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镜检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PM)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7例AIDS骨髓细胞分析及其骨髓和血液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法检出PM74例,涂片镜检检出PM36例,其中33例与培养结果符合,3例培养阴性但临床支持诊断。以培养结果为标准,骨髓涂片镜检诊断PM感染的特异性为98.4%,敏感性为44.6%。PM侵犯骨髓造血系统的细胞学表现主要见血小板分布减少,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且吞噬活跃,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或发育异常,红系形态异常;PM分布与有核细胞增生度显著相关,增生明显活跃者涂片易见吞噬有PM或/和血细胞的网状细胞及分布于细胞外的PM;增生活跃者网状细胞吞噬活跃但比率不一定增高,细胞内外均较易见PM;增生减低者多见PM散在分布于细胞外,数量少,菌体小,不易找到典型特征;PM的典型特征为菌体分裂前变长,两端钝圆似腊肠,中部有半透明横隔。结论骨髓涂片镜检对AIDS合并播散性PM感染的诊断特异性高,与培养方法联合应用可使近半数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同时也对培养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减少漏检率,可作为AIDS合并PM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血象和骨髓象改变。方法:对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骨髓涂片分别进行瑞氏染色和糖原染色,观察细胞和真菌形态特征,同时进行外周血真菌培养,确立微生物学诊断依据。结果:2例患者血象中血小板计数均降低,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骨髓细胞瑞氏染色可见巨核系细胞生成减少。1例骨髓象可见散在或位于吞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原体,呈类圆形、长圆形或腊肠形,糖原染色时可见细胞壁染成红色且清楚,病原体呈腊肠样时可见其中有一明显的横隔。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感染时,血象至少存在一系减少,且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3.
4.
5.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AIDS)患者最常见、最重要的机会菌感染之一。HIV感染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由Piehl等于1988年在美国首次报道,现将2007年7月在该院确诊的1例AIDS患者合并PM感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尼曼-皮克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神经鞘磷脂酶的先天缺陷而致。大部分在儿童和少年阶段发病。该例成人患者(女,44岁)临床症状不典型,因发热、贫血入院,通过骨髓涂片检查发现大量的尼曼-皮克细胞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