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7名健康男性青年为对象,采用两因素(总阻力值×阻力负荷时相)6×3析因实验设计,以多级估量量表(MES)评量呼吸感觉量。对不同程度、不同时相的呼吸阻力负荷的生理、心理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比较。主要结果如下:①在三种负荷时相下,面罩腔压力波动幅度(P)、总外呼吸功率(W_T)与总阻力值(R_T)间均呈凹向下型式函数关系;②呼吸感觉量(S_(MES))与物理刺激量之间只是间接关系,与生理刺激量呈直接关系;③不同负荷条件下,生理刺激量与S_(MES)间均呈凹向上型式关系。以上结果提示在制订RPE外加阻力标准时,除规定总阻力值外,在“中度”负荷水平时,还应有匹配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在静坐及轻、中度体力负荷(250、500kg·m·min~(-1))下,采用辨别阈(JND)梯级测出了6名健康男性青年不同阻力匹配的等呼吸阻力感曲线(ERC)。主要结果:①在静坐及轻、中度体力负荷下,范围力0.28~1.62kPa·L·s的吸气阻力,共包含5个JND梯级。②在三种体力负荷下,JND感觉单位与物理或生理刺激量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用多级估量表与类别量表对呼吸感觉评量结果表明,前者更能正确反映感觉量的增长规律。③在轻、中度体力负荷下测得的ERC与静坐时的趋势大体相同,具有等感关系的5种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人对外加呼吸机械负荷的感觉体验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但对阈上阻力负荷的研究多限于按stevens定律定量描述,而对另一重要的心理物理函数——Fechner定律在本领域的应用问题则未见提及。本实验主要目的在于考察呼吸阻力感觉是否符合Fechner定律,可否由辨别阈量表评量。因此,我们以9名健康男子为对象,测定了自  相似文献   

4.
研究阻力性呼吸机械负荷的生理、心理影响,测出不同使用条件下呼吸防护装备(RPD)外加阻力容许水平,具有实际意义。我们以56名健康男性青年为实验对象,用概率单位分析方法,测出轻度体力负荷时外加呼吸阻力的容许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6名健康男性青年为被试者,在静坐及轻、中度(250,500kgm·min~(-1)体力负荷下,以0.28~1.62kPa·L~(-1)·s的吸气阻力(IR)范围测出的5个辨别阈(JND)梯级为感觉单位,并以各JND梯级所对应的IR值及与2、4 JND等感的不同匹配的联合阻力(CR)值为物理刺激量,分别测出呼吸气体流率及心率变化。结果表明:在静坐及轻、中度运动条件下,IR负荷对呼吸型式影响的趋势基本一致;施加CR时,静坐与轻度运动的呼吸型式变化大体相似,而中度运动其变化更加明显;心率只随体力负荷强度而增加,阻力负荷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114名飞行人员为被试者,观察了在轻度体力负荷(250kg·m·min~(-1))下,外加呼吸阻力(3~30CmH_2O·L~(-1)·S)对呼吸气体流率和面罩腔压力变化以及主观感觉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能反映阻力影响的客观生理指标,并以概率单位分析方法确定对外加阻力的容许水平。结果表明:面罩腔压力波动幅度((?))和每L通气所需的额外呼吸动(W/L),均可作为反映呼吸不适感觉程度的客观生理指标;但以前者更为适用。如果(?)不超过6.1CmH_2O,或W/L不超过0.047kg·m·L~(-1),则90%的人将不会产生呼吸不适感;如果(?)不超过7.9CmH_2O,或W/L不超过0.061kg·m·L~(-1),则90%的人将只可能产生中等以下程度的不适感。文中还就航空供氧装备阻力标准修订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实验目的 使用呼吸防护装备(RPE)时,由于外加死腔(V_(ADS))及外加联合呼、吸气阻力(R_(I E))增大,均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一定呼吸机械负荷,产生一定生理-心理影响。关于V_(ADS)或R_(I E)单独作用的影响,已有不少报  相似文献   

8.
为制订我国军用航空供氧装备附加呼吸阻力容许限值,在我室近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用我国军用飞机装备的YX-1与YX-3两种供氧系统进行装备附加呼吸阻力实验。其目的在于:利用开式“人工肺”测出两种系统的压力与流率(P—V)关系;在已知装备系统阻力的基础上,分别在静坐、轻和中度(250和600kgm·min~(-1))体力负荷下,测出面具腔压力波动幅度((?))与人体感觉量间的关系;将实测结果与我们已初步确定的附加呼吸阻力容许限值进行比较,对现用的两种供氧系统的呼  相似文献   

9.
