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QT离散度 (QTd)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肥厚程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2 5例 ,正常对照组 2 4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计算左室重量 (LVM ) ,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同步 1 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的QT间期计算QTd、QTcd ,比较QTd、QTcd与左室重量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①肥厚型心肌病组LVM、QTd、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 30 5 .2± 94.1 g与 1 50 .6± 32 .8g ;80 .2± 1 6 .5ms与 35 .6± 7.6ms ;86 .4±1 7.5ms与 40 .7± 9.1ms,P均 <0 .0 1 )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LVM、QTd、QTcd明显高于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分别为 375 .4± 91 .6g与 2 72 .2± 77.3g ;93 .8± 1 5 .8ms与 73 .8± 1 2 .8ms,P均 <0 .0 1 ,98.1± 1 7.7ms与 80 .8± 1 4 .9ms,P <0 .0 5) ;③肥厚型心肌病患者LVM与QTd、QTcd显著相关 ,r分别为 0 .72 4 7和 0 .6450。结论 :肥厚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是导致QTd、QTcd增大的主要原因 ,可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弥散程度的指标 ,QTd、QTcd的增加可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 (AMI)后QT离散度 (QTd)的演变及其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 34例AMI后患者不同时期和伴室性心律失常时的QTd ,并与健康对照组 (90名 )相比。结果 AMI后患者的QTd在急性期 (72± 18ms)明显大于亚急性期 (5 8± 17ms,P <0 .0 1) ,亚急性期大于陈旧期 (49± 2 1ms,P <0 .0 1) ,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36± 10ms,P <0 .0 1)。陈旧期内心功能Ⅰ级、Ⅱ级者的QTd(36± 14ms,41± 15ms)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Ⅲ~Ⅳ级者的QTd(6 6± 2 0ms)明显延长 (P <0 .0 1)。 9例AMI伴室速 /室颤 (VT/VF)者的QTd(91± 18ms)显著长于急性期不伴VT/VF者 (70± 14ms,P <0 .0 1)。结论 AMI后 0~ 3天QTd显著延长 ,随梗塞愈合渐趋正常 ,QTd显著延长是预示危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之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 (QTd)明显延长 ,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 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 (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发病 4 8h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38例 ,男 2 8例 ,女 10例。年龄 33岁~ 84岁 (平均 5 8.2 1± 6 .4 2 )岁。全部病例经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且均无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89例患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2例 ) QTd为 (92± 31) 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47例 )为 (6 2± 19) ms,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 ,随 QTd增大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增加 (高 )。结论 :QT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塞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QTd对预测 A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 2 64例 AMI患者及1 0 0例正常人 QTd、JTd及 QTcd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QTd、JTd及 QTcd在 AMI组显著延长 ,分别为 63 .8± 1 7.4ms、5 9.4± 1 8.1 ms及 68.1± 2 0 .3 m s,明显高于对照组 2 4.7± 8.6ms、2 0 .3± 1 0 .1 ms及 2 8.1± 1 1 .3 ms;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 71 .6± 2 1 .9ms、67.5±2 2 .1 m s及 75 .3± 2 3 .7m s,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5 3 .3± 1 9.2 ms、49.1± 1 7.6ms及5 4.2± 2 4.0 m s;在死亡组分别为 82 .6± 1 8.4ms、76.3± 1 7.6ms及 86.9± 1 9.6m s,亦明显高于生存组 5 6.5± 1 6.0 ms、5 3 .7± 1 6.5 ms及 61 .1± 2 0 .2 ms。结论 :QTd可作为识别 AMI后高危患者临床心电学的敏感指标之一 ,对判断 AMI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美西律 ( 34例 )和胺碘酮 ( 2 7例 )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 ,测定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 2W后的QTd。结果 :①胺碘酮组用药后QT明显延长 ,但QTd反而降低 ( 4 3.8± 1 5 .1 )ms与 ( 33.8± 1 5 .9)ms,P <0 .0 5 ;美西律组用药前后QT及QTd无显著变化 (P >0 .0 5 )。②胺碘酮组与美西律组的有效率分别为 86.2 %和 83.1 %(P >0 .0 5 ) ;停药后一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 1 8.5 %和 5 0 % (P <0 .0 5 ) ,美西律组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QTd明显延长 ( 4 9.1± 1 4.9)ms与 ( 4 0± 1 2 .6)ms ,P<0 .0 1。结论 :QT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健康人(50例)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56例)的QT离散度变化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两组对象的QTd.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70.8±17.2ms、16.4±6.2ms)均明显较健康对照组(52.4±15.3ms、9.8±4.3ms)延长,两组P值均《0.01.结论QTd的测量简单易行有效,可实用于基层医院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估计.  相似文献   

10.
