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为:消渴日久,阴虚燥热,首伤肾阴,肾精不足,脑髓空虚,无以养神;肾阴既亏,肝木失养,灼伤肝阴,虚火内盛,上扰脑府以致神病;肝木独亢,克伐脾土,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痰邪上蒙,脑络壅塞;脾不升清,痰湿内盛,上逆犯肺,肺失治节,气阴不调,痰浊内蕴,积久化热,痰热蒙蔽神窍;心为五脏之大主,阴虚及心,心火上炎,清阳独亢,耗伤心神,心神不主脑神,以致健忘、痴呆诸症。其治疗以滋阴为根本,辨析五脏,益脑神、通脑络,结合行气、补血、化瘀、祛湿诸法,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
脾,升阳收阴而已。要之,五脏皆能受病,神伤则血无所主,气伤则血无所从,意伤则不能统摄,魂伤则不能畜藏,志伤则不能封蛰。脏气所伤,血皆失守也。凡血淋秽臭,脉滑者多火;腥臭清寒,脉细者多寒。其浓而多者血盛,淡而少者血衰。淡白者气虚挟痰水,色紫者气热兼风,紫赤鲜红,浓而成片成条者,内热新血妄行也。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真气虚寒,甚则如屋漏腐酱豆汁,皆紫黑变败之象。肝脾  相似文献   

3.
赵鑫 《陕西中医》2013,34(8):1021-1022
作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之一,老年痴呆症目前尚缺乏可靠、确切的诊疗手段,中医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之症,脾肾亏虚、痰浊瘀血为其基本病机.肾虚则精髓不足、脾虚则脑髓失养,加之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脑络不通,以致清窍失灵.故此治宜益气健脾,补肾填髓,化痰活血,醒神开窍.益气健脾可生养气血,化痰去湿,补肾填髓则髓海充足,化痰则窍开而神明,活血则脑络通畅.本文从中医角度探讨了该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为其治疗及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学对痴呆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呆病"、"郁证"等疾病中,《素问·五脏生成》载:"诸髓者皆属于脑";《医林改错》载:"高年无记忆者,脑髓渐空"。可见脑与人的精神、思维、记忆等有关。而肾阴精充足,才能使脑得所养,功能得以发挥。《临证指南医案》载:"神呆者,乃本为肾之阴精亏虚,不能上充于脑,久之则脑髓消。"肾精不足,致气化无源,无力激发、温煦、推动脏气;阴血不充或精不化血,可致阴亏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中医将中风病归为年老体弱、积损正衰、肾精亏耗、经络失养,或将息失宜,或外邪侵袭引发致病,故治疗多偏重于滋养肾精或攻邪通络。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中风病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病因病机,与以往观点均有很大区别。中风病位在脑,病本在肝、脾,因此临床上从肝脾论治,兼顾气血阴阳的调整,尚能收到一定的疗效。1 中风病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性喜条达;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开窍于口,性恶湿,在志为思是其特有的生理功能。怒则伤肝,忧则伤脾又是肝脾两脏的重要特征,而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大多与…  相似文献   

6.
归脾汤被医家们认为是补血的常用方 ,它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 ,其后明·薛立斋在《校注妇人良方》中将严氏方加当归、远志 ,补血作用更胜过严氏方。归脾汤证是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的脏腑证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 ,所以思是心与脾病。脾主运化 ,脾气衰败 ,运化无能 ,则营卫俱乏 ,血之化源不足。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思虑意志皆心之所生 ,而神是气血阴阳共同作用的产物 ,正如《素问·八正神明篇》云 :“气血者人之神”。因此思虑过度伤心脾 ,不仅是心血耗伤 ,而且心气亦伤 ,心气若伤 ,心的温煦蒸化作用馁弱 ,势必影响血的变化而赤 ,由…  相似文献   

7.
地黄论选     
正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所以主之。痹者血虚不运,而风寒湿凑之,所以麻木也。地黄味甘益脾,脾血润则运动不滞,气寒益肾,肾气充则开合如式,血和邪解而痹瘳矣。肾主骨,气寒益肾,则水足而骨髓充。脾主肌肉,味甘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其除痹者,血和则结者散,阴润则闭者通,皆补脾之功也。其疗折跌绝筋者,筋虽属肝,而养筋者脾血也,味甘益脾,脾血充足,则筋得养而自续也。  相似文献   