杨智  郑则广  华冬明  谢育坤  陈荣昌 《广东医学》2012,33(24):3757-3759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正常人应用成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时受试者呼吸力学的改变,从而为确定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锻炼目标及应用无创通气时模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7名健康成人在不同运动负荷(轻度负荷、中度负荷、亚极限运动状态、极限运动状态)下,在自主呼吸(SB)及不同辅助通气模式(成比例辅助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下,受试者的跨膈压(Pdi)、压力时间乘积(iPTP)、总做功(Wtot)、受试者自身做功(Wp)等呼吸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自主呼吸比较,7名受试者均感觉在运动状态下PAV优于PSV。随运动负荷增加,SB、PAV和PSV状态下,受试者的Pdi、呼吸做功、iPTP均进行性上升。与SB比较,PAV和PSV均能够降低运动过程中的Pdi、呼吸做功和iPTP(各运动状态下P<0.05),亚极限运动及极限运动状态下PAV的作用优于PSV(P<0.05)。结论轻中度运动量时,PSV及PAV均能有效减少其呼吸做功,但亚极限负荷及极限负荷运动状态时,PAV减少呼吸做功的作用明显优于PSV。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底丘脑核(STN)的深部脑电刺激(DBS)对大鼠呼吸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无刺激)、高频强电流组(130 Hz/100μA)、高频弱电流组(130 Hz/3μA)和低频强电流组(40 Hz/100μA)。利用大鼠脑立体定向仪将电极植入右侧STN,记录刺激前、刺激第5和第25分钟的呼吸频率。结果高频强电流组和高频弱电流组刺激前呼吸频率分别为(68.0±7.9)和(71.8±6.7)次/m in;刺激后第5分钟的呼吸频率分别为(57.8±10.6)和(65.8±7.8)次/m in;第25分钟的呼吸频率分别为(49.8±8.9)和(56.0±9.2)次/m in;同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强电流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的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鼠在高频率DBS下呼吸频率减慢,但与刺激强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梁道业  马春林  谢娟娟 《重庆医学》2017,(36):5081-5082,5085
目的 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该院重症医学科(ICU)1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72 h的救治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结果 分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8)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组(n=67),比较两组复苏前后的呼吸力学(静态肺顺应性、吸气阻力)及氧合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液体复苏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时长均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少或短(P<0.01);两组的气道阻力复苏前、后无明显变化,复苏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肺顺应性及氧合均优于开放性液体复苏组(P<0.01).随着液体复苏量的增加,无论是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还是开放性液体复苏组,肺的顺应性均进行性变差,尤其是在开放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液体复苏的量与肺顺应性及氧合呈负相关(R=-0.783、-0.860,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救治时,开放性复苏策略虽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时长短,但是肺的顺应性及氧合均受影响,而限制液体复苏策略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正常人群在心算任务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腹式呼吸对心率变异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正常健康被试者21名采用短程测量法分别采集静息期、心算刺激下及腹式呼吸中心率变异的频域指标,并进行前后对照.结果 被试者心算刺激下与静息时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比较LF(z=-1.93,P<0.01)、LF/HF(t=2.38,P<0.05)、LF%(t=3.43,P<0.01)均上升,HF%则明显下降(t=3.25,P<0.01).被试者腹式呼吸与心算刺激的比较中,心率变异频域指标LF/HF(z=- 2.24,P<0.05)、LF%(t=3.47,P<0.01) 、LFPK(t=2.37,P<0.05)显著增高,HF%显著降低(t= -2.23,P<0.05).结论 正常人群在心理应激中表现出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抑制,腹式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低频峰值趋于向理想的峰值靠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常人群在心算任务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腹式呼吸对心率变异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正常健康被试者21名采用短程测量法分别采集静息期、心算刺激下及腹式呼吸中心率变异的频域指标,并进行前后对照。结果被试者心算刺激下与静息时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比较LF(z=-1.93,P<0.01)、LF/HF(t=2.38,P<0.05)、LF%(t=3.43,P<0.01)均上升,HF%则明显下降(t=3.25,P<0.01)。被试者腹式呼吸与心算刺激的比较中,心率变异频域指标LF/HF(z=-2.24,P<0.05)、LF%(t=3.47,P<0.01)、LFPK(t=2.37,P<0.05)显著增高,HF%显著降低(t=-2.23,P<0.05)。结论正常人群在心理应激中表现出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抑制,腹式呼吸能调节自主神经低频峰值趋于向理想的峰值靠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FAIR序列探讨肺组织膨胀程度对肺灌注的影响,即在不同呼吸相时肺灌注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G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用FAIR序列对1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呼气末和吸气末屏气时进行冠状面扫描.分析在不同呼吸相时反转脉冲标记前/后双肺信号强度变化率(ΔSI%)、肺血流量(PBF)的变化及扫描层面肺面积(Area)的变化情况.结果: (1)不同呼吸相时ΔSI%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右肺P=0.021 5,左肺P=0.008 4),呼气末的ΔSI%明显高于吸气末.(2)不同呼吸相时双肺PBF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右肺P=8.92×10-5,左肺P=0.000 2),呼气末的PBF明显高于吸气末.(3)不同呼吸相扫描层面的Area间也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右肺P=2.94×10-5,左肺P=0.000 5),吸气末面积明显大于呼气末面积.结论:不同呼吸相时肺灌注间存在差异,在呼气时肺灌注明显高于吸气时,这与呼气时肺容积缩小、血管密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模式在长期机械通气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 ic obstructive pu lmonary d isease,COP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选择我院老年病房长期机械通气的非COPD患者13例。应用ASV模式后,再转换为PS-SIMV模式,使应用两种呼吸模式时每分通气量(MV)相同。