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缺血性中风时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的粘附特点,采用流室系统对脑血栓形成、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粘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组及短暂脑缺血发作组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粘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而短暂脑缺血发作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增强可能在缺血性中风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的粘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室系统,通过显微观察和计数,定量地研究了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的粘附情况。结果表明: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利于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由于内皮细胞的损伤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而且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又可促进血管阻塞和血管损害,因而内皮细胞损伤所致的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流室系统,通过显微观察和计数,定量地研究了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的粘附情况。结果表明: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利于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由于内皮细胞的损伤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病过程中始终存在,而且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又可促进血管阻塞和血管损害,因而内皮细胞损伤所致的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在脑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脑血管意外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中风或卒中。其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可分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三种。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也属于  相似文献   

5.
丹参、藻酸双酯钠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药。本研究发现,在体外流场中用丹参、藻酸双酯钠分别处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红细胞后,此红细胞与培养的人脉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数目明显减少、粘附强度明显减弱;而且,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藻酸双酯钠的这种抗粘附作用优于丹参。认为丹参、藻酸双酯钠的这种抗粘附作用可能是临床用以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6.
高润林  孙林梅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536-1536,1550
缺血性中风是目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它起病急、变化快、证候繁杂,乃属中医的危重病症。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均属其范畴。我们在临床上试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红景天复方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红景天复方(CRM)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及其生理意义。方法:采用肿瘤红细胞花环实验、红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反应实验,测定药物对肿瘤红细胞免疫粘附、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粘附及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药物组肿瘤红细胞花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药物组在不同切应力下对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粘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药物组在不同切应力下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粘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CRM能显著促进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粘附以及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间的粘附作用,但对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间无促进粘附作用。CRM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有利于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丹参、藻酸双酯钠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药。本研究发现,在体外流场中用丹参,藻酸双酯钠分别处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红细胞后,此红细胞与增减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数目明显减少,粘附强度明显减弱;而且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藻酸双酯钠的这种抗粘附作用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9.
检测了36例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显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显著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显著增高,血清中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强因子活性显著降低,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显著增强,表明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以益气活血法拟定的脑栓康御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气虚血瘀证的作用,将符合条件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安慰剂且32例,以双盲法进行临床观察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相关指标,另设1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流式细胞术,用单克隆抗体定量测定了20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周围血中白细胞CD11a、CD11b的阳性表达率,并以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血栓形成组血液CD11a在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11b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它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由此提示脑血栓形成时白细胞CD11a、CD11b表达上调,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明显增强,可能会加重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脑血栓形成患者白细胞CD11a,CD11b的表达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This study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increased adhesion of leuc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in ischemic stroke. 2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20 healthy subjects as controls for expression of CD11a and CD11b (adhesion molecules on surface of leucocytes) were tested in vitro by flow cytometry (FC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for expression of CD11a on monocytes, granulocytes and lymphocytes (P < 0.05). The CD11b expression in the patient group was positively elevated on monocytes and granulocytes (P < 0.05), but it was of lower positive rate on lymphocytes an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noted between the patient and control groups. These indicate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D11a and CD11b on leucocytes increases in cerebral ischemic damage; thus adhesion of leuc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obviously increases. This change may aggravate post-ischemic delayed neuronal death.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的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用单克隆抗体(McAb)定量测定了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周围血中白细胞CD11a、CD11b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液CD11a在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11b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它在淋巴细胞上的表达两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白细胞CD11a、CD11b表达上调,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明显增强可能会加重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脑血栓形成、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66例健康体检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③结果脑血栓形成、TIA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4.81,q=4.40、3.80,P〈0.01);脑血栓形成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明显高于TIA病人(q=3.76,P〈0.01)。④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脑缺血的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9,自引:0,他引:79  
Sun Y  Wu Q  Yao C  Huang S  Tang Z  Li Z  Bao H  Li S  Zho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29-23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供血不全发作 (TIA)和脑血栓形成以及疑似脑供血不全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有机溶剂抽提 ,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 ,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 TIA和脑血栓形成以及疑似脑供血不全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0 0 μmol/L± 0 70 μmol/L) ,分别为 2 14 μmol/L± 1 0 2 μmol/L、1 5 0 μmol/L± 0 85 μmol/L、1 73μmol/L± 1 14 μmol/L血浆 (P <0 0 5 )。经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血药物治疗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下降。结论 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 ,血浆溶血磷脂酸可能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中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做了多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性实验室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认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导致脑血栓的重要因素,并认为血小板功能亢进应视为发病原因,而非结果。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认为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元两个指标,有利于推算脑血流及血液的变应力,故这种推算有利于中风预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脑缺血疾病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和质及体外血栓模型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主干支梗死(MCI)患者26例,穿通支梗死(PCI)78例,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64例。正常对照56例,测定其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纤维蛋白原浓度(Fg)、FMPV/ODmax互及体外血栓模型的长度、湿重、干重等指标。结果FMPV、FMPV/ODmax在各组间无区别(P>0.05),Fg在MCI组高于TIA和对照组(P<0.05);体外血栓湿重和干重在MCI和PCI组高于对照组(P<0.05);长度则无差异。多元回归分析发现FMPV/ODmax、体外血栓模型湿重等指标对脑缺血类型有明显影响。结论体外血栓模型湿重和干重增加是发生脑梗死的早期监测指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MCI的病理基础之一,而纤维蛋白分子的聚集功能和体外血栓湿重是直接影响脑缺血发病类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胱抑素C(CysC)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101例TIA患者和64例健康体检者血浆Hcy(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血清CysC水平(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结果:TIA组Hcy、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3.459、3.167,P<0.01).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