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153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糖尿病史、饮酒史、HBsAg、结核类型以及肝炎史等方面。结果:本组1538例患者中,发生轻度肝损伤154例(10.01%),中度肝损伤45例(2.93%),重度肝损伤25例(1.63%),总损伤224例(14.56%)。HBsAg呈现阳性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阴性者,有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患者发生肝损伤几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史和肝炎史,有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无饮酒史患者,进行过预防性保肝治疗的患者其患病率明显低于没有进行过治疗的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也与患者患病的几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选择对患者危害性较小的抗结核药物,并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保证抗结核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研究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伤相关症状和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20例肺结核患者,记录抗结核药物服药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症状和肝损伤的关联。结果:320例肺结核患者中,有170例出现肝损伤相关临床症状,分析显示:女性、既往化疗史、每天服药的患者在服药后出现肝损伤相关症状的几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出现肝损伤为因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将相关临床症状作为自变量纳入分析。结果显示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泻、出疹是导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患者出现肝损伤的相关临床症状较高;当发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纳差、出疹等症状,则出现肝损伤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张杰 《安徽医学》2009,30(12):1454-145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124例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多发生于用药的第1~8周,发生率8.54%。结论对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于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并确诊的751例肺结核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药物性肝损伤与年龄、饮酒史、乙肝病毒携带、治疗方案有关.年龄>60岁占58.8%(47/80).且患者年龄越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越高,有饮酒史占47.5%(38/80),乙肝病毒携带占45.0%(36/80).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药物治疗方案比较显示,四联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最高(50.0%).结论 抗结核药能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均能迅速恢复正常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功能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江铜集团东铜医院住院的1 205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发生时间、致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患者预后。结果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伤发生率为28.23%(340/1 205),肝损伤出现时间为用药后5 d~3个月。致肝损伤的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氟哌啶醇、奋乃静、舒必利、利培酮、阿立哌唑,其中氯丙嗪占24.25%(83/340),氯氮平占15.94%(54/340),奋乃静占12.88%(44/340),奥氮平占12.12%(41/340)。经对症治疗,312例(91.76%)患者肝功能指标在1~3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较高,多由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经对症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无高危因素结核患者常规给予预防性保肝药物治疗对减少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228例初治肺结核患者,依据是否加用保肝药物,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186)。对照组患者仅予以规范抗结核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规范的抗结核治疗及预防性保肝药物治疗,并根据保肝药强弱及使用疗程不同将观察组分成5组,比较各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肝损伤发生率(22.04%)低于对照组(38.09%)(P<0.05),观察组中肝损伤发生率第1组(9.76%)<第3组(16.67%)<第4组(21.21%)<第2组(26.47%)<第5组(38.59%),但均未出现不可恢复的致命性肝损伤。两组患者肝损伤均以轻度为主,对照组的中重度肝损伤发生率(19.05%)明显高于观察组(7.53%)(P<0.05)。观察组、对照组的肝损伤发生时间分别为用药后第(37.51±25.63)天、第(35.25±20.6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肝损伤后恢复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我院8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并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程度。方法:将入住我院的82例经过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国际共识的有关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评价。结果:经过本组患者的药物相关性分析可得:抗结核药为52例(占63.4%),中草药为30例(占36.6%)。本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黄疸,其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害分型为主:药物相关性肝损伤为35例(占42.7%),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为27例(占33%),其他不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为20例(占24.3%)。结论:对于药物性肝病而言,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以抗结核药与中草药这两种因素为主。对于国际评价标准而言,它有助于排除或是肯定药物性肝病,也就是说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益肝灵预防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384例门诊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复方益肝灵治疗组192例和对照组192例,前者予复方益肝灵(主要成分为水飞蓟素和五味子提取物五仁醇浸膏)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后者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并加服葡醛内酯片,6~8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加用复方益肝灵后,治疗组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41例,病情轻微,而对照组发生药物性肝损伤138例,发生率分别为21.4%和71.9%,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有7例(3.6%)、对照组有21例(10.9%)中断抗结核治疗,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益肝灵可有效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伤,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发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早期肝损伤的监测及意义。方法:对100例肺结核治疗中早期肝损伤进行临床症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前白蛋白(PA)三项监测,并与100例两项监测(仅监测临床症状及ALT)进行对照。结果:三项监测法发现抗结核治疗中74%的肺结核患者有肝损伤,1周时发生率为51%,肝损伤后采取加强保肝治疗后停药率为0,全程有效治疗率为100%。两项监测法仅能发现27%的肺结核患者有肝损伤,1周时发生率为2%,肝损伤后采取及时的保肝治疗后停药率为16%,全程治疗有效率为84%。结论:三项监测法能及时发现早期肝损伤。通过及时采取保肝治疗,结核病人可顺利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的128例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情况与患者年龄、吸烟嗜酒、既往病史、合并其他疾病,应用抗结核药物时间以及肺结核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时间多发生于用药2~6周;60岁以上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有既往病史、嗜酒及粟粒型肺结核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伤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年龄大、嗜酒、有既往病史等均为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这类人治疗强化期肝功能损伤更为严重,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在预防抗结核药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预防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肝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肝功能情况及肝损害发生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肝损害发生率高达20%,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为47.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可有效维持其肝功能指标正常,降低肝损伤发生率,临床中应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初治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危险因素,为药物性肝损伤的及早预警、处置提供依据,提高结核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河南省传染病医院的679例初治肺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抗结核药治疗中可能诱发DILI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病史、艾滋病史、营养不良均与抗结核治疗所致DILI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病史、营养不良、艾滋病史均是抗结核治疗所致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病史、艾滋病史、营养不良患者抗结核药治疗发生DILI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3.
