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身听装置对青年人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使用随身听装置对青年人听力的影响及其早期监测手段。方法 对 30名 (6 0耳 )耳科正常青年人 (对照组 )及 12 0名 (2 4 0耳 )“随身听”使用者 (观察组 )进行常频听阈测试 (0 .5~ 8kHz)和扩展高频听阈测试 (10~ 2 0kHz) ,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和常频纯音听阈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随着随身听使用时间的延长 (P <0 .0 5 ) ,有更多的频率点的听阈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扩展高频听阈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中常频听阈正常者和常频听阈异常者其扩展高频听阈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随身听”的使用可以对正常青年人的听力造成危害 ,扩展高频听阈测试可望成为对噪声造成的早期听力损害的一种敏感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研究坑道混合型噪声及随身听设备对人体听觉系统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加强对坑道作业人员的听力防护,调查坑道作业噪声及随身听对部队官兵听觉系统的危害。方法对总参某部从事坑道作业人员73人和长时间使用MP3的人员53人进行问卷调查,除外耳鼻咽喉科其他疾病,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听力检查前脱离噪声20小时以上,在隔音室内进行纯音和声导抗检查。用Stata软件对听力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力检查发现坑道作业组出现语频听力下降3人(4.11%,3/73),平均听阈50dBHL;出现高频听力损伤30人(41.10%,30/73),频率主要为3.0kHz、4.0kHz、6.0kHz、8.0kHz高频区,平均听阈46dBHL。使用MP3的人员中无语频听力下降,高频听力损伤人数为17人(32.08%,17/53),平均听阈45dBHL。坑道作业组语频听力损失比例与长期使用MP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频听力损失两组发生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坑道噪声可能引起坑道作业人员的听力下降,需进一步加强噪声防护。长期使用MP3也可引起听力损伤。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西安市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现况,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西安市中学生行问卷调查、耳科检查及听力学检查,数据用SPSSl5.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共调查1 567人,男793人(50.61%),女774人(49.39%),平均15.7±1.4岁,使用MP3或MP4者1 335人.未使用者232人.噪声性听力损失55人,患病率为3.51%.其中,男、女性分别为45人(5.67%)和10人(1.29%),有、无MP3或MP4使用史者分别为52人(3.90%)和3人(1.29%),有、无学习压力问题者分别为21人(3.33%)和24人(2.56%),有无睡眠问题者分别为24人(4.62%)和21人(2.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MP3/MP4使用时间、失眠等因素与听力损失有关,OR值分别为0.21、4.115、1.187,MP3/MP4使用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噪声性听力损失是目前西安市中学生听力减退的重要因素,MP3/MP4使用不当可导致噪声性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4.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骨导听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530例单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骨导听力损失情况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耳蜗的损害.530例患者均未接受过耳科手术治疗,对侧耳为正常耳(作对照耳),其中男328例,女202例;年龄10~56岁,平均34岁;病程3个月~50年,平均20.19年.所有病例均采用Mad-sen—OB 822纯音测听仪在隔声室对患耳和正常耳进行听力测试,并对骨导听阈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影响骨导听力的因素做相关分析.所有患者中有334例(63.01%)发生骨导听力损害.0.5~4 kHz每个频率的骨导听力均有损失,主要损害在2~4 kHz的骨导听力损害程度与年龄、病程和病变程度有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以导致耳蜗损害,并以蜗底损害为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测试不同年龄段常频听力正常受试者的高频听阈,从而获得高频听力的正常值。方法 2002年2月~2003年12月,对常频听力正常的受试者进行了高频测听。按国际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受试者分为青年组和成年组,青年组16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平均21.7岁,其中男96名,女64名;成年组192名,并按照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25~岁,35~岁,45~岁.55~岁和65~岁5个小组,每组均行双耳常频和高频听阈测试,计算高频各频率的检出率,并对检查结果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 青年组常频听力测试在各频率均〈25dB HL,在4000,6000和8000Hz处的听阈略高(P〈0.05);成年组常频区的听力测试在各频率均≤25dB HL,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听阈值有逐渐提高的趋势(P〈0.05)。将青年组和成年组受试者按照性别分类,发现女性受试者的听力比男性的好(P〈0.05)。高频听力测试显示正常青年组的听阈随频率的增高而增高(P〈0.05),同时对于各个频率,随年龄的增长听阈也逐渐提高(P〈0.05)。结论 本研究获得了青年人以及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的常频和高频听阈均值及其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的发病特点、听力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ALHL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听力学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47例ALHL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36.91±10.18岁,女性24例(51.06%),男性23例(48.94%)。单耳发病43例(91.49%,43/47),31例(65.96%)患者伴耳鸣,10例(21.28%)伴耳闷。全部患者纯音听阈均表现为低频听力下降,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ABR均正常。经脱水剂或利尿剂及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5.11%(40/47),1例自愈。随访4~25个月,37例无复发(90.24%,37/41),4例复发(9.76%,4/41)。结论 ALHL一般单耳发病,中青年居多,伴随症状以耳鸣最为常见,其次是耳闷;听力学检测主要提示耳蜗受累;脱水剂或利尿剂及类固醇激素疗效显著;该病有复发的可能,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7.
