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1 病名概念厥脱是厥与脱的综合征,为常见的危重急症。厥,一指肢体或手足逆冷的症状;一指突然失去知觉,不省人事。脱,为多种疾病病情突变时的危重衰竭证候,厥与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变症,两者常易合并出现。是由邪毒内陷,或内伤脏  相似文献   

2.
脱症是内科急诊常见症之一,以突然昏倒或不省人事,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口开目合、手撒尿遗、脉微欲绝等为主症。医著中多无专篇论述,常并于厥证中论及。属厥证中之虚证,故又称厥脱证,如《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逆……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侯”。 脱症起病急,变化快,症情重,医者必须认真,谨慎,果断、四诊合参。若惑于假象,迟疑不决,则祸必旋踵。脱是指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大量耗损而致生命垂危的病理阶段,因气机突然逆乱,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达,气机不相顺接,致气血运行失常,精明失养而昏仆厥冷。临症中,有气脱、血脱之分,若因气血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暴脱”;若因体衰、久病、气血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厥脱证的治疗是当前较为重视的国家研究课题。厥脱证是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燥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为主证,按中医学理论可分为热厥证和寒厥证。热厥证由热毒内陷、热深厥深发展至元气外脱的热厥气脱证,热厥证多见于感染性休克的前期和早期,元气外脱证出现于感染性休克阴阳离决的临终阶段,而由厥至脱,用抗厥注射液。感染性休克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耗伤,气滞血瘀,又研制了具有益气养阴,行气活血功效的救脱1号。寒厥证是由寒邪直中、内外皆寒之证,寒厥证可发展  相似文献   

4.
厥脱证治     
厥脱 ,为内科危急疑难病症之一。多由感受温热邪毒内陷营血 ,或大汗、大吐、大下和大失血之后 ,或久病劳伤 ,气阴亏耗、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气机逆乱而起。临床以四肢逆冷面色苍白 ,时出冷汗、神情淡漠 ,脉微欲绝 ,甚至昏不知人 ,唇面发甜等为特征。证有寒厥热厥之分 ,阴脱、阳脱和阴阳两脱之别。临证辨证论治 ,采用中药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现就验案三则 ,浅谈体会。一、热厥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梁×× ,男 ,2 6岁 ,工人。主因高热、咽痛、四肢厥冷入院。患者于 3天前因受暑热引起咽痛 ,发热 ,体温 39.5℃左右 ,曾用红霉素、APC及物…  相似文献   

5.
闭脱痉厥辨     
闭、脱、痉、厥症,在多种疾病中都可出现。伤寒病中有之,杂病中有之,温热病中亦有之。这里简单谈一下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出现闭脱痉厥及其演变的关系。温病为热病,最易伤津耗液,治不如法,延至后期,由于阴精亏损,每多演变为闭脱痉厥危候。  相似文献   

6.
从《吴鞠通医案》探温病误治变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记载了不少疾病的误治变证,作者对医案中温病部分的误治从助热势、伤阴液、碍气机、邪深陷、促逆变等五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痉、厥、闭、脱、出血为误治变症的逆证。  相似文献   

7.
血证为血液不循经脉而渗溢于脉外的各种出血症。反复出血后病情极易发生转化,从而导致病情演变,诸如血脱、气脱等血证危脱变症。当此之际,倘能详审病势,强化对血证危脱变症的救治显然是极其重要的。唐容川《血证论》对此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其辨治经验开血证危脱变症诊断治疗先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堪为后学效法,兹探析如下。1 血证危脱变症的基本病理探析  血证危脱变症是血证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危重变证,一般以出血量大,伴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烦躁、晕厥、脉细数无力甚则脉微细欲绝等为其…  相似文献   

8.
厥脱是厥和脱的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重危急症。根据厥脱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演变过程,类同于西医学的休克,尽管西医学对休克的基础理论研究已由微循环进入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但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有65~80%,尤其是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厥脱的治疗进行了新的探索,从实践效应来看,已显示出它的优势和潜力,但皆以辨病用药为主,辨证治疗尚少系统研究。我们针对厥脱证气滞血瘀、正虚欲脱的病理特点,区别厥与脱的主次,分别应用行气活血、扶正固脱与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法,研制成静脉注射剂;抗厥  相似文献   

