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甘草运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斌奕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1):49-50
甘草是临床运用最多的一味中药,其所宜忌,众说颇多,仲景《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很能概括诸说,本文根据《伤寒论》的组方,结合甘草药性,对甘草运用的宜忌规律进行总结。治疗咽痛者,宜生甘草;补中益气,守中缓急,合化阴阳,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者,宜炙甘草,至于攻伐之剂,气机不利,补肾,治下焦水湿,违十八反者,每忌用炙甘草。 相似文献
2.
甘草,为临床寻熟习用之品。其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具有调和药性,解百药毒的作用,故在处方中每每十之八九用之。然甘草之用,尤其在复方中所起的作用远不止此,仅就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学》教材所载,甘草除调和药性之功效外,尚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及缓急止痛等功效。而于复方中,以其在组方中所处位置, 相似文献
3.
仲景运用桂枝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娅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4):4-5
张仲景《伤寒论》中,药物应用较多者,当推桂枝。作者从该书中有关方剂分析桂枝运用规律,总结出调和营卫、散寒发汗、祛湿行痹、和解宣达、活血通瘀、和中健脾、温阳化气、温通散结、强心通阳、温通经脉等10法。同时指出不宜滥用桂枝。 相似文献
4.
5.
6.
7.
8.
甘草附子汤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附子汤系《伤寒论》方,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4味药组成。通过病机分析、方剂分析、治疗要点、加减应用、病案举例等5个方面,对该方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虹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0(2):49-50
甘草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经,其直接、间接功效颇多,是一味常用药,在《伤寒论》中甘草应用广泛,通过不同的配伍及用法,表现为不同的功用。文章仅就甘草在《伤寒论》的运用规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11.
12.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及光果甘草的根和根茎,甘草的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应用广泛,认为其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性味甘平、调和诸药之功效。而随着近年来对其有效化学成分的药理、制剂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其不仅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且还用于治疗阿狄森氏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病毒性肝炎、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皮肤炎症和眼科炎症、高血脂症、支气管哮喘等。 相似文献
13.
14.
《伤寒论》共113方中,有67个方剂中用过甘草。从剂量上看,一两6方(汉代剂量,十六两为一斤,~斤相当于现在5009),二两43方,三两8方,四两5方,其它5方。除甘草场和桔梗场生用外,其它均为炙用。由此可以看出,甘草在仲景组方中所占的位置和比重,认真研究和探讨仲景用甘草的规律,有助于加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认识。现将甘草在《伤寒论》方中的运用规律略述如下。l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防伤正代表方:麻黄汤、获等四逆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麻黄汤主症是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甘草在此方中既调麻黄、杏仁之宣降,又… 相似文献
15.
16.
芍药甘草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之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明显解痉、镇静、镇痛、解热、降压,抗利尿及保肝作用。引伸其意用于治疗便秘、尿频、目Run、缓急止痛、痹证等取得较好疗效。由此认为凡有拘急疼痛之证均可首先应用本方缓急止痛,再针对病因治疗,并且应用本方时白芍剂量宜大,方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秀英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8(3):231-232
目的:针对临床滥用甘草的现象,探讨其合理应用的重要性。方法:从甘草的生用,炙用,剂量,配伍,药理成份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结果:甘草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关键在于适应证的选择及用量的适宜。结论:甘草用之恰当则疗效显著,用之不当则加重病情,临床应合理,慎用。 相似文献
18.
芍药甘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第29条,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本义为阴液不足,筋脉失于滋养的小腿抽筋而设,但我们临床应用时不能只限于小腿抽筋,应结合现代的医学研究拓展其思路,扩大其应用范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甘草为豆科草本植物,是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茎。甘草入药历史悠久,首载于《五十二病方》,而详述其药用功效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甘草“味甘,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1]。甘草配方广泛,用于临床者首推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