用MP3播放器通过耳机播放音乐对豚鼠听觉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MP3播放器通过耳机播放音乐对豚鼠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及耳蜗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对听觉系统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动物12只。对照组不给予音乐暴露,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实验组每天用MP3播放器播放流行音乐5 h,连续14 d。观察对照组、实验组ABR反应阈及耳蜗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动物在音乐暴露过程中及暴露后数天均呈现明显ABR反应阈上移,而对照组ABR反应阈无明显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底膜铺片示实验组耳蜗各转外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以耳蜗底转近钩端最为严重,3排外毛细胞以第二、三排损伤较重。结论用MP3播放器通过耳机播放音乐能引起豚鼠听觉系统的损害,表现为ABR反应阈升高及耳蜗外毛细胞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单侧耳听力损失的患者大多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如果对侧耳听阈正常则不需要配戴助听器。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配戴信号对传线路助听器(contralateral routing of offside signals,CROS),或者当另一侧耳听力也下降,正常语言交流非常困难时,才考虑配戴助听器。近年来,耳声发射作为客观、早期判断耳蜗病变的检测手段已被公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预防听力损失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在天津市某两所中学随机抽取7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学生听力损失情况,并进行纯音测听,量表评估。结果 完成问卷调查者756人,存在听力损失者41人(5.42%),其中噪声性听力损失者29人(3.8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学习压力、睡眠、手机耳机、手机耳机音量、每天持续使用耳机时间是中学生听力损失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机耳机是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 耳机对中学生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危害较大,应加强噪声防护的宣教,提高中学生听力保健意识,以减少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病因,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对56例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详细了解其病史,进行仔细的耳科常规检查及纯音听阈(PTT)、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耳蜗电图(ECochG)及CT和/或MRI检查,综合分析各项结果。结果在56例患者中病因不明的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8例,梅尼埃病9例,听神经病6例,听神经瘤1例,多发性硬化1例,小脑半球旁蛛网膜囊肿1例。结论低频听阈升高的上坡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见于多种疾病。对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应采用多项组合的听力学检测方法进行检查和综合分析,必要时辅以CT和/或MRI检查可以及时、有效地作出可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腭裂对听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36例腭裂儿童进行纯音测听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腭裂组听力下降发生率高达80%以上,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不完全性腭裂与完全性腭裂患儿在听力损害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3)不同年龄组患儿听力损害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听力损失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并强调了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有助于了解婴幼儿腭裂患者听力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正常人在模拟不同速率的上升电梯环境中听力和鼓室压力有无改变及改变的程度.方法 取健康、听力和鼓室压正常的受试者20例(40耳),在50秒改变密闭模拟升空环境容器压力低于正常大气压2 kPa和50秒改变密闭容器压力低于正常大气压4 kPa时的模拟容器内,分别评估500、1 000、2 000 Hz的纯音听阈和鼓室压值.结果 当大气压力改变至低于正常值2 kPa时,受试者言语频率的纯音听阈和鼓室压力值上升,与正常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大气压力改变至低于正常值4 kPa时,受试者言语频率的纯音听阈和鼓室压力值亦升高,与正常状态比较,除1 000 Hz纯音听阈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拟上升电梯环境中若使周围环境大气压低于正常大气压时,会对乘坐者的言语频率听力及鼓室压力产生影响,使听力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并导致鼓室压升高.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中学生听力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中学生听力状况,为制定中学生人群听力损失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西安市中学生行问卷调查、耳科查体、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测试,数据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共调查1567人,男生793人(50.61%),女生774人(49.39%)。2.听力情况:听力减退患病率2.30%(36/1567),听力残疾患病率0.13%(2/1567)。传导性听力减退13人,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20人,混合性听力减退3人。3.噪声性听力减退、中耳炎,耵聍栓塞等是引起中学生听力减退常见疾病。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MP3/MP4使用时间、睡眠、耳聋家族史,耳毒性药物史等因素均与听力减退相关;MP3/MP4是听力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5.“耳科正常中学生”各频率听力受损的可能性随着MP3/MP4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6.“耳科正常中学生”声导抗检测鼓室图绝大多数为A型,无B型图。结论目前中学生人群中听力减退患病率较高。长时间、高音量使用MP3,MP4是中学生听力减退重要原因。失眠、耳聋家族史、耳毒性药物史等是中学生听力减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60例军校男女学员ASSR测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旨在观察正常年轻人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测试的正常值特点。方法对60例第一军医大学学员行ASSR、ABR和电测听测试,比较男.女及左、右耳测试值的差异。结果ASSR0.5kHz、1kHz、2kHz、4kHz测试值均数与纯音听闻均数各频率的差值分别为13.86dBHL、14.63dBHL、13.06dBHL.15.28dBHL;ASSR0.5kHz、1kHz、2kHz、4KHz测试值均数与ABRV波反应阈的差值分别为6.14dBHL、5.37dBHL、6.94dBHL、4.72dBHL;男、女学员ASSR测试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SR正常值不受性别.