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至2009年10月109例长期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使用情况,随访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对症处理情况,记录导管使用时间及拔管原因.结果 本组患者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9.8±10.7)个月,导管退出57例次,约占52.3%,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为(9.8±7.5)个月.109例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2例,感染率为20.2%,其中17例为细菌感染,5例为真菌感染;11例导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1%;导管位置不良4例,发生率为3.7%;3例导管cuff脱落,发生率为2.8%.结论 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及导管位置不良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和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2005—05/2007—05我院共有30例患者血液透析采用了带涤纶套的长期留置双腔管,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针对我院2009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36例长期深静脉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护理,对其发生的并发症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6例发生皮肤感染共10例次,3例发生导管感染共5例次,6例发生堵管共27例次。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针对不同并发症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护理对策,防范并发症发生,确保导管的长期使用,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增强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的全程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建立档案,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的并发症,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配合程度。长期留置双腔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得到系统的全程护理,增加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5.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尿毒症患者而言,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保证,临时血管通路插管方便,但保留时间短,并发症多。我们科从1998年开始,行永久性带涤纶套导管留置术,现报告近5年使用长期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情况,并与临时性双腔导管作一比较,对感染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对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保持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通路的通畅,是保证患安全、有效进行血透的重要前提之一.最早建立血管通路的方法大多是直接穿刺或建血管外瘘,因前痛苦大且极易形成动脉瘤而后很容易发生感染、血栓及大出血现已基本被淘汰.使用Gambro gamcath双腔透析导管进行血透,极大的方便了急慢性肾衰患的治疗.但该导管留置一段时间后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直接影响血透质量.积极处理并发症对提高导管存留时间非常重要.在此,结合我院56例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相关并发症及防治的体会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对28例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制订护理对策.结果 38例病人中,有9例发生堵管32例次,3例发生导管感染5例次,7例发生皮肤感染11例次次发生皮肤感染.结论 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对长期留置导管进行积极护理,正确处置并发症,能延长导管使用时间,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抗生素联合肝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并探讨不同类抗生素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封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178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59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B组74例采用肝素+头孢唑林联合封管,C组45例采用肝素+庆大霉素联合封管.随访三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共14例次,总体感染发病率为7.87%,,其中A组5例次,感染发病率为8.47%,B组5例次,感染发病率为6.76%,C组4例次,感染发病率为8.89%,三组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导管操作规范化管理是降低感染的关键措施,而局部应用抗生素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可能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常见并发症及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2016年我院收治的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160例进行观察,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护理组给予对症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原因、改进护理措施。结果: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主要为血栓栓塞、导管堵塞或脱落、出血、感染等。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容易出现血栓栓塞、感染等并发症,通过加强对留置导管的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防治等对症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护理方法和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针对32例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护理,对所发生的并发症的特点、频率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患者出现皮肤感染共9例次,2例患者出现导管感染共4例次,7例患者出现堵管共29例次。结论: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自制聚维酮碘帽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入选湖北黄石市爱康医院肾内科符合条件的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3组,A组以0.5%肝素盐水封管+封管帽封盖导管出口,B组以0.4%庆大及0.5%肝素盐水封管+封管帽封盖导管出口,C组以0.5%肝素盐水封管+自制聚维酮碘帽封盖导管出口.随访1年观察导管相关感染事件,比较3组实验前相关指标及导管感染患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组患者平均年龄最高、血红蛋白最低,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5、0.001.实验6月时,3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共13例(19.1%),B、C组与A组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26,有统计学意义.12月时,A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3例,B组6例,C组2例,χ^2=7.510,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7.216,P=0.007. 结论 聚维酮碘局部应用可有效预防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管内感染,从而延长导管寿命.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付喜秀  刘陶文 《护理研究》2006,20(19):1698-1700
分析了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如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综述了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除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02年1月~2003年1月12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6~8h拔除尿管,对照组常规24h拔除。结果实验组拔除尿管后,自然排尿率为98.33%,对照组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除时间应由传统24h改为6~8h(即术后第1次补液剩余500ml)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在治疗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科在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间出现深静脉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且需反复行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的维持血透患者共16例。16例患者均在尿激酶导管内溶栓开始1个月后在溶栓的同时加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1次和盐酸噻氯匹定0.25g每日1次。统计加用抗血小板药前后1个月内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总用量;并在用药1个月后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与用药前做对比;同时收集用药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16例患者在加用抗血小板药前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为(2.56±0.72)次/月,尿激酶总用量(114.35±33.28)万U/月;加用抗血小板药后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治疗次数为(0.63±0.46)次/月(P〈0.01),尿激酶总用量(13.74±6.82)万U/月(P〈0.01)。用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无显著性差异。加用抗血小板药后有1例患者反复出现皮下瘀斑。结论抗血小板药可以减少长期留置血液透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治疗时的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次数及尿激酶用量.有效防治长期留置导管晚期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封管,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方法。方法将2009年7月~2010年8月我院血透室129例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实验组67例。对照组采用肝素100mg+生理盐水1ml封管,实验组采用肝素100mg+林可霉素4mg封管,并在插管口滴入庆大霉素8万U。比较两组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使用肝素+林可霉素封管可以明显降低血透导管相关性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江婷  吴昊  蒋颖  邹英  张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279-328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在肿瘤患者颈静脉穿刺置管中减少漏液发生,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 将非首次颈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化疗的79例肿瘤患者分为普通穿刺组(对照组,n=39)和B超引导穿刺组(引导组,n=40),所有病例固定同一麻醉医师进行静脉穿刺,比较两组完成穿刺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漏夜及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结果 B超引导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45.5±2.32)s和(90.6±3.18)s,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84.6%,置管后发生漏液分别为1例和9例,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4%和2.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行颈静脉穿刺置管不仅可明显减少非首次静脉穿刺肿瘤患者的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还能显著减少置管后漏液和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Nursing staff identified postoperativ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in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as an increasing problem.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an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occurrence of UTI among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to assess whether the decision to use intermittent catheters instead of indwelling catheters was adopted an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hospital stay is significantly longer for patients with UTI than for those without infection. One hundred and forty-four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for bacteriuria before the first catheterization and 1 week after the last catheterization. Positive urine cultures on admission to hospital were found in 38% of patients. Among those free from bacteria on admission, 61% had a positive urine culture after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compared with 32%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intermittent catetherization. A significantly longer hospital stay (P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最常用的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但血管条件不好不能做内瘘、内瘘未成熟或病情危急需要透析的患者则需留置静脉双腔导管.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在不透析时不会增加心脏的额外负担、无心肺再循环等优点[1],其在临床上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防治方法。方法:1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终末期给予营养疗法,利用主观整体评估法和客观营养指标判断营养不良的程度,制定防治措施。结果:15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良好61例(40%),轻中度营养不良77例(51%),重度营养不良14例(9%)。三种营养不良程度的整体尿素清除率,蛋白质分解率,血肌酐值,血浆白蛋白和蛋白质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情况下透析患者营养学指标亦不同。结论: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其影响因素很多,全面进行营养状况评价,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