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1月连续收治的18例岩斜区脑膜瘤。13例肿瘤大于4.5cm。采用了经颞下-小脑幕、颞下-乙状窦前、颞下-迷路、枕下-=极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1例(61%),其中2例术后悔eber‘s综合征,1例死于肺炎。结论 影响手术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  相似文献   

2.
小脑幕脑膜瘤66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脑幕脑膜瘤66例体会富壮,任泽光,陈永顺对我院1958~1992年手术治疗的66例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分析,并对早期诊断及手术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26例,女40例。年龄11~68岁。2.症状与体征:以头痛及视乳头水肿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7年11月连续收治的18例岩斜区脑膜瘤。13例肿瘤大于4.5cm。采用了经颞下小脑幕、颞下-乙状窦前、颞下-迷路、枕下-极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61%),其中2例术后发生Weber’s综合征,1例死于肺炎。结论影响手术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小脑前下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其供应脑干的穿通支被肿瘤包裹和脑干受累,血管因素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和总结不同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特点。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50例,Ⅳ级切除7例。静脉窦受累率为51.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病死率为2.8%。术后随访54例,平均62.7个月;肿瘤复发3例。结论应根据肿瘤位置和扩展方向选择手术入路.肿瘤侵蚀静脉窦或与脑干、深静脉及脑神经紧密黏连,是影响手术全切除的因素。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起源于大脑镰-小脑幕交界处的脑膜瘤(简称镰-幕交界处脑膜瘤)较少见,到1995年文献中仅见38例报道。由于此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肿瘤的切除有较大困难。本文将我院治疗的3例镰-幕交界处脑膜瘤作一介绍。病例介绍例1女,44岁。头痛5年,走路不稳2年并有记...  相似文献   

6.
<正>大型小脑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径大于3 cm的脑膜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瘤,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统计我科从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大型小脑幕脑膜瘤12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2~75岁,平均(47.6±3.2)岁,病程9个月至6年,平均2.6年。据Yasargil法确定肿瘤的来源部位,来源于小脑幕外侧岩部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分类与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6月~2008年11月间住院手术的11例天幕脑膜瘤病例资料,重点讨论分类、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手术方法。结果小脑幕脑膜瘤,按肿瘤主体的位置及其延伸的方向分为5型,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级和Ⅱ级)8例,部分切除3例。结论小脑幕脑膜瘤适宜积极的手术治疗,规范分类、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恰当的手术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对9例经显微外科治疗的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8例,1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9例患者平均随访9个月,术后均恢复良好,生活能够自理,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小脑幕切迹脑膜瘤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术中良好的病变显露及术后并发症的及时处理是小脑幕切迹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小脑幕脑膜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脑幕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3%-5%,发病者女性较多,早期很少出现定位体征,晚期颅内压增高常为主要表现。肿瘤以向幕下延伸为多,侵及或原发于静脉窦较常见,血供常为多来源。普通的小脑幕脑膜瘤,可依据肿瘤位于幕上、幕下、内侧、外侧以及累及单双侧来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小脑幕裂孔区脑膜瘤可分成外侧(Ⅰ组)和后内侧(Ⅱ组)2组。Ⅰ组常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联合颞下经颧弓入路,Ⅱ组常用幕下小脑上入路或经枕小脑幕入路。  相似文献   

