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设计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该系统包括-蝶形钛合金锯板、自锁螺钉和寰枢椎复位器等配套安装器械。将此系统在12具C0-C3新鲜标本上分别进行了三维运动测试(n=6)和拔出力实验(n=12),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并临床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5例。结果 TARP系统设计有巧妙的即时复位机制。TARP的生物力学性能与现行的寰枢椎融合Magerl Brooks固定等效,较其它三种方法(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后路Magerl经关节螺钉和后路Brooks钢丝)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TARP的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固定牢靠,具有良好的抗拔出性能。经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TARP能达即时复位作用,手术操作可行,效果显著。结论 TARP设计新颖独到,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手术能达即时复位,固定效果好,为临床提供了—个崭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该部位的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和手术难点之一。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TARP内固定术对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疾患具有一次完成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等操作的优点,临床效果确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在寰枢椎经口前路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独创设计了经口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3.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 6例寰枢椎新鲜标本,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将四种常用的寰枢前后路融合术与我们自行设计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进行对比,分7组:①对照组(完整标本);②损伤组;③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组;④后路Brooks钢丝组;⑤Magerl Brooks组;⑥Magerl组;⑦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组(ATS)。分别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 TARP和Magerl Brooks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性差异,ROM值略大于后者,除在侧屈时和旋转与Magerl无显著差异外,二者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内固定方法。Magerl除在侧屈和旋转范围与Brooks、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的旋转范围无显著差异外,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其它运动有显著差异,ROM值小于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Brooks和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在各向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TARP与Magerl Brooks较其它三种临床上常用的前后路寰枢融合手术固定更牢靠,TARP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联合后路Magerl Brooks较单用后路Magerl更牢固。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固定与Brooks钢丝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其他病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需减压内固定,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经口咽前路囊枢椎钢板内固定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寰枢椎前路固定方法,用于治疗先天性疾患、外伤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但临床应用不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因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干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相似文献   

6.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Ai FZ  Yin QS  Wang ZY  Xia H  Wu Z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25-1329
目的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设计和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例新鲜的头颈部标本使用经口咽前入路进行逐层的显微外科解剖,观察咽后壁的层次、椎动脉的走行、寰枢椎的解剖毗邻关系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参数等。结果(1)咽后壁分两层和两个间隙粘膜层、椎前筋膜层,咽后间隙和椎前间隙;(2)经此入路可显露从枕骨大孔前缘至C3椎体的范围;(3)寰椎和枢椎椎动脉距中线的距离分别为寰椎(252±23)mm和枢椎(184±26)mm;(4)寰椎和枢椎可显露宽度分别为(394±22)mm和(390±21)mm,寰椎进钉点(侧块中点)间距(a)为(314±33)mm,寰椎进钉点连线与枢椎进钉点(枢椎前表面中部上关节面内缘连线与前唇下缘线之间的等距离线位于矢状中线两侧旁开3~4mm的位置)连线的垂直间距(b)为(187±27)mm,a/b比值为15~17。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行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可行,钢板的设计应以上述测量数据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该部位的创伤、炎症、肿瘤等常引起寰枢椎脱位,压迫脑干和延髓等高级神经中枢,导致瘫痪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由于该区域位置深在,解剖复杂,因此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点。近年来随着现代脊柱外科手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前后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寰枢椎手术在国内许多医院得到开展和普及。但相关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4])。在寰枢  相似文献   

8.