潘荣华 《吉林医学》2014,(12):2540-2540
目的:探讨健肝乐颗粒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抗结核药物所引发的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加用健肝乐颗粒,对照组(39例)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加用护肝片,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ALT、AST、TBil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肝乐颗粒可以有效的治疗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疗程顺利完成。方法试验组286例肺结核患者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对照组280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不预防应用保肝药物。探讨保肝药物在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试验组肝损伤发生率为4.9﹪,对照组肝损伤发生率14.6﹪。结论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损伤比较常见,预防应用保肝药物能大大降低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从而更好地使肺结核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多发在12周内,少数无临床症状,轻者继续抗结核加用保肝治疗,重者停止抗结核加用保肝治疗,53例肝功均恢复正常.结论 对抗结核药物致肝损伤的高危患者应制订适宜抗结核方案,加强肝功监测,并视肝损情况予保肝治疗或停药.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40例药物性肝病的患者病例。结果 :与药物性肝病有关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物 1 4例 ( 35 % ) ,中草药 1 0例 ( 2 5 % ) ,抗菌药 6例( 1 5 % ) ,抗肿瘤药 6例 ( 1 5 % ) ,其他药如解热镇痛药、抗精神病药、抗甲状腺药等 4例 ( 1 0 % ) ,病死率为 1 2 .5 %。结论 :抗结核药、中草药致肝损伤最为常见 ,早期预防、诊断、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初期采用保肝药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无肝病基础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抗结核治疗,且研究组在治疗初期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ALT、AST、STB等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对比两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肝损伤的发生率为21.67%,对照组为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结核治疗初期采用保肝药可明显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 对本院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 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57%),以及抗结核药物 (26.98%)、抗甲状腺药物(10.32%)和抗感染药物(10.32%)等.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个月.结论 影响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在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耐多药病区接受治疗的335例MDR-TB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医师处理MDR-TB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3年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耐多药病区接受治疗的335例MDR-TB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264例及老年组(年龄≥60岁)71例。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不同年龄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及发生或未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转归等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8.4%(229/335),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胃肠道反应46.0%、高尿酸血症和关节痛42.1%、肝功能异常35.0%;中青年组和老年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4.39%(170/264)和83.0%(5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9.0%(158/229)治疗成功,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4.1%(68/106)治疗成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结论MDR-TB患者接受抗痨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积极、正确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可不影响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丕  黎宏  戴忠红  高翔荣 《吉林医学》2013,34(19):3806-3807
目的:探讨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和发病因素,并拟定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总结谵妄患者病例资料627例,以CAM-ICU为评判谵妄标准,分析谵妄的发病因素及治疗措施。结果:627例患者中发生谵妄201例(32.05%),谵妄病例中感染所致48例(23.88%),代谢异常所致40例(19.90%),缺氧所致36例(17.91%),手术及创伤所致31例(15.42%),药物不良反应所致22例(10.95%),环境因素所致14例(6.97%),难以确定原因10例(4.97%)。结论:ICU患者谵妄发生率较高,发病因素以感染、代谢异常、缺氧及手术创伤为主,治疗应积极消除病因,加强护理和医患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