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损伤后凝血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颅脑损伤能激活凝血系统造成所谓的“凝血病”(coagulopathy) [1 - 5] ,包括高凝状态和伴发的纤溶亢进 ,可严重影响颅脑损伤的预后。在脑外伤患者中有3 %~ 13%发生凝血病[4] 。研究脑损伤后的凝血改变有助于指导临床脑外伤的救治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一、发生机制在止血过程中外源性凝血途径是血液凝固启动的主要因素 :活化的Ⅶ因子和组织因子直接激活因子Ⅹ ,在钙存在的情况下 ,活化的Ⅹ和Ⅴ因子促使凝血酶原向凝血酶转化。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目前认为脑外伤后形成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性凝血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48h凝血功能检查,分为凝血功能障碍组(A组,68例)与非凝血功能障碍组(B组,52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休克、合并伤情况、颅内出血情况、液体复苏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障碍与休克(OR=3.073,P=0.036)、重型颅脑损伤(OR=1.794,P0.001)、液体复苏(OR=0.312,P=0.035)、多发脑挫裂伤情况(OR=2.911,P=0.040)、合并胸腹部损伤(OR=3.008,P=0.041)及酗酒史(OR=2.664,P=0.047)相关。伤后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R值A=0.613,R值B=0.464,t=2.107,P=0.046),非凝血功能障碍组优于凝血功能障碍组。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合并休克、胸腹部损伤及多发脑挫裂伤患者更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能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造成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创伤后凝血病26例,凝血病发生率为22.61%;凝血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凝血病组,D-二聚体(D-DT)水平高于非凝血病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血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的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凝血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ISS评分16分、收缩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凝血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286、5.128和3.962。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有发生创伤后凝血病的危险,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是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磷脂酶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科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急诊抢救的同时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D-二聚体(D-D)、LPS、IL-6、PLA2、PAF;以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PLT减少(t=3.892,P<0.01),APTT、PT、D-D、LPS、IL-6、PLA2、PAF均升高(t=3.971、3.904、6.532、4.028、4.115、4.274、5.037,P<0.01);观察组PLT与LPS、IL-6、PLA2、PAF之间相关系数(r)均≤-0.9319,呈显著负相关;APTT、PT、D-D与LPS、IL-6、PLA2、PAF之间r值均≥0.909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LPS、IL-6、PLA2、PAF参与了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过程,对LPS、IL-6、PLA2、PAF进行早期干预,可减轻患者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2例急诊入院需要开颅手术的TBI患者即时测定凝血功能,术后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无进展性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分组,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进展性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6个月后对所有TBI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中失血量、PLT变化、FIB变化与APTT的延长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GOS评分与患者入院时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入院时TT、PT、INR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预后与术后即时复查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即时复查的TT、P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越差,TBI患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作者探讨了高原低氧环境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 ,其方法是 :对从平原 (海拔 1 40 0m)进驻 3 70 0m和 5 3 80m高原第 7天及半年的 40名健康青年血浆抗凝血酶Ⅲ (AT -M)、纤溶酶原含量 (PLG)、D -二聚体含量 (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 (PAI)、纤溶蛋白原 (Fg)、α2 -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 (α2 -PI)进行检测 ,并与 2 0名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显示 :高原低氧环境AT -Ⅲ、t-PA明显低于平原 (P <0 .0 5或P <0 .0 1 ) ,且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P <0 .0 1 ) ,随居住时间的… 相似文献
8.
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是颅脑外伤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较低 ,国内外鲜有报道。我院1991~ 2 0 0 1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 90例 ,其中合并DIC患者 17例。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 ,男 15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5岁 ,平均 3 9岁。伤后至出现DIC时间 8h~ 6d ,平均 3 .2d。2 .临床症状和体征 :伤后深昏迷 10例 ,中度昏迷 5例 ,浅昏迷 1例 ,迟发昏迷 1例。双侧瞳孔散大并对光反应消失9例 ,一侧瞳孔散大并对光反应消失 4例。头眼反射消失 11例 ,去脑强直 12例。双侧巴氏征阳性… 相似文献
9.
急性颅脑损伤后纤溶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颅脑损伤后纤溶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王晓姜德福笔者采用发色底物方法测定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期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变化,探讨颅脑损伤后纤溶功能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一、临床资料及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40例...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颅脑损伤后的血凝障碍(附3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脑损伤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972年由Drusking等首先报告。此后,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对其早期预防和治疗起到了作用。颅脑损伤后出现血凝障碍远比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率要高。我们自1985年3月~1986年6月对3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纤维蛋白元、凝血酶元时间、血小板计数几项指标进行项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颅脑损伤应用甘露醇后循环功能变化的探讨刘文东⒇赵颖关键词颅脑损伤;甘露醇中图法分类号R651.1我院自1989-06~1995-06收治32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现将用甘露醇后循环功能变化报道如下。1分组与方法32例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15岁~...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电针治疗对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2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高压氧结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NCSE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法评定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的NCSE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评分的变化均数比较显示治疗组的ADL和认知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针刺治疗不仅能改善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而且能促经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临床症状、发病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比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组和对照组(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伤后6个月采用GOS评分分析其预后.结果142例患者中生存并成功随访94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16例(17%),且其在GCS评分、昏迷时间、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预后较差(P<0.05),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密切相关(OR=11.25,95%CI 7.65~16.54).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重,DAI增加其发作风险,此类患者多预后不良.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clinical symptoms, correlativ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of dysautono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142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reated from January 2008 to March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survey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ysautonomia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for dysautonomia. At 6 months post-trauma, the Glasgow Outcome Score (GOS)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utcome. Results Of all the patients, 94 patients survived and were followed up. There were 16 patients ( 17% ) diagnosed as dysautonomia depended on clinical symptoms,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spects of GCS, coma duration, ICU time and average length of stay (ALOS)(P < 0.05). The patients with dysautonomia tended to have poorer outcome ( P < 0.05 ) and show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 OR = 11. 25, CI 7.65-16.54 ). Conclusion Dysautonomia has high incidence and is usually sever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when DAI may contribute to its occurrence and result in poor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临床上并不少见,特别是在额、颞叶损伤中,发病率更高。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64例,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24%。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动态观察原位肝移植(OLT)术前、后 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1例终末期肝病患者OLT术前和术后1~7 d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T T)、抗凝血酶(AT-Ⅲ).结果 肝移植患者普遍术前凝血机制差,术后1~3 d ,PT、APTT延长,Fbg、ATⅢ减低,3 d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各种术后并发症可影响凝血功能恢复,尤其是出血或血栓发生.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术前仔细评估肝脏凝血功能并进行纠正,术中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术 ,术后根据病情调整凝血紊乱,积极防止血栓和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