<正>寰枢椎部位的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和手术难点之一,尤其是经口咽前路手术,国内开展的医院很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在寰枢椎经口前路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口咽复位内固定钢板(slim transoral anterior reduction plate,Slim-TARP)在儿童寰枢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5年2月~2017年6月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8例寰枢椎疾病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7.2~15.3岁。先天游离齿突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寰枢椎脱位合并颅底凹陷症3例,寰枢椎旋转脱位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经口咽松解复位Slim-TARP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切口裂开、吞咽障碍、发音异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观察寰枢椎脱位复位及融合情况,通过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儿手术顺利,未发生术中大出血、椎动脉损伤、脊髓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随访8~14个月,平均11.5个月。咽后壁切口均顺利愈合,其中1例患儿术后2个月复查发现咽后壁切口附近有息肉样组织增生,予以镜下摘除,恢复良好。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未出现吞咽困难、发音异常等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线X线片、CT和MRI显示寰枢椎脱位均获理想复位,术后3~5.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平均4.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4.4分改善末次随访时的16.6分。结论:应用Slim-TARP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后路减压失败的再手术对策。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9例在外院接受后颅窝减压手术术后症状加重的伴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患者,入院时患者均有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麻木、无力,JOA评分7~11分,平均7.8±2.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枕骨大孔周围大部分骨质均被咬除,且均有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枢椎齿状突向上脱入枕骨内并压迫脑干和延髓,脑干脊髓角105°~138°,平均125°±11°。均采用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植骨治疗。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JOA评分,计算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率;在颈椎MRI片上测量脑干脊髓角,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硬脊膜破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0~26个月,平均14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为13.7±1.8分,改善率为64.1%;脑干脊髓角改善至148°±1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4±2.1分,改善率为71.7%;脑干脊髓角维持良好。8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左右复查CT均显示植骨达到骨性融合;1例患者随访期间头部外伤致内固定松动,再次翻修,随访10个月植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后颅窝减压术不能解决寰枢椎脱位造成的脑干前方压迫问题,不适合治疗伴有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经口前路齿状突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可以将寰枢椎脱位有效复位,恢复枕颈交界区域的有效椎管直径,纠正脑干脊髓角度,可以作为后颅窝减压失败后的补救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33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均有脊髓压迫症状.术前寰齿间隙(ADI)3.8~12.1mm (7.9±3.9mm),齿状突顶部与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DCL) 3.0~15.6mm (9.3±6.2mm),寰枢椎垂直脱位指数(VAAI)0.35~0.51 (0.46±0.07),颈髓延髓角(CMA)112°~145°(127°±13°),JOA评分7~10分.均采用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TARP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8~23个月,平均11.5个月,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在CT扫描图像上观察螺钉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10~185min (145±35min),出血量35~85ml(58±18ml).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66枚,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41枚,枢椎椎体螺钉25枚.术后钉道扫描显示,寰椎螺钉均位于侧块内,2枚逆向枢椎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椎动脉孔,导致椎动脉孔闭塞,小脑缺血梗死,其余枢椎螺钉均无偏差.术后发生咽后壁感染1例,将钢板取出后改行后路手术获得愈合.术后CT重建图像显示陷入枕骨大孔的齿状突获得较理想复位,脊髓受压解除,ADI改善为0.2~4.5mm( 2.3±2.1 mm),VAAI改善为0.6~0.84(0.74±0.08),CMA改善为140°~178°(157°±15°),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骨块镶嵌在寰枢侧块关节间隙,术后6~11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JOA评分恢复至13~16分(15.2±0.9分),末次随访时为13~17分(15.3±0.8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口咽寰枢椎侧块关节牵开复位三面皮质块状髂骨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有效方法,但有一定风险和难度,应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严格围手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的研制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Yin QS  Ai FZ  Zhang K  Xia H  Wu ZH  Chang YB  Mai XH  Liu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6):325-329
