低,有助于促进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盆底肌力与产科分娩因素的关联性。方法:随机抽取恩平市人民医院产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收并通过阴道分娩的50例产妇作为甲组,另选同期接收行剖宫产分娩的50例产妇作为乙组,对比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情况,进一步探讨盆底肌力与产科分娩因素的关联。结果:甲组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机率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道分娩产妇分娩前的体重越大、年龄越大、胎儿体重大、产程时间长,均是导致其产后发生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因素与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法律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均会导致产妇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合理控制产妇体重及产程时间是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与此同时,术后早期加强盆腔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筛查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是恢复产妇盆底功能,提高产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阴道分娩后尿潴留危险因素,分析盆底康复干预对产后尿潴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阴道分娩产妇240例,其中发生产后尿潴留产妇120例为病例组,未发生产后尿潴留产妇120例为正常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将病例组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盆底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导致产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而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干预组干预后残余尿量、排尿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能显著增加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的风险,而无痛分娩、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手转胎头是独立危险因素,盆底康复干预对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分析。方法 此研究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广昌县人民医院8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字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丸。比较2组疗效、阴道肌电电压、夜尿次数和治疗盆底肌肉肌力。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肉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肌电电压较对照组高,夜尿次数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 采用补中益气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可提高疗效,改善盆底肌肉肌力,提高阴道紧缩度,减少夜尿次数,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俞红兰  熊斌  漆顺兰 《光明中医》2023,(18):3507-3510
目的 探讨中医食疗联合盆底功能锻炼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9月入院的126例自然分娩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食疗联合盆底功能锻炼,比较2组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康复治疗总有效率、盆底肌收缩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分、盆底障碍功能调查表(PFDI-20)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食疗联合盆底功能锻炼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可减少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及其对产妇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善盆底肌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分析相应的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方法 2016年6—12月间依据分娩方式,分403例产妇为2组,202例经阴道正常分娩为顺产组,201例接受剖宫产为剖宫组,展开相应的康复治疗,并对比2组盆底肌力。结果产后3个月、6个月时,剖宫组Oxford评分均显著较顺产组高,顺产组9.41%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较于剖宫组的3.98%显著较高(P0.05)。结论相较于剖宫产,阴道正常分娩对产妇盆底组织的影响较大,需积极展开产后康复治疗,以实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该院9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的分娩方式,分为两组,选择性剖宫产组479例,顺产组421例。所有产妇采用Clazer盆地表面肌点评估方案进行治疗,并对产妇分娩后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盆底肌力评分以及膀胱颈移动度进行调查记录。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妇发生阴道脱垂的发生率为32.15%,对比顺产组70.55%有明显降低(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妇15 s内的收缩次数,明显多于对照(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分,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结论与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妇对比发现,顺产组产妇在分娩后更容易早期发生阴道脱垂事件,明显降低了盆底的肌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阴道产钳助产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组为阴道产钳助产分娩,所有产妇均在产后第2天开始接受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产后42 d,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分级、尿失禁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分级、尿失禁分度均优于产后4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42 d,观察组产妇子宫脱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产妇子宫脱垂发生率低于产后4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产后3个月,两组产妇腰骶痛、阴道壁膨隆发生率低于产后4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产钳助产分娩会使产妇盆底肌力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和阴道自然分娩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为产后4周产妇,对照组为产后6周产妇,两组均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等级高于对照组,尿失禁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阴道收缩压(VS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T)以及阴道静息压(V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时间选择方面,产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盆底肌力恢复,改善患者尿失禁情况,具有更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 要目的:探讨凯格尔盆底康复治疗对顺产后盆底功能的障碍影响。 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新 乡市中心医院采用顺产方式分娩的 118 例产妇,其中包括采用常规产后康复治疗的 59 例产妇纳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 上采用凯格尔盆底康复治疗的 59 例产妇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表层肌电指标、盆底肌力指标、盆底功能指 标,随访 3 个月统计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妇前静息期、Ⅱ 类肌测试期、后静息期指 标均低于对照组,Ⅰ 类肌测试期、耐力测试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 Ⅰ、 Ⅱ 类肌的持续收缩压、收缩维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 1 h 漏尿量、 盆底障碍影响问卷(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并发症总发生 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凯格尔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 减少产后盆底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产后6~8周产妇262例随机分为2组,131例产妇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131例产妇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为观察组,2组产妇均行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检查、子宫脱垂分级、盆底肌力评定、尿垫实验,分析2组护理后的临床指征及护理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产妇子宫脱垂情况、产妇盆底肌力评定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压力性粪尿失禁发生率、产后压力性粪失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包括子宫脱垂分级情况、盆底肌力评定情况、粪尿失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妊娠和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研究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足月分娩单胎产妇200例,其中自然分娩100例,为观察组,剖宫产100例,为对照组,产后由专业的妇产科医生进行盆底肌力检查,接受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分娩后及治疗后的盆底功能指标。结果两组产妇分娩后在阴道压力、疲劳度及盆底肌力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力Ⅲ级比率显著降低,肌电压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方式不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影响,产后接受早期盆底康复治疗,产妇盆底功能可显著改善,且相较于剖宫产、阴道分娩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产科因素对产后盆底的影响及盆底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该院产科分娩的101例足月产妇临床资料,按分娩方式不同分2组,阴道分娩组56例,剖宫产组45例,均行盆底肌力、阴道压力、盆腔器官脱垂检查,待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POP或SUI症状患者后均行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产后盆底检测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101例产妇中筛查出60例患者,治疗后肌电压(13.46±5.17)μV、Ⅰ类肌纤维肌力(4.38±1.01)级、Ⅱ类肌纤维肌力(4.08±1.21)级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分娩可致产妇产后盆底、阴道肌力减小,增加肌肉疲劳,导致POP及SUI;通过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肌力及肌电压,恢复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级盆底康复训练方案在产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顺产分娩的单胎产妇资料,从中选取39例采用常规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产妇纳入对照组,另选取采用分级盆底康复训练的39例产妇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产妇盆底肌表面肌电指标、盆底肌力指标、性功能及盆底功能的评估结果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疾病的发生率,调查产妇满意度。结果:训练后,两组产妇前、后静息阶段,Ⅰ类、Ⅱ类肌测试阶段、耐力测试均较训练前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训练后,两组产妇Ⅰ类肌、Ⅱ类肌持续收缩压与维持时间均较训练前升高,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训练后,两组产妇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盆底障碍影响问卷(PFIQ–7)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观察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总满意度为94.8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