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年内急诊科就诊患者的就诊量特点,为合理配置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急诊科就诊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年内急诊就诊患者118 554例次,其中4月份、3月份、10月份就诊患者较其他月份多;19:00-20:00时段就诊量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结论不同月份、时段急诊科就诊量不同,应根据患者流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科根据不同科别患者构成比、不同月份及不同时段的患者就诊规律加强急诊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急诊科就诊患者的资料,对急诊不同科别患者的构成比、每年不同月份和各季度不同时段患者就诊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急诊科患者以内、儿科为主;4-7月及11-12月就诊患者较其他月份多;周六、日和节假日每日就诊量较正常工作日明显增多;9-16、18-20这两个时段总就诊量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就诊患者在急诊不同科别、每年不同月份及每天不同时段就诊分布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根据急诊患者就诊特点分时段优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休假、进修学习,减轻护士压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薛宁宁  杜岳  魏可云 《全科护理》2021,19(24):3425-3427
目的:探讨和研究急诊病人的就诊特点及规律,为更好地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分配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确定北京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8年1月-2018年7月上半年急诊就诊的69 662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中心计算机系统,采用计算机病例管理系统对2018年1月-2018年7月急诊病人的就诊时间、就诊科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9 662例急诊病人中,就诊前三的科室为内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分别占31.51%、21.85%和13.84%;就诊高峰时间为08:00~12:00、16:00~20:00和19:00~22:00;就诊数量最高月份为1月份.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急诊科病人不同的就诊节律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加强急诊护士专业技能培训,让急诊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迅速、高效的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力资源调配在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调查分析2015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某院急诊患者就诊资料,按就诊时间段、数量统计分析,分别对人力资源调整前后急诊患者、医生、护士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急诊高峰时段是10∶00~12∶00、18∶00~22∶00,实施人力资源调配后,患者总体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护士总体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医生总体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加强急诊高峰时段的值班人员力量即急诊加强班,修改急诊拥挤应急预案,根据急诊患者就诊分布情况,调整急诊科医护人员排班,能明显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缓解急诊科拥挤现象。  相似文献   

5.
交通创伤时间分布特点及对护理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交通创伤的时间分布特点,探讨急救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我院急诊科救治的2909例交通创伤患的病案资料,对交通创伤的发生时间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结果(1)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发生交通创伤分别为1292、967和650例,1999年较1998年减少25.15%,2000年较1999年减少32.78%。(2)1年中以1、2月份交通创伤最多,3年合计分别为314例和311例,各占10.79%和10.69%;10、11、12月交通创伤最少,分别为169例、174例、和187例,各占5.8l%,5.89%和6.43%。(3)1d中交通创伤分布高峰为8:00~10:00,17:00~23:00及1:00~2:00;发生最少的时段为3:00~7:00。结论 急诊护理管理应了解交通创伤时间分布特点,并根据交通创伤高发月份及时间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进行业务理论和抢救技术培训,以提高交通创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诊留观患者的疾病谱和时间分布规律,提高急诊留观护理管理质量.方法 对2010年9361例急诊留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留观月份和各时间段内留观人数分布、疾病种类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诊留观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头晕、腹痛查因的人数最多,位居前3位,女性多于男性,平均留观时间中位数为3.0h,3、8月留观人数最多,患者留观时间集中于8:00~22:00,8:00~12:00为全天高峰.结论 应根据患者留观的疾病谱和时间规律,科学合理地分配护理人力资源和加强业务培训,以提高急诊留观室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诊患者疾病谱和就诊规律,以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的13107例急诊就诊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排列出急诊疾病的构成情况。结果外伤、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占据急诊前5位,男性多于女性。24h就诊人数以18:00—21:00时段为全天高峰,20:00就诊人数最多,1:00—6:00时段最少。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就诊疾病谱构成和就诊时间规律,为急诊护理人力管理和护理人员技能培训提供依据;提示在就诊高峰期应加强护理人力及物品的合理配置,做好抢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采取方便采样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1 331例急诊科就诊病人为研究对象,应用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回顾性分析其急诊分诊级别分布、时间分布、时间点就诊量变化幅度分布、分诊次数分布。[结果]1 331例急诊科就诊病人,共分诊1 399次。