目的 研制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观察。方法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该系统包括蝶形钛合金钢板、自锁螺钉和寰枢椎复位器等配套安装器械。将此系统在12具枕骨~C3新鲜标本卜分别进行了三维运动测试(n=6)和拔出力实验(n=12),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并初步临床应用3例。结果TARP系统设计有巧妙的即时复位饥制。 TARP、Brooks钢丝、Magerl经关节螺钉、前路螺钉以及Brooks钢丝 Magerl经关节螺钉等5组在屈伸方向的平均活动范同分别为4.0、6.2、5.1、6.6、3.7度;在侧屈方向的平均活动范围分别为2.3、3.6、2.7、4.2、1.8度;平均旋转活动范围分别为7.4、8.9、8.6、10.7、6.0度。结果显示TARP的生物力学性能与Brooks钢丝 Magerl经关节螺钉固定等效,较其他3种方法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临床应用术后随访平均8.3个月,3例寰椎完全复位,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四肢麻痹消失,肌力恢复,病理反射消失?钢板螺钉未松动。结论TARP设计新颖独到,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手术操作简便易行,能达到即时复位,固定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Yin QS  Xia H  Wu ZH  Ai FZ  Ma XY  Zhang K  Wang JH  Mai XH  Wan L  Chen XQ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7):1301-1304
目的 探讨复杂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54例含有复杂因素、不能有效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的复杂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复杂因素,其中男性26例,女性28例,年龄4~65岁,平均34岁.根据不同的复杂因素采取不同的特殊处理方法,主要包括Ⅲ型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Ⅲ)内固定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CAD-RP)指导下的深部磨削减压技术、CAD-RP个性化置钉导板技术及经口扩大入路技术.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54例患者中48例获得解剖复位,6例接近解剖复位;受压颈髓减压充分,脊髓减压改善率达86.0%,神经功能改善率达77.8%.2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均治愈.结论 通过应用TARP-Ⅲ手术、CAD-RP指导下的深部磨削减压操作技术、CAD-RP个性化置钉导板技术和扩大手术人路等四项技术,一些复杂的寰枢椎脱位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CT影像特征的先天性寰枢椎脱位分型方法,探讨其对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共纳入61例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35例;年龄32±12岁(6~61岁)。对61例患者的术前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其寰枢侧块关节及寰齿关节的畸形程度分为三种类型:A型(23例,侧块关节轻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B型(20例,侧块关节中度畸形,不伴寰齿关节畸形);C型(18例,侧块关节重度畸形或伴寰齿关节畸形)。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A型或B型患者先行全麻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复位效果不佳的患者增加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C型患者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截骨改造、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transoral osteotomy,releasing,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late,TORP)。随访时间为10~18个月。记录并比较各分型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1周复查颈椎CT及MRI,观察并测量寰枢椎脱位复位指标,计算寰枢椎脱位的整体复位率;术后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通过CT检查评价术后骨融合情况。结果:共实施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2例(A型20例,B型2例),全麻牵引下寰枢椎后路侧块关节松解并后路器械撑开复位内固定术21例(A型3例,B型18例),实施TORP术18例(均C型)。61例患者术后1周的CT及MRI显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术后所有患者的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型JOA评分由术前9.8±2.7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9±2.8分(P<0.05);B型JOA评分由术前9.5±2.4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7±3.1分(P<0.05);C型JOA评分由术前9.1±2.9分改善为术后3个月的13.3±2.5分(P<0.05)。A型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为5.8±2.5mm、0.8±0.4mm,齿状突顶点距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dens to Chamberlain line,VDI)为5.7±3.6mm、1.0±0.8mm,脑干延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为138.4°±12.4°、156.5°±13.3°,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为131.6°±11.5°、149.5°±14.4°;B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6.9±3.8mm、1.1±0.9mm,VDI为5.9±4.3mm、1.1±1.0mm,CMA为135.1°±15.2°、157.3°±13.2°,CAA为128.4°±13.5°、152.5°±13.4°;C型术前及术后1周ADI为7.2±3.9mm、1.2±1.5mm,VDI为8.8±5.1mm、1.5±1.8mm,CMA为132.7°±10.9°、158.2°±15.3°,CAA为124.5°±17.8°、153.8°±11.2°;各分型术后ADI、VDI、CMA和CAA值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A型整体复位率84.30%,B型整体复位率82.68%,C型整体复位率81.53%,各组之间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1例B型患者因骨融合不佳,发生螺钉松动,后实施经口咽前路翻修手术外,其余60例患者均在术后10~12个月得到了稳定的骨性融合。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关于先天性寰枢椎脱位的CT影像学分型方法,可为寰枢椎手术方式选择提出精准、可靠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5.
