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6年3月—2016年9月时间段内接收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是单肢病变,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介入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90.0%(45/50),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4.0%(47/50)。另外,手术治疗后患者的ABI指数明显提升,与手术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是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特点是多水平、长节段,更多累及膝下小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更适用于一般状况差、年龄大、合并多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导致重症肢体缺血时。在对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施行腔内治疗时,必须努力提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成功率,注意介入治疗入路的选择,严格血管内支架的使用适应证,重视膝下与踝下动脉病变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使用逆向导丝技术进行下肢动脉CTO病变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逆向导丝各种方法特点、手术成功率,比较术前、术后Rutherford分级以及12个月保肢率。结果共筛查62例下肢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其中CTO病变45例,使用逆向导丝技术21例(经侧支循环路径13例,逆穿远端重建区血管8例),成功开通CTO病变16例,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值提高(P0.05),Rutherford分级及跛行距离改善,1年的小范围肢体截肢率为9.52%,大范围肢体截肢率为10%。术中无主要并发症发生,无1例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逆向导丝技术是下肢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术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腔内治疗脑梗死患者合并下肢严重缺血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Fontaine分级Ⅲ~Ⅳ级脑梗死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280例(326条患肢),采用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治疗血管再狭窄等。结果 280例患者(326条患肢)共进行342次血管腔内治疗,309条患肢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8%(309/326),无严重并发症。患者手术成功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所有患者ABI为0.26±0.24,成功治疗术后ABI为0.72±0.29,手术前后患者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10例患者(242条患肢)经术后>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3~90个月),术后6个月、12个月ABI分别为0.65±0.26、0.54±0.31,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超声检查示术后1年随访期间有87条患肢(35.9%)治疗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70例(28.9%)症状复发再次行血管腔内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病变行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疗效确切,可作为下肢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由于脑梗死肢体活动障碍患者术后功能锻炼受限,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闭塞性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治疗血管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 55例患者共55条肢体接受了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4.5%(41/55),无并发症发生.共随访6m,失访率为0;其中,技术成功组所有患肢血供明显增加,相应节段肢体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麻木感和痛感显著减轻,生存率为95.1%,肢体存活率97.6%;技术失败组患者生存率为78.6%,肢体存活率71.4%,随访期间ABI为(0.78±0.13).结论 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6月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56例,所有病人均有糖尿病病史。分析介入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和治疗效果。结果病人手术后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后ABI1个月为0.85±0.10,3个月为0.78±0.18,6个月为0.69±0.12,12个月为0.65±0.10,均较治疗前(0.57±0.20)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病人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病人下肢动脉缺血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主要对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特点进行分析介绍。方法主要选3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闭塞患者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因此,在手术之前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抚慰,降低其紧张和疑问的心理。在手术之后做好患肢或者是患足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另外还要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规范,定时进行血糖的检测,预防并发症。结果在30例患者中,下肢的动脉都得到了明显的开通,同时血液循环正常,临床治疗的效果明显,很少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糖尿病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手术的成功率,疏通下肢动脉,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对并发症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8.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介入治疗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狭窄及闭塞的部位、数目、病变动脉分布情况,并观察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成形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下肢动脉病变累及髂动脉3条,股动脉8条,采用6~8 mm直径的球囊进行扩张,支架7~8 mm×60~120 mm覆盖狭窄闭塞段上下两端10~30 mm;胫前动脉15条,腓动脉13条,胫后动脉16条,用长球囊2~3 mm×100mm进行扩张,3mm×30 mm支架置入2枚。以膝下动脉受累范围大及程度重,介入治疗后患者下肢动脉灌注得到改善,静息痛及间歇性跛行减轻,皮温升高,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0.86±0.11)vs(0.42±0.14),P<0.01]。结论 DSA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阻塞部位及程度,以及侧支建立及流出入道的情况,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治疗,有助于下肢流出入道血管开通及血供改善。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处旁路移植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病变 31处 ,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病变 4处。结果 临床成功率为 96 7% ,病变的成功率为 97 1% ,无再流发生率为 7 4 % ,术中和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 ,1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无再流有关 ,住院期间并发症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管重建 )发生率仅为 3 3%。