朱小荣  黄毓芬  龙明智 《河北医学》2000,6(12):1061-106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和 QTd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和4 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 QTd为 62 .9± 17.1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4 5.63%。对照组的 QTd为 2 6.1± 14.3ms,室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为 2 0 % ,两者有明显差异 ( P<0 .0 1)。结论 :QTd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光悦 《广西医学》2000,22(1):59-60
本文测定了10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的QTd,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42.87ms与15.61ms,P<0.01)。表明测定QTd对预测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P波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 (PAF)与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 (Pmax)、P波离散度 (Pd)的关系。方法 :观察 2 9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 (观察组 )的Pmax和Pd ,并与 2 7例急性心肌梗塞无阵发性房颤患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①Pmax、Pd :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 (Pmax :12 5 0 1±7 6 8ms比 10 8 92± 6 32ms ,P <0 0 1;Pd :4 7 2 1± 9 90ms比 30 0 1± 6 95ms ,P <0 0 1)。②Pmax >110ms和Pd >4 0ms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 86 4 %、82 1%、91 6 %和 88 8%、85 6 %、92 1% ;当Pmax >110ms且Pd >4 0ms预测PAF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78 1%、88 2 %、94 0 %。结论 :Pmax延长和Pd增加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PAF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QTd及JTd增加与老年人糖尿病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增加与其发生猝死的关系。 2方法 受检者常规测量 12导联心电图 QT及 JT间期。最长 QT间期或 JT间期减去最短 QT或 JT间期 ,即得 QTd或 JTd.比较对照组与糖尿病组 (猝死组与存活组 )的 QTd,JTd.3结果 老年糖尿病病人 QTd,JTd分别为 (78.2 4± 2 7.6 8) ms,(79.86±2 1.48) ms,而对照组分别为 (4 7.16± 18.2 7) ms,(4 6 .32± 2 0 .12 ) m 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6 .6 3,7.2 3,P<0 .0 0 1)。糖尿病猝死组 QTd,JTd分别为 (96 .5 6± 2 8.2 6 ) ms,(98.78± 30 .42 ) ms;存活组 QTd,JTd分别为 (5 9.2 7±19.14) m s,(6 0 .47± 2 1.5 2 ) ms,猝死组 QTd,JTd均明显长于存活组 ,差异有显著性 (t=5 .93,5 .5 8,P<0 .0 0 1)。 4结论 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发生随 QTd,JTd的延长而增加 ,提示 QTd,JTd延长是预测老年糖尿病病人猝死的一项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何劲贤  吴少波 《广西医学》2003,25(8):1374-137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 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测量 6 5例 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在 DCM患者 VT组 (2 9例 ) QTd为 (78.0 8± 2 7.2 6 ) ms,无 VT组 (36例 )为 (4 8.2 4± 2 2 .2 5 ) ms,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持续性 VT(SVT)组 (11例 )为 (86 .2 2± 2 1.5 2 ) ms,非持续性 VT(NSVT)组 (18例 )为 (6 5 .2 9±12 .32 ) ms,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随 QTd增大 ,VT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 :QTd是 DCM患者 VT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预测冠心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Q -T离散度 (Q -Td)。方法 观察 16 4例冠心病与Q -Td的关系。结果 Q -T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 (99.4 7±2 0 .13)ms;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6 7.39± 14 .2 1)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为 (4 8.75± 2 9.93)ms。三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 <0 .0 1=;Q -Td≥ 10 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Q -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治疗前后 QT离散度的变化。 方法 观察 2 2例室性早搏经胺碘酮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结果 ,分析其疗效及 QT、QTc、QT离散度 (QTd、QTcd)的变化。 结果 胺碘酮对室性早搏抑制 75 %以上的有效率为 6 3.6 %。治疗后 QT和 QTc分别由396 .4± 2 4.7ms和 42 2 .7± 2 9.6ms延长为 42 7.8± 2 9.6ms和 44 8.5± 31.3ms(P <0 .0 5 ) ,QTd和QTcd由6 6 .4± 16 .2ms和 6 8.9± 2 9.6ms下降为 37.8± 9.8ms和 39.2± 16 .5ms(P <0 .0 1)。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好 ,室性早搏治疗后QT间期延长 ,QTd和QTcd减小 ,因而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及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又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他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用QT离散度≥60ms作为界限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认为标准可作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