级别分布:Ⅰ级4例(0.30%),Ⅱ级89例(6.69%),Ⅲ级267例(20.06%),Ⅳ级971例(72.95%);高峰时段分布:10:00~12:00和16:00~18:00分别分诊241例(18.11%)和195例(14.65%);各级最大时间点变化幅度分布:Ⅰ级病人就诊量在18:00和20:00前后,Ⅱ级病人在16:00前后,Ⅲ级病人在22:00前后,Ⅳ级病人在12:00前后;同一病人二次分诊人数占总分诊人数2.18%。[结论]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在提高分诊工作效率的同时,能客观、快捷、准确地辅助识别病情,并实时共享急诊就诊数据、动态监测病情变化,从而提高分诊质量,为合理优化急诊资源分配及落实弹性排班提供客观依据,实现其辅助决策分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院急诊科Ⅰ~Ⅲ级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为明确学科发展问题和学科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管理系统收集2017-01—2018-12期间急诊科Ⅰ~Ⅲ级患者的基本信息和就诊资料,分析流行病学特点。结果:2017—2018年我院急诊科共收治患者352 670人次,其中Ⅰ~Ⅲ级患者271 428人次,占77.0%。本研究纳入资料完整者270 003人次,资料有效率为99.5%。Ⅰ、Ⅱ、Ⅲ级的就诊患者分别为764、7 225、262 014人次,占0.3%、2.7%、97.0%。男女比例为0.81∶1,平均年龄(52.74±19.81)岁。2017年全年高峰期为9、10、12月,2018年全年高峰期为4-6月和12月;全天就诊高峰集中在9:00-10:00和19:00-20:00。56.2%的急症患者来自外区,医保持卡者占65.7%。来院方式以家属陪同、步行入院为主。急诊内科、神经内科和外科收治患者最多,分别占44.4%、22.9%和7.9%。疾病谱排名前3位的为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结论:要合理分流患者,缓解急诊拥挤现象。根据急诊患者的就诊密度,科学配置人员,合理安排工作。应加大急救技术的教育力度,关注急诊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2021,41(6)
目的 研究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7月19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郸城县人民医院门诊发热患者的就诊资料。方法 及时了解门诊发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诊室、临床诊断、去向、流行病史等进行统计调查分析。结果 就诊患者共1 2291例;男女比例为1. 15:1;年龄(14. 60±18. 12)岁,高发年龄组为0~10岁组;每日19:00-23:00为来诊高峰时间;其中,儿科门诊应诊患者(0~14岁) 6 208例,占50. 51%,发热门诊应诊3 627例,占29. 51%,急诊科应诊2 457例,占19. 99%;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20例。结论 在基层医院,小儿发热患者数量庞大,应与成人发热患者分开管理;发热门诊和急诊科是防控传染病的重点科室,同时也是力量薄弱科室,应加大人力、物力和管理投入,构建发热门诊、急诊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上海市头部外伤急诊患者的就诊时间分布和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参加调查的上海市12家医院急诊首诊的头部外伤病例进行调查,并填写统一的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受伤时间、致伤原因等.运用STSS 11.5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检验.结果 本研究共收回调查表19 532份,去除重复病例和缺项较多的调查表后,共得到有效调查表18076份(占92.55%).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1:1.女性患者年龄>性(t=10.575,P<0.01).20~29岁年龄组为最高发患者群,占24.7%.本市常住病例占所有统计病例的34.2%.12、1、3月份和8月份头部创伤急诊患者明显多于其他月份;而19:00-21:130,16:00-19:00和10:00-12:00为就诊高峰时段.5.1%患者的致伤原因与工作相关.就致伤原因而言,儿童组(<14岁)和老年组(>60岁)以坠落伤为首要致伤原因(分别占66.9%和48.4%);青少年组(15~34岁)以暴力击打伤最为常见(占3_4.2%);中青年组(35~59岁)以交通伤占第一位(占37.7%).受伤情况以头皮损伤(占40.2%)最为多见.85.8%的患者在就诊时接受了CT检查.71.1%的患者在急诊后自行离院,0.5%的患者死亡.结论 上海市头部外伤急诊患者在年龄、就诊时间、致伤原因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头部外伤急诊患者的流行趋势将有助于医院合理安排急诊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患者的时空分布规律,优化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 回顾分析2017-2019年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每年不同月份、不同工作日、不同时间段及省内外就诊辐射特点进行时空分布的统计分析。结果 急诊患者就诊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节假日的日均就诊量最高,就诊患者大部分集中在1-4月和9-12月,9∶00和20∶00是全天就诊的2个高峰时间点。空间上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中心就诊患者呈中心辐射状分布,人群主要为湖北省内患者为主,省内集中在武汉、黄冈、孝感等城市;省外以河南居首,其次为江西、湖南、浙江。结论 应根据患者的时空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配置及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以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老年病人急诊特点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诊科老年急诊就诊病人的疾病谱及相关信息,掌握24 h中就诊高峰时段及其它方面的流行病学资料,以明确老年人急诊就诊特点,为更好地在家庭、社区有针对性地对老年人开展疾病的预防、康复护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减少老年人急症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设计电子表格,将2006年9月1日~2007年8月31日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病人中大于60岁的老年急诊病人的相关信息,包括有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诊断等,输入到Excel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急诊病人有3 486人,占总急诊人数19.7%,男女之比为1.42:1.疾病谱排序中前6位的依次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创伤类疾病;急诊就诊高峰时段相对集中在9:00~11:00,14:00~16:00,19:00~22:00.结论 根据急诊老年病人的就诊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提高救护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诊病人的疾病分类与就诊时间,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成效。[方法]对8372例急诊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和中毒、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是急诊科的前三位疾病,急诊病人男性多于女性,急诊病人全天就诊量与就诊时间类似“m”型分布,08:00~10:00为全天高峰,03:00~06:00就诊者最少。