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的研制及其生物力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制一种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研制各种型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和复位器等配套器械。选12具新鲜成年颈椎标本,分别进行三维运动范围实验和螺钉拔出力实验。与其它内固定方法作比较分析。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三维运动范围,该钢板固定和Magerl Brooks固定在各个方向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抗屈伸、侧屈和旋转均强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方法。寰椎螺钉的最大拔出力显著高于枢椎和C3椎体固定螺钉,枢椎螺钉与C2螺钉等效。结论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系统设计新颖,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满足临床内固定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临床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如何避免损伤椎动脉寻找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头颈部尸体标本10具20侧,解剖观察椎动脉V3段走行特点并研究其相对寰枢椎椎弓根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 椎动脉V3段在椎动脉沟内走行时,椎动脉与椎动脉沟底部距离从外向内逐渐增大,最窄处为椎动脉沟外缘,此处与相应椎动脉下缘的距离为(1.46±0.98)mm,距中线为(20.45±2.19)mm。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处椎动脉下缘距椎动脉沟底部的距离为(1.99±0.85)mm。枢椎横突孔內缘与椎动脉內缘的距离为(2.3±0.4)mm。发现寰枢椎椎弓根处VA变异不适合置钉者各一侧。结论 大部分寰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是安全的,但由于寰枢椎发育及椎动脉V3段变异并不少见,椎弓根钉置入时应尽量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ixal dislocation,IAAD)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应用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骨性阻挡因素的IAAD的213例患者资料。包括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15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5例,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193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到手术的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将影响IAAD骨性因素区分为两型8类:A1型(枢椎上关节面的斜坡化),118例(55.4%),178侧(41.8%);A2型(侧块关节唇样增生),19例(8.9%),31侧(7.3%);A3型(侧块关节球窝畸形),15例(7.1%),21侧(4.9%);A4型(侧块关节垂直交锁畸形),13例(6.1%),20侧(4.7%);A5型(寰枢侧块关节点状融合),6例(2.8%),9侧(2.1%);B1型(寰齿间隙增生骨痂),30例(14.1%);B2型(钩状齿突畸形),5例(2.3%);B3型(肥大齿状突畸形),7例(3.3%)。所有患者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并将阻碍复位的骨性因素实施截骨,利用侧块关节撑开与撬拨技术将IAAD转化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最终实施侧块关节间植骨和钢板固定。在术前、术后的颈椎中矢状面重建CT片上测量寰齿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toid 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与斜坡枢椎角(clivus axis angle,CAA),在术前、术后的MRI片上测量脑干颈髓角(cervical medullary angle,CMA),记录术前及术后半年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213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8±38min,出血量150±35ml。术后患者肢体麻木、无力及走路不稳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头痛、颈痛症状有明显缓解。术前ADI为6.5±3.2mm,术后改善为2.5±1.5mm(P<0.05)。术前DOCL为10.3±4.8mm,术后改善为3.3±2.1mm(P<0.05)。术前CMA为115°±25°,术后158°±21°(P<0.05);术前CAA为101°±28°,术后141°±10°(P<0.05)。随访时间15~24个月(18±13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3±2.8分改善为术后半年的13.9±2.5分(P<0.05)。实施钢板固定置钉时,有3枚逆向椎弓根螺钉偏向内侧进入椎动脉孔,均为非优势侧,未造成严重后果。除1例患者因骨质疏松出现螺钉松动外,其余病例均在术后半年~1年获得了骨性融合。术后1周出现切口感染1例,立即予以清创,取出钢板,改后路固定,术后2年随访愈合良好。