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心电改变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的心电图(ECG)变化,探索避免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方法记录260例介入封堵VSD术前后的ECG,据此分成术后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照组),对发生完全性或重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患儿及时营养心肌和减轻心肌水肿治疗,必要时放置临时起搏器。结果心律失常组82例(31.5%),对照组178例。心律失常组中4例(1.5%)为完全性或重度AVB。36例(13.8%)给予营养心肌等药物处理。两组VSD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年龄小,体质量轻(P〈0.05),选用封堵器较对照组大(P〈0.05)。心率、QRS时限、PR间期、QT间期和QTc封堵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中和术后需密切注意ECG改变,避免选择过大封堵器。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二度AVB者,应尽早营养心肌治疗;完全性或重度AVB者,尽早安装临时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对362例行介入治疗后的膜周部VS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封堵器大小为4~16mm(平均8.6mm),345例(96.2%)封堵成功。并发症发生情况: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残余分流3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股动静脉瘘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1例,猪尾导管断裂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相对安全,但应进一步加强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中心室率不快的一组临床类型.它包括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逸搏或逸搏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种类.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逸搏或逸搏心律包括:房室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而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传导阻滞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阻滞.其中房室传导阻滞有一度、二度(Ⅰ型、Ⅱ型)、三度等;室内传导阻滞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双侧束支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分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等.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侧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柬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柬支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62例 Amplatzer 封堵器进行 VSD 封堵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38例(占23.46%)。其中脑空气栓塞2例,血栓形成和栓塞3例,左前束支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停搏7例,机械性溶血2例,穿刺口出血5 例,臂丛神经损伤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1例,残余分流3例。结论 VSD 封堵术具有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护士应熟悉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诱因,掌握有效的护理对策,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左室-右房通道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左室-右房通道22例.结果 封堵成功21例,1例因植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而放弃.成功的21例心前区杂音均消失,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示原缺损部位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无反流,术前存在三尖瓣反流者术后反流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示无房室传导阻滞或新的束支阻滞发生.本组选用对称型封堵器18枚,A4B2型封堵器3枚.结论 应用导管技术介入封堵治疗左室-右房通道是可行的,但须尽可能选择完全匹配的封堵器型号,以避免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小儿室缺术后心律失常6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直视修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方法:对63例小儿VSD患者行心脏直视修补术后进行24h心电监护,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并初步讨论发生机制。结果:小儿VSD修补术后发生以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的心律失常机会较多。结论:VSD修补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及局部手术创伤有关,术式选择及术后监测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58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发生率,类型,心功能及与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 58例扩张型心肌病中,正常心律者18例((31.0%),房颤15例(25.9%),室早9例(15.5%),窦性心动过速12例(20.7%),房早1例(2%),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3%),左前分支阻滞2例(3%),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3%);并且房颤的发生率与左房内径与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其中以房颤最常见,心功能越差,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术患儿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4月行食道超声经胸微创VSD封堵术56例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本组56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直径4~10 mm。2例(4.9%)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在监护室当天拔气管插管,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平均住院时间(6.7±2.3) d。术后41例随访至今,分别在术后1,3个月及每年复查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无死亡,未见伞片移位、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仔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业务技术、围术期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患儿均成功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术后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发生呕吐,1例发生血肿,经对症治疗完全恢复。无一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患儿康复。结论了解先心病患儿的临床特点,重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保证介入封堵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靳秀  梁首勤  刘煜昊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83-1784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所致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方法 对167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中术后病人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167例患者中2例术中发生Ⅲ°AVB放弃介入治疗,4例术后出现Ⅲ°AVB,经小剂量激素治疗一周后恢复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中将静脉输液通道改为静脉鞘附属连接管输液运用的优缺点及患者的护理。方法 50例接受心律失常介入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经静脉鞘输液,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建立的静脉鞘输入液体,同时解决并免除了患者术前需外周静脉建立通道,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便于护理。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经静脉鞘内输液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预防小儿肺血管畸形介入治疗术后再咯血.方法 对8例肺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的患儿及家长建立术后再咯血防范意识,重视制动肢体的舒适护理、床上排尿的适应性训练、指导轻柔咳嗽法、避免排便用力的护理.结果 无一例患儿在术后发生再咯血.结论 加强患儿及家长的防护意识,确保术后再咯血预防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可减少甚至杜绝再咯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5%。传统治疗为开胸手术结扎,但其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且会遗留明显的切口疤痕。而介入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已是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治疗方法,为该类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采用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PDA11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利琴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1428-1429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血管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我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对2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植入术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我国的原发性肝癌(HCC)发病人数约占全世界肝癌总数的55%[1].而原发性肝癌一旦发展到中晚期合并肝功能Child C级,临床上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TACE是无手术指征肝细胞肝癌患者主要治疗方法.我科2009年6月~2011年3月采用分段、少药TACE术治疗肝功能Child C级肝癌患者22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皮腔内介入治疗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相比传统手术风险较低,但术后并发症尤其是重要脏器的并发症仍有一定比率的发生。我院血管外科2005年1月-2009年7月共收住了2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235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21例失败。现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藜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82-383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ial fistula,CAF)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极低。目前认为CAF是由于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未能退化而持续存在所形成的冠状动脉主干或其分支与心脏或血管间的异常通道。  相似文献   

19.
戴泓  葛敏华  沈解红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1862-1863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终末期肝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于移植前后分别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甲胎蛋白及胆碱脂酶,B超观察腹腔积液量及门静脉内径。移植前后辅以心理护理及观察,以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在移植1月后复查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胆碱脂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甲胎蛋白较移植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腹腔积液明显减少(P0.05),门静脉内径有缩小趋向,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经肝动脉介入能有效治疗终末期肝病,移植前后积极细致的护理能明显减少各种发并症形成,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婴儿术后撤机失败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玲  龚仁蓉  林敏  陈秒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85-2086
<正>机械通气在婴儿体外循环术后是必要的治疗手段,撤机失败在机械通气的婴儿中比例较高,肺动脉高压(PH)患儿撤机风险更为显著。再次气管插管是抢救危重患儿,保证患儿生命安全及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及补救措施。2009年1~12月,我科对31例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婴儿实施了体外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