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超声声像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6例脑梗死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0.6%,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②脑梗死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③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霜  曾玉剑  张丽华 《华西医学》2011,(9):1366-1369
目的评价青年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并探讨青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008年2月-2011年3月,对25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青年143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以中等、强回声斑块为主,斑块积分、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TM值)及斑块检出率(34.77%,89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狭窄率及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发生率均高,提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主要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IMT值的增加、斑块的检出率及形态学特征等是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有意义的检测指标,在青年人脑梗死的防治中是有参考意义较大的超声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100例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内部回声特点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P0.01),对照组中稳定性斑块的比率显著高于不稳定性斑块(P0.01);观察组以软斑、溃疡斑及混合性斑块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及早发现斑块,及早治疗,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经详细询问病史、生化检验、头颅CT/MRI及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选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18例),腔隙性梗死组(腔梗组,24例)、脑血栓形成组(脑血栓组,58例)3组。选择同期住院和门诊非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8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1%,其中TIA斑块检出率72%(13/18);腔隙性梗死组斑块检出率58%(14/24);脑血栓组斑块检出率76%(44/5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5%(10/40)。TIA组、腔隙性梗死组和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颈动脉内膜病变多发生在起始段的后壁及外侧壁;粥样硬化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即颈动脉膨大段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起始段,呈单发、多发,散在分布。斑块以扁平斑、软斑、硬斑较多见,溃疡斑块较少。(3)各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腔隙性梗死组中轻度狭窄占75%(18/24),中度狭窄占20.8%(5/24),重度狭窄占4.2%(1/24);TIA组中轻度狭窄占55.6%(10/18),中度狭窄占33.3%(6/18),重度狭窄占11.1%(2/18);脑血栓组中轻度狭窄占36.2%(21/58),中度狭窄占48.3%(28/58),重度狭窄占15.5%(9/58)。TIA组、腔隙性梗死组、脑血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IA组、腔隙性梗死组、脑血栓组狭窄程度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轻度狭窄呈腔梗组〉TIA组〉脑血栓组趋势;中、重度狭窄呈脑血栓组〉TIA组〉腔梗组趋势。(4)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侧和健侧出现率比较患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出现率为70%,健侧为26%;患侧IMT增加的出现率76%,而健侧为34%,患侧与健侧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可预测老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临沂市康复医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及同时期非脑血管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非脑血管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位置和狭窄程度。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且以扁平斑、软斑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颈动脉血流参数中收缩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斑块均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分叉处,两组各部位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狭窄总发生率49.00%高于对照组的8.00%(P <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检测出斑块分布情况以及斑块的类型,并可观察到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前循环复发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8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分组为复发组102例,首发组80例;另设对照组50例。3组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复发性、首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评价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脑梗死患病组的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状态 ,与对照组比较 ,进行统计学扫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病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 (72 / 90 ,80 % )高于正常对照组 (16 / 4 0 ,4 0 % ) (P<0 .0 5 )。结论 脑梗死患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 ,血流速度减慢 ,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直接观察颈动脉壁病变 ,对于脑梗死患者评价疗效和预后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3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HCY、hs-CRP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4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HCY为16.74±7.96μmol/L,对照组为11.12±3.38μmol/L;脑梗死组hs-CRP为7.99±7.29 mg/L,对照组为3.01±2.54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HCY及hs-CRP水平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靖宇 《临床医学》2009,29(11):23-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和136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探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83.2%,单纯脑梗死组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5.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两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CA内径明显小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单纯脑梗死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共有90例(66.2%),单纯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74例(5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武涧松  杨文明  闫涛  彭石林 《临床荟萃》2011,26(19):1657-1659,1662