结论:除软组织因素外,骨性阻挡是影响寰枢椎复位的重要因素,经口咽截骨松解及钢板内固定术是处理有骨性阻挡因素的IAAD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失误的原因,探讨提高置钉成功率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因上颈椎外伤、脱位和肿瘤接受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患者50例,共置入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根据术前CT薄层扫描结果将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Ⅱ、Ⅲ、Ⅳ型;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枢椎椎弓根螺钉钉道上倾角,在术后CT片上测量钉道内倾角,并根据CT结果将置钉失误分为两类,A类为钉道偏内指向椎管,B类为钉道偏外指向椎动脉孔。结果:100个枢椎椎动脉孔分为Ⅰ型76个,Ⅲ型10个,Ⅳ型14个。100枚枢椎椎弓根螺钉共发生A类失误8枚(8%),其中Ⅰ型5枚,Ⅲ型1枚,Ⅳ型2枚;B类失误2枚(2%),其中Ⅲ型、Ⅳ型各1枚。Ⅰ型、Ⅲ型、Ⅳ型的置钉失误率分别为6.6%、20%、21.4%。A类失误组的钉道上倾角为14.8°±8.5°,明显小于钉道正确组的18.3°±9.7°(P<0.05),B类失误组为17.5°±6.8°,与正确钉道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类失误组的钉道内倾角为21.4°±7.1°,明显小于钉道正确组的33.7°±7.3°(P<0.05);B类失误组为44.9°±8.8°,明显大于正确钉道组(P<0.05)。结论:枢椎椎动脉孔的解剖变异是导致置钉失误的客观因素;而术中钉道内倾角和上倾角偏小是引起置钉失误的最常见原因。术前应根据CT扫描结果充分掌握枢椎椎动脉孔的特点,结合"宁上勿下,宁内勿外"的原则,合理把握钉道方向,以提高置钉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町行性。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4~49岁,平均35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例,横韧带断裂9例,同时合并有枕颁或颈椎先天性畸形6例。先天性寰枢椎半脱位8例,斜坡颅底型状突陷入症13例。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于术的顺序。经口咽前路松解:仰卧位维持头颅牵引,口腔常规清洁处理后,碘伏消毒面部、口腔及咽部。用Codman口咽显露器撑开口腔及咽皱襞及软腭,充分显露咽后壁,纵行切开咽后壁诸层结构,分离显露寰椎前弓,用磨钻磨除环椎前弓、齿状突,予以脊髓前方的彻底减压:颈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术:更换体位,置患者于俯卧位,维持头颅牵引,行枕颈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显露枕骨背部、寰椎后结节和C2~C4棘突和椎板,若脊髓后方有压迫,则切除寰椎后结节减压,取髂骨块移植于枕颈部,遂行枕颈后方内固定。结果:42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按JOA17分法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的颈髓功能评定,术后改善率=(术后总分-术前总分)÷(17-术前总分)×100%。结果显示,术后改善率为14.4%~100%,平均58.9%。术后40例枕颈骨性融合,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折断、松动现象,1例患者3枚螺钉退出,1例患者2枚螺钉方法不佳。术后颈椎活动功能近期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功能练习和下位颈椎的活动功能代偿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结论: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寰枢椎脱化伴脊髓压迫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颈前路松解后路融合一期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4~49岁,平均35岁。陈旧性齿突骨折例,横韧带断裂9例,同时合并有枕颈或颈椎先天性畸形6例。先天性寰枢椎半脱位8例,斜坡颅底型状突陷入症13例。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的顺序。经口咽前路松解:仰卧位维持头颅牵引,口腔常规清洁处理后,碘伏消毒面部、口腔及咽部。用Codmart口咽显露器撑开口腔及咽皱襞及软腭,充分显露咽后壁,纵行切开咽后壁诸层结构,分离显露寰椎前弓,用磨钻磨除环椎前弓、齿状突,予以脊髓前方的彻底减压:颈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术:更换体位,置患者于俯卧位,维持头颅牵引,行枕颈后正中纵切口,分离显露枕骨背部、寰椎后结节和C2一C4棘突和椎板,若脊髓后方有压迫,则切除寰椎后结节减压,取髂骨块移植于枕颈部,遂行枕颈后方内固定。结果:42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按JOA 17分法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的颈髓功能评定,术后改善率=(术后总分-术前总分)÷(17-术前总分)×100%。结果显示,术后改善率为14.4%-100%,平均58.9%。术后40例枕颈骨性融合,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折断、松动现象,1例患者3枚螺钉退出,1例患者2枚螺钉方法不佳。术后颈椎活动功能近期受到一定影响,通过功能练习和下位颈椎的活动功能代偿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结论:经口咽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