9.
三、厥证的主要证型厥证病因繁多,见症复杂,历代分类颇不一致,有以五脏分的肝厥、肾厥;有以病因分的酒厥、色厥、暑厥、中恶等;伤寒、温病分阴阳寒热,杂病分气、血、痰、食诸厥;本文分类原则一是根据病机分类使之有利于辨证论治,二是合伤寒、温病、杂病诸厥为一体,分为寒、热、气、血、痰、食、蛔、水八类.其中,中恶归于寒厥;痛厥归于寒厥或瘀血;暑厥、酒厥归于热厥;色厥归于血厥;肝厥归于气、寒、热之厥;肾厥归于寒厥、热厥.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适用于阳气不足,经脉受寒,血液运行不畅,出现手足厥寒或肢体痹痛或寒凝腹痛或发为阴疽等症。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云;“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盖伤寒厥阴,肝经凝滞,血流不畅以致手足厥寒,脉微欲绝,故用当归、细辛温经散寒,当归、白芍温血养营,桂枝、白芍、大枣、甘草调营通滞,木通通利血脉,消滞除滞,诸药配合,可达到散寒通滞,温经通脉的作用。今人据其方药之性能,通过辨证,用以治疗冻疮、皲裂,血海虚寒之痛经,经事不调,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1.
髌骨软化症中西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髌骨软化症是一种髌骨软骨退行性病变,西医治疗早中期主要提倡保守治疗,包括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晚期建议手术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及毒副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伤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风寒湿邪侵袭,或因年老体弱,肝肾亏虚,气血亏虚,卫外不固,不能濡润关节,风寒湿邪乘虚而入而发病,治疗主要有中药内服、外敷、熏洗、针灸、推拿等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因人制宜,标本兼顾.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伏邪与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发病的相关性,并总结龙江韩氏妇科从伏邪论治POF的用药经验。[方法]以伏邪致病的发病机制为基础,分别从先天伏邪、疫疠侵扰、生活习惯及环境异常、伏寒伏郁几个方面论述伏邪与POF发病的相关性及韩氏妇科的用药特色。[结果]伏邪具有隐匿、伺机而动的特征,其起因可概括为三点:一则为先天遗传于父母的潜在伏毒;二则为后天受六淫、疫疠等诸邪侵袭,邪气感而未发或祛之未净",寒、瘀"病理产物等伏藏于体内,伺机待动;三则为先天禀赋不足,正气常虚之人,后天又失调护而成即病难愈、每愈易复之体质。此三类伏邪病因均与POF的发病密切相关。所附临床验案属寒邪伏于冲任,凝而成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所致,因此治疗时以补肾填精、散寒祛瘀为法,瘀祛则气血健旺,天癸有源,冲任通畅,经水自行。[结论]韩氏妇科认为,POF的发生与伏邪匿于冲任密切相关,治疗上必先辨邪气伏藏之因,切中症结再行论治。临证屡获良效,其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病名为"久痢""肠澼"。沈洪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属阳明腑病,但与伤寒六经均关系密切。本病初起正盛邪实,首犯三阳经;病久正虚邪恋,病入三阴经。疾病分期可按六经传变并提出分经辨治,确立以开阖阳明、宣利枢机、升发少阳、温阳化湿、培元固本、平调寒热的治法,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14.
以中医辩证治疗任性前列腺炎患者317,例结果有199例治愈占62.8%,有96例好转占30.2%,22例无效占7%,痊愈者治疗时间从2周至9个月.结合专科门诊临床体会,认为本病虽然病机复杂,仍以实证居多.治当祛邪为先。而且兼证者多,宜谨守病机,或数法并用,方可奏效,对老年人患前刊腺增生症合并慢性前列腺炎者,认为要以解除梗阻为主,釜底抽薪,才能达到祛邪消炎的目的。同时指出诸多因素均会诱发和加重本病,必须重视生活和饮食方面的调节,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辨析了古今医家对“木郁达之”的认识,提出“木郁”与“达之”的含义,“木郁”的原因。认为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为“木郁”病机特点,虚实夹杂为其病性特点;胀满疼痛,症状特点;耗伤阴血、变生他症和累及他脏、演变特点。调理气血,护阴和实脾为治疗“木郁”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感染后咳嗽常表现为干咳,有痰或无痰,长期难愈,晨起或夜间、遇冷空气、异味、油烟等情况症状加重,具有风邪致病特点。本病为风邪作祟,风邪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风邪犯肺是基本病机。风为百病之长,可单纯发病,也可合而为病,由于受患者体质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表现证型不同。本病以风邪为基本病理因素,从夹寒、夹热、夹燥、夹痰等分析,归纳出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风邪恋肺证、风痰阻肺证5个证型,全面反映出感染后咳嗽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刘完素临床经验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运用附子的经验进行了系统分析,其广泛应用于虚劳、目疾头痛、肾虚瘖痱、癥瘕积聚、心痛不止、产后腹痛、瘛病腹痛、肠痹腹痛、阴疝腹痛、中寒痹证、胸痞吐逆、痔瘘脱肛、痰涎喘满、风消(消渴)等病证之中,具体功用包括祛脏腑沉寒、补阳益火,通行十二经、散寒止痛,温中暖脾胃、开痰平喘,健悍而入阴、以助扶正,用之攻则攻,用之补则补,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均能相济成功,关键在配伍得宜、轻重得法。  相似文献   

18.
以扶正祛邪治则为着眼点,结合临证治疗体会,探讨中医药对肿瘤的防治作用。扶正祛邪即以扶脾、肾为重点,包括对气、血、阴、阳的扶助补益。在扶正的同时,配合祛邪 (抗癌药),比单纯用抗癌药更为有益,副作用更少。扶正与祛邪以何者为主,应酌情而定,但两者不能截然分割。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历节病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脾虚湿盛、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韩明向教授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拟定了益气养血、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祛瘀通络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证候之一,痰浊与瘀血是冠心病发病最主要的两大病理因素,两者相互胶结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多从痰瘀同治,并根据其发病标本虚实,以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不同情况,按气虚、气滞、气阴两虚、阳虚、寒邪、热邪、毒邪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该文通过对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