耳别的影响;用ASSR测试值来推断预估纯音听阈.ABRV波反应阈要综合考虑各频率的差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行病学调查中0.5kHz听阈校正值对听力分级的影响。方法在本底噪声45dB(A)条件下,测试6626人纯音气导听力,将0.5kHz听阈减去15dB修正值,比较修正后的0.5kHz、1kHz、2kHz、4kHz平均听阈与1kHz、2kHz、4kHz平均听阈对听力分级的影响。结果修正后的4个频率平均值计算的听力减退率和听力残疾率与3个频率平均值计算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流行病学调查中测听环境达不到标准隔音时,采用修正值是可行的,其4个频率计算听力分级更符合WHO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听性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和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BR)在感音神经性聋人群客观听阈评估中的作用及其在耳聋鉴定中的价值。方法对感音神经性聋组(35耳)及正常组(22耳)分别进行纯音听阈、ABR及ASSR测试,并记录0.5、1、2及4kHz ASSR反应阈(dBHL)、纯音听阈(dBHL)及ABR反应阈(dBnHL)。结果正常组在0.5、1、2、4kHz的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反应阈与各频率纯音听阈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耳聋组各频率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反应阈与0.5kHz纯音听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4kHz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SR与ABR联合测试是临床工作中用于客观听阈评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鼓膜张肌腱的完整性对鼓室成形术后鼓膜形态及听力重建效果的影响,为术中鼓膜张肌腱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鼓膜张肌腱完整与否及植入听骨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鼓膜张肌腱完整组80例[植入部分听骨赝复物(PORP)45例,全听骨赝复物(TORP)35例],鼓膜张肌腱离断组65例(植入 PORP 34例,TORP 31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3个月时鼓膜形态及术后6个月时听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时,两组鼓膜形态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鼓膜张肌腱完整组鼓膜形态接近正常者的比例(81.25%,65/80)明显高于离断组(52.31%,34/65)。术后6个月时鼓膜张肌腱完整组(植入 PORP)0.5~4 kHz 气导平均听阈(27.48±10.02 dB HL)和气骨导差(13.57±6.36 dB)均好于鼓膜张肌腱离断组(分别为32.36±9.34 dB HL 和25.73±7.44 dB)。植入 TORP 的鼓膜张肌腱完整组0.5~4 kHz气导平均听阈(28.76±7.14 dB HL)和气骨导差(21.02±5.48 dB)也均好于鼓膜张肌腱断离组(分别为39.93±5.12 dB HL 和31.41±6.25 dB)。结论鼓膜张肌腱的完整有利于维持鼓室成形术后鼓膜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听力重建术中保留鼓膜张肌腱对术后听力恢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中文版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hearing handicap inventory for the elderly-screening,HHIE-S)评分与纯音听阈测试的关联性与差异性,为该量表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75例老年受试者(听力正常者47例、不同程度听力损失者228例)填写中文版HHIE-S量表获得评分,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比较受试者中文版HHIE-S量表评分与较好耳500、1000、2000、4000 Hz纯音气导听阈平均值(PTA)之间的关联性与差异性。结果275例受试者中,PTA正常组47例,HHIE-S评分为无听力障碍者占80.85%(38/47);PTA轻度听力损失组101例,HHIE-S评分为轻中度听障者占38.61%(39/101);PTA中度听力损失组110例,HHIE-S评分为轻中度听障者占40.0%(44/110);PTA重度听力损失组17例,HHIE-S评分为重度听障者占82.35%(14/17)。HHIE-S与纯音听阈测试结果的Kappa系数为0.210(P<0.001)。HHIE-S评分与PTA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722(P<0.001)。以PTA≤25 dB HL为听力正常、HHIE-S评分≤8分表示无听力障碍,HHIE-S量表的敏感性为61.0%,特异性为80.9%,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29.9%。结论HHIE-S量表与纯音听阈测试既有较好的关联性,又有差异性,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老年人的听力状况。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if a pre-determined exposure level and duration of MP3 player music would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ochlear function when measured with audiometric and physiological methods. Distortion-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s), synchronized 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 (SSOAEs), and hearing thresholds were measured in 20 normal-hearing adults before and after a 30-minute MP3 player music exposure. DPOAEs were acquired with 65/45 dB SPL primary tones (f2=0.842–7.996 kHz) with a frequency resolution of 8 points/octave. A probe microphone system recorded ear-canal music levels and was used to equalize levels at approximately 85 dBC across individuals during the music presentation. Comparison of pre- and post-exposure measuremen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aring thresholds, but DPOAE levels in half-octave bands centered from 1.4–6.0 kHz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following the music exposure. Post-exposure shifts in SSOAE frequency and level were highly variable in individuals identified with SSOAEs. The results for the exposure condition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otoacoustic emissions may precede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induced hearing threshold shif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