8.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1 病因病机脾与胃互为表里,虽各有所司,但相互关联.脾主运化,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主受纳,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因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必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饮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从而产生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少华等症,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10.
<正> 痰之见症,有内外之别。咳喘上气诸病,为痰在外者;流走于脏腑经络,则为内痰。其中,以心热之痰而变生惊痫、痴癫之症,从豁痰开窍论治取效,此为中医痰病学说的一大特色。这些病症,小儿颇为多见,与其禀赋密切有关。诸如脏气柔弱、心神虚怯、脾弱肝旺,致使涎多风动、上堵灵窍;又有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头颅被伤,元神受损,而风痰逆犯者;且因神怯,易惊易恐,皆能生痰滞络,蒙蔽心包。前贤指出:“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明医杂著》);其症,“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杂病源流犀烛》)。都论述了气血化失其正,变生风痰扰神的病机。对于这些症属痰涎深潜、风热内蕴的小儿,其惊搐、昏厥、癫痫、痴钝诸病,董师禀承家传,善用涤痰汤法治之,疗效较著。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创伤,元神受损致气泄、气虚、气脱,正气大量耗伤则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运化无力则津液停滞、痰浊凝聚,致清窍蒙蔽.而且创伤性脑损伤(TBI)突发而至,出现气机逆乱,进而气行失常,血不循经;气行失常,血不循经则血瘀.故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脑窍闭阻.据此病机,拟订创伤性脑损伤急性期的治疗大法为补气化瘀开窍法.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眩晕的病机是:阴阳气血失调,气机升降失常。与五脏中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司、肾精亏虚,肾水不足,虚阳上越等皆可导致眩晕病的发生。眩晕的辨证主要是分清虚实。风、火、痰、瘀阻滞为实,气、血、阴、阳不足为虚。头为清窍、诸阳之会,极需气、血、津、液的濡养,也不耐受风、火、痰、瘀的侵袭。眩晕之症还可表现为虚实夹杂。根据高血压眩晕的病机,调肝、补肾、理脾是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3.
"脾藏智"是中医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肇始于《难经》,成熟于明清时期,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和临证方面均有一定影响。通过对"脾藏智"源流的考辨,认为脾藏智是脾所主"运化""统血"等生理功能和"意""思"等情志活动的综合体现,可归入"脾-神"的研究范畴。由于"脾藏智",脾益则智长,脾慢则智短,脾伤则智乱,故临床上小儿脑瘫、健忘、呆病以及癫狂等认知与行为障碍性疾病可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14.
王飞  张文生  李平 《四川中医》2009,(10):23-25
本文在查阅古今中医文献基础上,探讨老年性痴呆的理法特点,认为生理上心脑肾主认知,提出老年性痴呆病理上五脏相关,以肾为本,病机关键是痰浊瘀血,浊毒痹阻。初则健忘,本虚为主;久则痴呆,本虚标实。治宜虚实补调;健忘强调交通心肾;痴呆重在治痰,兼顾调血,不忘顺气。  相似文献   

15.
郑长松老中医治疗闭经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凡当至不至或不应竭而竭,皆谓之闭经。闭经有血滞、血枯之不同。家父辨证施治,每每疗之速瘥。兹不揣才疏学浅,冒昧领悟于后: 一、对气血双亏脾肾阳虚者气与血,脾与肾,皆相互依附,相互为用。气虚则帅血无力,血亏则气无生母。肾阳不足则脾失温养,脾阳不振则命门无济。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致冲任失养,血海不充,无血可下。证见头晕目眩,畏寒肢冷,纳呆懒言,身倦腰酸,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多用八珍、黄芪、山药、淫羊藿、肉苁蓉、菟丝  相似文献   

16.
老年呆病的致病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许多研究者从临床和实验等不同方面对老年痴呆的中医病机学进行了研究,总结出老年性痴呆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家族遗传背景、老年体衰、饮食失调、情志不畅、浊毒等原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能化生、阳气虚衰,脑络失养,神明失用;或因虚致实,痰瘀阻窍,髓不得充,神不得养,从而出现思维,记忆,情感,认识,运动等功能失调而引发本病.  相似文献   

17.
小儿顽固性咳嗽临床多见,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采用健脾化痰法为主治疗本病,能取得理想效果。因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能堵绝生痰源头;肺为贮痰之器,化痰则清利贮痰处所。脾健肺清,痰除咳止,病能自愈。从小儿顽固性咳嗽的病机看,脾肺气虚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痰鸣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咳嗽病变在肺,但发病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小儿肺常不足,形气未充,脏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肺主皮毛,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之水谷精气充养,若久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而酿湿成痰,…  相似文献   

18.
苗香圃治疗脑梗塞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肾虚皿瘀痰阻是基本病机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大多发生于中老年。苗师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痰阻。其形成有两条途径,一则年事增高或他病及肾,肾渐亏虚,肾气虚运血无力形成血瘀;肾阴亏损,阴血不足,脉道涩滞也可致瘀。肾虚气化失职,可致痰阻。津血同源,痰瘀可同病。因此,肾虚血瘀痰阻相关并存。二则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或阴虚阳亢,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脑络,损伤  相似文献   

19.
探讨郁证性疲劳的病脉证治。古代中医早已认识到疲劳之症除躯体疲惫劳倦外,更有神疲神困、精神短少的表现,均可为郁证的表现之一。郁证性疲劳看似气血不足,实乃悲忧过虑之果。盖心主神志,劳神则倦;肝主疏泄情志,为罢极之本;脾主四肢肌肉,思虑伤脾影响水谷精微化生。郁证性疲劳的治疗包括药物和(或)非药物治疗,应重视调摄情志对于防治郁证性疲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脾胃病范畴 ,其中医病机一般认为是劳神伤脾 ,肝气犯胃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阴阳失调 ,脾胃不和 ;脾胃虚弱 ,气滞血瘀。在临床实践中 ,无论该病的病机多么复杂 ,分为何种证型 ,但在治疗慢性胃炎时 ,必须重视“调神”。这是因为 :在中医理论中 ,“神”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重要概念。其含义有三 :一是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 ;二是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 ;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1〕;结合临床实践 ,我们可以这样认识 :神之所在 ,脑藏神 ,脑为元神之府 ;神之所主 ,人体生命一切内在、外在的功能活动 ;百病皆始于神而累于神 ;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