[结论]护理管理中应根据急诊病人的疾病谱以损伤、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为急诊科的护理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注意病人的就诊高峰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2003年度到本院急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职业、就诊方式、急诊诊断或主诉、去向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共收到57636份调查表,占全年急诊实际患者的98.06%。男女比例为1.27:1。高发年龄组为0~9岁、20~29岁和30~39岁3个组。4、5、6月份就诊患者最多。每天18:00~23:00为来诊高峰时间。前三位职业依次为儿童学生、干部职员、工人。利用出租车或小车来诊者占44.46%,公共汽车占16.12%,救护车占11.53%。收入院率17.73%。报告了除创伤、发热外20种急诊诊断或主诉。结论①要特别重视男性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提高救治水平对人类健康和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②急诊科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重要的部门,要有应急预案;③根据急诊患者就诊密度,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④急诊服务半径相对较小,急诊患者是住院患者的主要来源;⑤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诊或中心ICU一体化模式是符合急诊学科发展的模式;⑥常见诊断或主诉,对指导急诊专业人员培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诊检验的分析,摸清门诊夜间病人就诊的时间规律性,从而合理安排人员及配备专门的急诊检验仪器.方法统计1999年内不同月份及每晚各个时段内各项检验的数量及分布,并绘制成图.结果每晚19∶00~22∶00之间属高峰期,血常规占全晚的65%,尿常规占52%,大便常规占49%,血淀粉酶为41%.凌晨2∶00~5∶00为一低潮期,夏季以及季节交换时检验数量有所增加.结论通过对急诊检验模式分析,合理地安排人员及配备专门的急诊检验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急诊病人就诊现状调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目的:了解急诊病人就诊特点与规律,探讨其对急诊护理专业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合理使用与科学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确定北京急救中心2001年全年急诊就诊病人941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病例管理系统对2001年的全部急诊病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9411例急诊病人中,主要病种以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类创伤为主要急诊人群,高发年龄为40~50、70~80岁年龄组,高峰就诊时间为上午9:00~11:00,下午14:00~16:00。结论:急诊专业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主要急诊人群、高发年龄段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就诊病人的特点,合理的配备与管理。倡导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的科学运作方式,提高急诊病人护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根据急诊病人就诊量分布特点配备护理人力资源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时间段急诊病人的就诊量,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备。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我院急诊科2004~2005年病人的就诊人数。结果急诊就诊病人每月(8 272±143)人次,就诊高峰在4~7月份,每月达9 305~11 781人次,最低在2月份,为5 604人次;每天(276±26)人次,最高为星期一,为315人次,最低为星期二,为236人次;每小时(12±8)人次,最高时段在17:00~21:00,22~31人次/h,最低时段在1:00~7:00,为2~5人次/h。结论应根据病人就诊时间段的人数,实行门急诊联合成组弹性排班,科学合理地安排人力资源,以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急诊科2018年2 891例急诊抢救室就诊患者的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患者就诊规律,提高抢救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01—2018-12-31期间我院急诊抢救室所有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病例资料不全的患者除外,对纳入的就诊患者,以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疾病谱的特征、就诊天数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统计资料内的2 891例患者,男1 593例,女1 298例,男女比例为1.23:1.00。就诊患者疾病前3位分别是心血管系统疾病(1 045/2 891,36.15%)、呼吸系统疾病(748/2 891,25.87%)和消化系统疾病(339/2 891,11.73%);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布来看,10:00~12:00是一天中最多的,占比12.7%,从季节分布看,冬季是一年中就诊患者最多的,占比26.5%。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平均治疗天数为1.58 d,最长132 d,94.1%患者在3 d内均可以转归至专科或出院。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院急诊抢救室疾病谱的分布特点以及就诊时间规律,有利于在疾病高峰出现之前做好相应的医疗准备,提高救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2005年蓬莱市医院急诊伤害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山东省蓬莱市医院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蓬莱市随机抽取1个县级医院、1个中心乡卫生院和1个普通乡卫生院建立医院急诊伤害监测系统,以2005年首次在监测现场医院就诊的各类伤害病例作为监测对象.结果 2005年3家监测医院共收集合格伤害报告卡6386份,其中男性为4537人(71.05%),女性为1849人(28.95%),性别比为2.45:1,平均年龄为(36.8816.40)岁;伤害发生原因居于前3位的依次为交通事故伤害(32.38%)、钝器伤(26.82%)和跌落(26.21%);25~岁组和35~岁组人群发生伤害最多,占总数的81.90%;伤害发生月份主要集中在8~11月,发生率以0:00~1:00、10:00~11:00、和15:00~16:003个时段最多;农牧渔人员和学生以道路交通伤害多见,工人以钝器伤为主;大多数伤害属于意外事故,占91.01%.结论 道路交通伤害已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健康,特别是社会劳动人口,因此开展道路交通伤害及其他伤害的预防控制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