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源性分泌型糖基化代谢终末产物受体(esRAGE)、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3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esRAGE水平,并检测CRP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糖尿病合并ACS组血清esRAGE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及普通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较普通糖尿病组降低(P〈0.01);糖尿病合并ACS组血清CRP较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及普通糖尿病组明显增高(P〈0.0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较普通糖尿病组增高(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sRAGE与CRP负相关。结论esRAGE与T2DM合并ACS密切相关,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可能有潜在保护作用,且与ACS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治疗的干下型VSD病例102例,其中使用偏心型封堵器经皮介入封堵治疗52例(介入组),同期行外科开胸手术50例(外科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介入组52例患者中40例(76.9%)手术成功,发生并发症12例(23.1%)。外科组50例中成功47例(94.0%),发生并发症3例(6.0%)。随访2~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见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偏心型封堵器治疗干下型VSD,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慎重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支持干预疗法对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86例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6例).对照组接受一般治疗,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焦虑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8.23±0.218)分vs.(14.02±2.874)分,P<0.05;女:(9.02±1.070)分vs.(16.87±3.412)分,P<0.05].结论 心理支持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术前焦虑心理,保障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肝癌介入治疗与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动脉栓塞持续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病灶根除率、术后生存率、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术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后再行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动脉栓塞持续介入治疗,病灶根除干净,术后复发率低,生存期较长,远期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支导丝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CTO病变位于血管弯曲部位且闭塞段为长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结果共对136例单支冠状动脉CTO病变的靶血管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第一根导丝均进入分支血管,125例第二根导丝进入主支血管,11例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进入主支血管,4例球囊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共植入支架176枚;血管开通121例,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到3级,成功率89%。1例患者术中出现夹层,1例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 CTO介入治疗根据其病变影像学特征,严格筛选患者,采取分支导丝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及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62例,分为并发CHD组及未并发CHD(CHD-)组,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NC)组,检测血浆tHcy、Lp-a、FPG、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M+CHD组tHcy、Lp-a、Fins、FPG均显著高于、ISI显著低于CHD-组和NC组(P〈0.01或P〈0.05)。DM4-CHD组ISI与tHey、Lp-a呈负相关,CHD一组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检测tHcy、Lp-a水平对于了解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20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10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手术成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P〈0.01),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94%,与股动脉组(9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轻,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脉介入诊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2 (Ang-2)和miR-126与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 检测241例T2DM患者和104名健康对照(NC)者的临床指标、不同时相的胰岛素及C-P水平,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 1)、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血清miR-126和Ang-2表达水平,分析Ang-2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miR-126表达水平的关系. 结果 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T2 DM+CVD)、T2DM未合并大血管病变(T2DM)组Ang-2水平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DM、NC组比较,T2DM+ CVD组Ang-2水平升高,miR-126表达水平降低(P<0.05).Ang-2与MCP-1呈正相关(r=0.456,P<0.01),与miR-126、NO呈负相关(r=-0.517,P<0.01;r=-0.327,P<0.05). 结论 Ang-2和miR-126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miR-126负性调节Ang-2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连续纳入121例行全脑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57例)和非糖尿病(64例)两组。采用双盲法对颅内外动脉(2662段)管腔进行评估。狭窄率I〉30%者纳入研究。结果①121例中,82.7%(100/121)有血管狭窄,其中DM组为89.5%(51/57),NDM组为76.6%(49/64),P〉0.05。@2662段动脉中,有狭窄的占14.0%(372/2662),其中颅外段动脉为11.3%(150/1331),颅内段动脉为16.7%(222/1331),P〈0.01。@372段有狭窄的动脉中,DM组为16.0%(201/1254),NDM组为12.1%(171/1408),P〈0.01。DM组颅内段动脉狭窄阳性率高于NDM组(22.3%对11.6%),P〈0.01;颅外段动脉狭窄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NDM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阳性率高于DM组(27.3%对14.0%),而DM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17.5%对4.7%)、椎动脉颅内段(22.8%对12.5%)、大脑后动脉狭窄阳性率(47.4%对12.5%)高于NDM组,P〈0.05或P〈0.01。⑤2型糖尿病使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性降低(OR=0.407,95%CI:0.209~0.792);使颈内动脉颅内段(OR=4.326,95%CI:1.671~11.199)、椎动脉颅内段(OR=2.068,95%CI:1.045~4.093)及大脑后动脉狭窄(OR=6.230,95%CI:3.262~11.897)的危险性升高。结论与NDM患者比较,2型DM患者缺血性脑动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水平、多节段的动脉病变,且更多累及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内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