10.
一般资料 男16例,女19例。年龄13~59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28个月。以面部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有31例,占89%。其次为复视、小脑症状。 肿瘤直径小于 4cm 6例;4~6cm例;大于6cm 8例。最大的 1例为 12cm。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 4型[1,2]:①中颅窝型 11例,其中侵及海绵窦4例;②中-后颅窝哑铃型19例,其中有2例侵及海绵窦;③后颅窝型5例;④颅内外型2例,主体位于中颅窝,突破颅底侵入眼眶1例;侵入上颌窦1例。 手术方法与结果 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型三叉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小脑幕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的位置及肿瘤主体部位所在而分为6个类型:幕上内侧型6例,幕上外侧型8例,幕下内侧型7例,幕下外侧型4例,跨幕型6例和镰幕型5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小脑幕脑膜瘤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18例(50.0%),Ⅱ级切除13例(36.1%),Ⅳ级切除5例(13.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96个月,失访2例。术前KPS为(85.83±8.74),术后1个月为(65.83±10.52),术后6个月为(83.06±11.42)。5例肿瘤残留病人与2例复发病人,均采用伽玛刀治疗,随访中未见再次复发。结论根据小脑幕脑膜瘤不同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并运用显微操作技术,可提高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89例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993年5月-2006年5月,89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病理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常见症状是头痛(54例,60.7%)、头晕(29例,32.6%)、步态异常(34例,38.2%)、听力损害(27例,30.3%)及面部疼痛(20例,22.5%)。主要体征是共济失调(38例,42.7%)、运动和感觉障碍(31例,34.8%)及脑神经损害(48例,53.9%)。多数病例MRI表现为等T1、T2信号并明显均一强化。结果 本组全切除65例(73.0%),次全切除23例(Okudera-KobayashiⅣ—Ⅴ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5%和1.1%。结论 根据小脑幕脑膜瘤部位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如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残留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13.
经岩骨四种联合入路临床运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经岩骨四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大型肿瘤30例。经迷路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听神经瘤18例,经乳突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其它桥小脑角肿瘤7例,后者与颞下入路联合切除中、后颅窝亚铃型肿瘤2例,与乙状窦后入路联合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3例。肿瘤全切除率为90%,术后重残或死亡3例。本文着重对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Yasargil分型,窦汇区脑膜瘤属于后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可累及小脑幕、大脑镰、5支静脉窦(直窦、双侧横窦、上矢状窦、枕窦)的单支或多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小脑幕巨大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小脑幕巨大脑膜瘤的病例资料,肿瘤最大径4.6-7.2cm。结果肿瘤达Simpson I级切除10例,Ⅱ级切除13例,Ⅳ级切除5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小脑幕巨大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预后较好,术前脑DSA对判断血供来源和术中处理静脉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方法 对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收治的小脑幕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6例,占同期收治的所有颅内脑膜瘤的8.66%,女性占绝大多数。对主要向幕上发展者,根据肿瘤的部位,采用扩大翼点入路、颢下入路、颞枕部入路和枕部入路;肿瘤全部或主体在后颅窝者,采用枕下或枕部-枕下联合开颅术;跨幕者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结果 本组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2例(3.6%),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5例,复发6例。结论 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熟悉局部的显微解剖并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22例小脑幕游离缘脑膜瘤的经验。方法根据肿瘤附着的游离缘部位分为外侧组(14例)和后方组(8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等。结果22例小脑幕游离缘脑膜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依次是头痛、步态障碍、头晕、听力损害和面部疼痛,主要体征依次是颅神经损害、共济失调、运动和感觉障碍。本组22例全切14例,大部切除8例。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1.8%(7/22),无病人死亡。外侧组手术采用颞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后方组手术采用枕部经小脑幕或经镰幕双侧、双枕半球间入路。结论手术治疗小脑膜游离缘脑膜瘤应根据肿瘤部位、生长方向及与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关系选择入路;静脉(窦)闭塞时,需重视侧支引流静脉建立方式和部位。  相似文献   

18.
小脑幕脑膜瘤属颅底和脑深部肿瘤,常与重要的神经组织、颅神经、脑干和血管关系密切,且常侵犯静脉窦,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挑战.文献报道多见于省级大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地市级医院报道较少.近10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如高分辨率CT、MRI、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发展,对小脑幕脑膜瘤分型的熟习以及运用瘤内切瘤的微创技术,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已经变得更彻底和更安全,治疗结果大为改观[1-4].我院2003年6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小脑幕脑膜瘤7例,取得良好治疗结果,报道如下,并对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和手术要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海绵窦脑膜瘤伽玛刀治疗(附52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绵窦脑膜瘤伽玛刀放射外科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我中心1997年到2004年使用旋转式伽玛刀(OUR-XGD)治疗52例海绵窦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38例,年龄15~69岁,平均47+1岁。有手术史患者37例,占71.15%;全组肿瘤容积24.18cm^3(1.28~16848cm^3)周边剂量10.01Gy(7~18Gy);中心剂量21.04Gy(14~36Gy);等剂量曲线48%(40%~60%);靶点9.4个(4~24个)。结果32例得到症状随访,随诊30个月(5~91个月),其中21例(62.5%)症状好转,5例(15.63%)症状无变化,7例症状加重(21.87%);影像学随访30例,随访时间30个月(5~82个月),19例(63.33%)缩小,5例(16.67%)不变,6例(20%)复发,肿瘤控制率80%。结论伽玛刀可以作为海绵窦区小型脑膜瘤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较大的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分次伽玛刀治疗是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经眶颧弓入路切除巨大颅底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眶颧弓入路开颅术在切除颅底脑膜瘤中应用价值。方法经眶颧纠正入路切除巨大颅底脑膜瘤20例,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死亡1例。随访4个月~2年,17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在康复中,其中1例需人照顾。结论眶颧弓入路适用于切除颅眶沟通脑膜瘤、蝶骨嵴扁平型脑膜瘤、巨大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海绵窦脑膜瘤及部分岩斜脑膜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