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五脏功能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医者多从其说,注重用补法、涩法,作者提出五脏以通为用,以通为治的观点,以纠过补、过涩之弊。  相似文献   

2.
脏腑“藏”“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脏腑“藏”“泻”辨析邓沂基础部关键词五脏,六腑,藏,泻《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是五脏与六腑的区别,那么对文中脏腑的“藏”和“泻”应当怎样理解、了解它又有什么临...  相似文献   

3.
一、谈谈你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的认识。 (20分) 答:《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既是对五脏和六腑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五脏主藏,说明五脏有贮藏精气的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所谓:“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即是。藏而不泻是指精气藏于五脏而不直  相似文献   

4.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而来。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包括饮食物的营养和水液等。《灵枢·本脏篇》又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  相似文献   

5.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以下是关于肺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的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胆道系统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用“以通为用”理论指导治疗,效果颇佳。现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六腑总的功能是受纳和消化水谷,行津液,传糟粕,通水道,保持“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状态,为“传化之腑”。这里的“实”是指包括水谷消化物和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废料等实物。六腑之所以“泻而不藏”,水谷、糟粕是不能藏的,应当传导出去。若水谷和糟粕藏而不泻,六腑就会失于疏导,壅塞不通导致人的机体发生疾病。 …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五脏精气的藏泻,认为五脏不仅主藏,而且也具有泻的功能,五脏主要藏精气,同时也藏蓄浊气;五脏的泻,不仅包括精气化为五液等向体外排出,更主要的是精气在体内各各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以及将代谢废物向六腑的传。并认为,治疗五脏虚证,虽不能独主纯朴,但是也不可以“通”法而概论。  相似文献   

8.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9.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且在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就五脏关系而言,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加以认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之间,则在饮食物的消化,以及糟粕的清除过程中虚实更替,相互传化;奇恒之府虽然功同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但却隶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10.
泻肾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张文,张岩,贾海华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北京市,100700关键词肾;肾实证;泻法;中医“肾无实证”、“肾无泻法”的观点在许多医家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①肾病易虚,作为五脏它有藏精,“藏而不泄、满而不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心神、脑神、五脏神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是在全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最为高级的机能,心理活动是整个机能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神、脑神、五脏神关系密切,脑神是保证机体高度有序性的中根,脑藏元神,心藏识神;脑神为体,心神为用;五脏神从属于心神,脑之元神统帅五脏诸神;脑神与心神的关系为脑神统帅着心神而共同协调控制诸脏器,在心脑的控制调节下,维持着人体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13.
脏与腑总的生理特点是“五脏藏粘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脾在五脏中以其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做而居特殊地位,肌在六腑中以其能贮藏胆汁亦居特殊地位而为奇恒之一。胆在六腑中虽居特殊地位,但也只能限于六腑范围,为什么《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又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对此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相似文献   

14.
通腑法是运用药物荡涤肠胃,通泻大便,达到排除热毒秽浊积滞,推陈致新的作用。笔者根据:“五脏以守为补,五腑以通为补”,即“六腑者转化物而不藏,以通为  相似文献   

15.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6.
七情,是人之“神”的功能表现。神,分五藏神、心神、脑神。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七情只属五藏神和心神,此论被广泛地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中。被现代生理学证明的“情感”是脑机能的认识,在中医学中只具理论性。笔者从“五脏中心论”和“五脏贮藏精气是一切生命功能的基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神”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七情是五脏精气之“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冠心痛的发病虽然错综复杂,但肾虚则是致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若能注重从肾论治,往往多收良效。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任命之根,肾为阴脏,内寄水火,以阴精为本·以元阳为用,通过经络的联属,五脏之精,藏之于肾,而肾中阴阳又可滋养五脏。正如明·张景乐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明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氏更为重视肾阳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肾阳是人身之本。他据《素问·生气通无论》“…  相似文献   

18.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说明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以通为用的,其病理表现多为满而不通。本文拟就通腑三常法的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1.通胃肠:不论无形或有形之邪造成的胃肠壅塞不通,皆可用此法通积滞、化蕴结,以畅气机。  相似文献   

19.
万全“五脏论治”治疗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万全在《密斋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论治总论》中,对小儿五脏性能特点,五脏病证,治法,方药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万全对小儿“五脏证治”的治疗思想:1.五脏性能特点“有余”、“不足”论:含肝有余,心有余,脾不足,肺不足,肾常虚五个方面2.五脏证治法则举隅;(1)肝无病,不可补泻;(2)倡心虚证急救良法;(3)治脾病宜“阴阳相济”。(4)肺病“膈消”宜清阳.5治肾病之“补”、“泻论  相似文献   

20.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之腑之“其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