目的评价老年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交感皮肤反应(SSR)变化,探讨其自主神经(ANS)功能状态。方法采用M-314636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分组检测51例前循环CCCI患者和42例后循环CCCI患者的SSR,并以86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患者SSR波引出率上肢77.4%,下肢71.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SR波潜伏期前循环CCCI上肢(1.42±0.19)ms,下肢(1.83±0.36)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循环CCCI上肢(1.73±0.31)ms,下肢(1.96±0.33)ms,较对照组、前循环CCCI显著延长(P〈0.01);患者SSR波波幅上肢(2.42±0.33)mV,下肢(1.47±0.32)mV,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后循环CCCI下肢波幅降低更突出,为(1.38±0.41)mV,显著低于前循环CCCI(P〈0.05)。结论老年CCCI患者存在ANS功能异常,后循环CCCI重于前循环CCCI,这种异常可能与ANS中枢的持续性累积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其相关因素与脑梗塞发生的相关影响。方法对177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硬化斑是否存在,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对照组。同期CT观察颈内动脉供血区是否发生脑梗塞。生化检查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将高血压患者分为I级、Ⅱ级、Ⅲ级。结果颈动脉斑块分布:两侧同时存在比例最高,达50%;仅单侧分布:左侧高于右侧,分别为33%、17%。颈动脉斑块组脑梗塞的发生率为79.54%;非动脉斑块组脑梗塞发生率为29.2%,低于斑块组(P〈0.05)。双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双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左侧次之,右侧最低;左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左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双侧次之,右侧最低;右侧颈动脉斑块中,发生右侧脑梗塞比例最高,双侧次之,左侧最低。颈动脉硬化斑块组的年龄、血糖均较无斑块组高;发生高血压比例高,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斑块发生率也逐步提高,Ⅲ级高血压及脑梗塞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对照组(P〈0.01)。而颈动脉斑块与血脂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年龄、血糖、高血压密切相关,发生脑梗塞的几率明显增加。与血脂相比,血糖增高和高血压对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征及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测50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60例单纯高血压(EH)患者的颈动脉。结果:脑梗死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内径增大、斑块指数增多,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增快、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增高(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血管外周阻力增高,血流量下降。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病因诊断的一项无创性手段,对脑梗死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超声及血脂分析对脑梗死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80例脑梗死病人及70例健康体检者行颈动脉超声及血脂分析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病人分成A、B、C三组,并对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病人的NIHSS评分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与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作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均较健康对照组严重,但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A、B、C三组脑梗死病人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脑梗死组的血TC、TG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TC、TG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有关,但不能预示脑梗死的病情;血TC、T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 ,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 130例 ,其中脑梗死组 6 5例 ,健康对照组 6 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 ,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0 1)外 ,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临床上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85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NI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AI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SI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组中56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15.0%(6/40)(P<0.01),其中脑梗死组中软斑块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龄老年人脑梗死的发生明显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玥 《临床荟萃》2014,29(2):168-17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关系。方法在我院就诊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5例,和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急性脑梗死和健康对照组的Fbg,Hcy和hsCRP水平变化,观察Fbg,Hcy和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Fbg,Hcy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15.8±2.94)mg/L vs(2.74±0.96)mg/L,(4.67±1.18)g/L vs(2.36±0.82)g/L,(24.3±6.83)μmol/L vs(6.83±1.83)μmol/L vs(1.37±0.32)mm vs(0.76±0.16)mm(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根据IMT划分为:IMT1.0mm为26例,1.0mm≤IMT1.2mm为43例和IMT≥1.2mm为96例。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加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Fbg和Hcy水平出现明显升高,(7.98±1.76)mg/L vs(12.87±2.87)mg/L vs(19.28±3.13)mg/L,Fbg(2.45±0.97)g/L vs(4.58±1.04)g/L vs(5.31±1.25)g/L and Hcy(10.87±2.76)μmol/L vs(22.94±6.28)μmol/L vs(28.68±7.03)μmol/L(P0.05或0.01)。急性脑梗死组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严重程度分为Ⅰ级29例,Ⅱ级35例和Ⅲ级32例。随着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hsCRP(14.65±2.97)mg/L vs(19.43±3.26)mg/L vs(23.31±3.02)mg/L,Fbg(4.41±1.18)g/L vs(5.33±1.21)g/L vs(6.10±1.32)g/L和Hcy(22.87±5.87)μmol/L vs(28.47±6.92)μmol/L vs(34.18±7.12)μmol/L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Fbg和Hcy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斑块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E、L、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病变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A)组24例、颈动脉斑块(B)组96例和颈动脉狭窄(C)组40例,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E选择素、L选择素、P选择素的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C组的血清E、L、P选择素水平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B组血清E选择素和P选择素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E、L、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231,P〈0.01;r=0.216,P〈0.05;r=0.252,P〈0.01)。此外,3种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E、L、P选择素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