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总结某院2009~2010年住院患者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高医护人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2010年通过全国ADR监测网络系统向福建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20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报告人职业及科室分布、药品种类分布、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ADR中,男女比例相近,〉60岁患者80例(38.83%),其中中药制剂ADR居首位,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69例(33.49%)。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以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收集,运用ExcEL对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原患疾病、抗感染药物类别、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上报ADR101例,其中是抗菌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有85例,占84.16%。统计此85例抗菌药不良反应,女性比例较大。651.8%。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6.5%。ADR的临床表现,过敏反应最多,占78.8%,其次是神经系统损坏。结论: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时对高敏体质患者和老年患者应重点监护,做好ADR监测工作,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做到安全、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杨丽萍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125-125,231
目的:分析对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了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5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统计规划,按照年龄、用药途径和ADR胃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各项统计分析,女性性多于男性,静脉给药属于ADR的高发率,在临床表现上皮肤反应大于其他的系统,药物联合用药最多不良反应就回增加。结论:要严格控制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减少ADR伤害成为药物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我院门诊退药情况的分析探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退药处方和ADR记录报告,对患者的年龄分布、ADR因果关系、严重程度分级、用药情况和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应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素质培养,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治疗高血脂症(HLP)可能诱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以29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HLP发生AD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出现ADR患者的性别、年龄、使用药物类型、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出现ADR的他汀类药物为辛伐他汀(22例)、阿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2例)、洛伐他汀(1例);≥60岁的患者为高发群体(16例),男性多于女性;ADR可累及患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与附件等全身器官。结论: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HLP的关键药物,可诱发ADR现象,临床医师应当谨慎用药,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席哲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81-8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报告的ADR报告6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评定与程度、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比例中,小于20岁和41~60岁人群发生ADR最多,分别占26.98%和38.1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84.12%;发生ADR药品种类中以抗感染药物比例最大,为65%;ADR累积器官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占55.56%。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出现,坚持合理用药,合理控制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我院各科室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按我国卫生部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方法。对ADR因果关系进行初评。结果:128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共有9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2.34%,其次为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ADR病例中合并用药占31.1%,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重度ADR有15例(占11.72%)。结论:应做好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加强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医院注射用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与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19年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注射用抗菌药物引发的398例ADR,对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过敏史、抗菌药物种类分布、用法用量、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分布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比例最高(37.94%);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最多(30.15%);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51.72%);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给药频率及用药疗程是注射用抗菌药物ADR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需加大抗菌药物ADR监测力度,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S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183例ADR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途径、临床表现,单一、合并用药ADR的发生率以及ADR的治疗结果等。结果:男性ADR发生率(59.56%)高于女性(40.44%),儿童及老年患者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45.90%):127例ADR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69.40%),143例由静脉滴注引起(78.14%);ADR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等,严重病例较少,联用药物越多,引发ADR几率越高;经治疗174例ADR患者好转、治愈率达95.08%。结论: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监护水平,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统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临床正常使用药品治疗疾病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类型和主要临床表现,了解ADR的发生情况、处理情况、恢复情况,以及治疗ADR所需的医疗费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8年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所需用的各类费用,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得出用于治疗ADR所需的费用情况。结果: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医疗费用,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医疗支出。结论:提醒医务人员,要按照有效、安全、经济、适宜的总体原则制订和实施治疗方案,注意用药安全,不可滥用药物,也不能忽视ADR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和医药费用的浪费同时,ADR所带来的医疗费用,药品生产厂家、医疗机构和患者本身应该如何承担相关的费用比例,有待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上报的557份老年人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30.8%),消化系统(15.6%)及神经系统(14.7%)。共涉及179种药物,诱发ADR的药物主要是抗菌药物、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用药。472例(占84.7%)ADR由静脉给药途径所致。结论:老年人ADR发生率高,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病患基本情况、注射门冬氨酸洛美沙星前后的临床表现、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对265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报告进行原患疾病及用药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会损害人体某些系统,主要体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呼吸系统等。药物在5~4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产生效果时间为停药后1d内。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会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医院应重视对病患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ADR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障广大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及医疗质量,笔者对2005-2008年12月我中心收集到的215例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以探讨ADR发生与患者年龄、药物品种、药物剂型等的关系及临床表现,为减少ADR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依据,供临床用药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以下全文简称为"我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状况及影响要素,以为科学用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所汇总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共236例进行分析,依据病患的实际状况,包括基本信息、用药类型、ADR反应等展开全方位把握。结果 23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151例(占63.98%)明显多于男性85例(占36.02%),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比较高(55.09%);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3.9%);引起ADR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其次是中药制剂,分别占40.68%、23.7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全身性损害。所有ADR患者经停用药物后均治愈或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重视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ADR,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某院14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以及原因进行了解,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对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的146例中药制剂ADR报告按照性别、年龄、用药方式、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6例报告中涉及8类85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18例(12.33%),多发于中药注射剂,新的ADR有92例(63.01%);年龄阶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以口服为主要给药方式;临床多表现为胃肠道系统病变,为79例(54.11%)。结论:中药制剂ADR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中,要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控,加强对药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口服用药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0月—2009年9月收集到的72例口服用药ADR进行分析。结果 7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有8大类47个品种,抗微生物药所致的ADR最多;ADR临床表现多为皮肤损害。结论应重视和加强口服用药的ADR监测,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46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因果关系评价及ADR反应分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9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31.3%,中药制剂占17.3%,循环系统用药占17%,位居前三位。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4.7%。ADR多发于60岁以上人群,占49.3%。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将合理用药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6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8—2021年上报的6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65例ADR中,男33例,女32例,10岁以下患者和50~59岁患者发生率最高;65例ADR共涉及10个品种,主要药物种类是热毒宁注射液18例和注射用血栓通(冻干)14例;65例ADR发生时间多数集中在用药后30 min内;65例ADR共累及9个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65例ADR中有17例不合理用药,主要是稀释比例不合理8例,占47.06%。结论: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加强中药注射剂医嘱审核和点评,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上报工作,加强对特殊人群和易于发生ADR中药注射剂品种的用药监测,减少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熊巍 《亚太传统医药》2008,4(10):131-13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150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48.67%),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对用药过程中ADR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尽可能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