应用每种呼吸模式,均待患者呼吸平稳30 m in后,记录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潮气量(Vt)、呼吸频率(f)、气道峰压(P peak)、平均气道压(P m ean)、吸气流速(Insp flow)、呼气流速(Exp flow)、吸气阻力(R insp)、呼气阻力(Rexp)、吸气时间常数(RC inp)、呼气时间常数(RCexp)等,同时测心率、血压,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13例非COPD患者应用ASV模式,与PS-SIMV模式比较,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动脉血气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应用ASV时,患者舒适程度更好。结论:ASV模式要求设置参数少,操作简单,减少患者的呼吸用力,人-机协调性好,安全性好,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呼吸康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的疗效,以及不同呼吸训练方法 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4日至3月25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某病区集中收治的病情稳定、有主动康复意愿的普通型或重型COVID-19患者2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7例.除了针对COVID-19的常规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外,3组患者分别予以瞬清呼吸训练器(A组)、Acapella呼吸训练器(B组)和Leventon Spiro-Ball呼吸训练器(C组)进行呼吸功能及排痰训练,每天2次,每次30 min,共7 d.另选4例无主动呼吸康复意愿、病情稳定的COVID-19患者作为对照组,仅给予COVID-19常规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7 d后对患者进行改良呼吸自觉用力程度(RPE)量表评价、呼吸频率测量、无氧支持下指脉氧饱和度(SpO2)测定、痰液总量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训练前各组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特征及基线改良RPE量表评分、无氧支持下SpO2、痰液量分级、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呼吸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训练后A、B、C组改良RPE量表评分、呼吸频率、无氧支持下SpO2和ADL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各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后A、B组改良RPE量表评分、呼吸频率、无氧支持下SpO2和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仅呼吸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之间上述4个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后4组痰液总量较训练前均有所减少,其中A、B、C 3组痰液量分级构成比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呼吸训练器辅助进行呼吸康复可有效改善普通型和重型COVID-19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减少痰液分泌,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不同呼吸训练器的辅助效果无差异,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与其负性情绪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OSAHS患者168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及最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将患者分为轻中组度(n=95)和重度组(n=73)。分析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分析与OSAHS患者负性情绪相关的因素。结果重度组患者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疾病的评分及总分均高于轻中度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重度组HAMD及SAS评分均高于轻中度组患者[(23±4)分比(18±4)分,(55±9)分比(48±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AHS患者的HAMD评分与体质指数、吸烟指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呼吸低通气指数、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呈正相关(r=0.281,0.263,0.298,0.430,0.362,P<0.05),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394,-0.384,P<0.05),SAS评分与体质指数、吸烟指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睡眠呼吸低通气指数、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呈正相关(r=0.293,0.211,0.352,0.159,0.327,P<0.05),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329,-0.315,P<0.05)。结论重度OSAHS患者处于中等焦虑抑郁状态,控制体质量、戒烟及改善多导睡眠仪相关指标可能有助于缓解OSAHS患者的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erm issive hypercapn ia,PHC)对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 iratoryd istress syndrom e,ARDS)肺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潮气量(tide volum e,VT)时,20例重度ARDS患者肺气体交换、肺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当VT从15 m l/kg降至6 m l/kg时,患者均出现PHC,动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P<0.05)。PHC时,气道压力显著降低,气道阻力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做功指数、心率、血压和心排指数等无明显变化。静态肺压力-容积曲线高位转折点对应的压力为(22.2±1.8)cm H2O,容积为10 m l/kg,1 cmH2O=0.098 kPa。结论在实施PHC时,只有当气道平台压<20~25 cm H2O时才有可能避免肺泡过度膨胀,且实施PHC时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与鼻阻力的关系。方法30例正常成年男性(除外耳鼻咽喉疾病)为A组,75例OSAHS患者分为B组(BMI〈28)和C组(BMI≥28),测量并比较鼻阻力和鼻声发射的各项参数,并与PSG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人的舌位与重度OSAHS患者舌位不同,重度OSAHS患者的鼻阻力与正常人不同,其中肥胖组重度OSAHS患者的鼻阻力最高。舌位较高的鼻阻力高,C组的鼻阻力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423、0.425,P〈0.05)。结论重度OSAHS患者舌位与正常人不同,上呼吸道狭窄和鼻阻力增高、肥胖相互作用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程度。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应用呼吸阻力(Rrs)和FEV_1,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A组)、发作期(B组)、哮喘合并肺气肿(C组)患者的气道阻塞可逆性进行检测。结果B、C组的Rrs改善率和改善量均大于A组,C组的改善量又大于B组;B、C组的FEV_1改善率和改善量亦大于A组,B、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Rrs与FEV_1的改善率和改善量有明显的相关。根据二者的相关方程,得到相当于FEV_1改善10%、200mlRrs改善率22.21%和改善量1.39cmH_2O/L·See~(-1),为临床应用呼吸阻力进行哮喘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判定和药物疗效的观察,提供可循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