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早期的内固定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各有优缺点。 目的:探讨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 方法:检索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trials)、Medline 、EMBASE、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根据Cochran手册提出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统计软件Stata11.0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文章有12篇,Gamma钉组888例,动力髋螺钉组981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接受Gamma钉治疗的患者与接受动力髋螺钉患者比较:置入后股骨干骨折风险增高、置入时间较短、置入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置入后感染风险、内固定优良率、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与动力髋螺钉相比,接受Gamma钉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时间短,出血少但置入后股骨干骨折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动力髋螺钉、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6-06/2008-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5例,男26例,女69例,年龄70~88岁。根据Evans分型系统,9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n=30),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n=30)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n=35),3组患者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进行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术后9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髋进行评估。 结果:3组患者均获得随访。①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P < 0.05);各组间手术时间两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统计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相对最长,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相对最短。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并发髋内翻1例,伤肢短缩1例。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术后股骨干骨折1例,无伤肢短缩等并发症。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中2例切开组织液化,2例切开表浅感染,无切开深部感染;动力髋螺钉组中3例出现切开组织液化,2例切开表浅感染,1例切开深部感染。均未出现内固定物切出股骨头或断裂等内固定失效现象。③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显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组优23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90.0%。Gamma钉内固定治疗组优2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3.3%。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组优3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7.1%。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应用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对于稳定性骨折,3种内固定装置均可选择,而动力髋螺钉具有价格便宜的优点;对于不稳定性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由于生物力学上的优势,都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常用手术方式,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螺钉切出股骨头,导致手术失败。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127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病历资料完整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vans骨折分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采用尖顶距评价拉力螺钉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复位稳定性、内固定的植入位置作为分析变量,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3~24个月随访,16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者平均年龄77.5岁(63~88岁),较骨折愈合组者年长8.5岁(P=0.03)。骨质疏松轻重程度以及尖顶距值大小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骨折稳定与否对内固定成败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良好复位与功能复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果提示,年龄、骨折类型、骨骼质量、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置入位置(尖顶距)以及内侧骨皮质复位质量是导致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功能复位并不增加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骨折不宜应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于采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一般患者应力求使尖顶距值< 25 mm,功能复位即可,但应力求使后内侧骨皮质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常用动力髋螺钉、Gamma钉、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但如何选择尚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考。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Gamma钉、外固定架3种内固定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对16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53例,Gamma钉内固定58例,外固定架57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术后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术后随访6~35个月。Gamma钉组平均手术时间99.11 min,长于动力髋螺钉组和外固定架组(P < 0.05),外固定架组时间最短(P < 0.05)。动力髋螺钉组出血量最多,外固定支架组最少,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外固定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及外固定架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根据病情合理选择固定物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与Gamma钉材料治疗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相容性及临床疗效并予比较。 方法:选择2003-01/2006-01收治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配进入动力髋螺钉组65例及Gamma钉组65例。按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从切开皮肤至关闭伤口计算,闭合复位的时间不纳入统计。手术出血量以红细胞压积所代表的百分数表示。术后9个月时评估肢体功能水平。观察材料与宿主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130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9个月。①术中问题:Gamma钉平均手术时间47.1 min(13~120 min),平均出血量160 mL;动力髋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53.4 min(30~150 min),平均出血量152 mL。②疗效评估:全部骨折均在9个月随访时间内达到骨性愈合,双下肢基本等长,无髋内翻畸形。Gamma钉组优59例,良3例;动力髋螺钉组优60例,良2例。③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Gamma钉组中5例出现伤口表皮感染;动力髋螺钉组中1例出现伤口表皮感染。均未出现内固定物切出股骨头或断裂等内固定失效现象。 结论:对于稳定性骨折,两种内固定装置均可选择,而动力髋螺钉具有价格便宜的优点;对于不稳定性骨折,Gamma钉具有生物力学上的优势,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背景: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骨科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三种内固定器械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临床疗效。 方法:制作18具成人股骨标本制成转子间骨折模型,以动力髋螺钉、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另外回顾分析39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以上3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 结果与结论 应力分析结果证明,Gamma3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力学性能优于动力髋螺钉(P < 0.05),Gamma3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无明显差别。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最多、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 < 0.05)。内固定后髋关节早期Harris评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和Gamma3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远期评分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A2型骨折不推荐使用动力髋螺钉;A2型伴随明显骨质疏松和A3型应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或Gamm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3内固定器械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临床证实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Autogenous iliac crest bone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graft material in cervical spinal fusion, but a high incidence of donor site morbidity has been reported. Therefore, to achieve a better fusion rate and decrease the rate of donor site morbidity, we used a novel method whereby hollow bone cement filled with impacted cancellous bone is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bone graft in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From 2003 to 2004, 21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disorders who were treated using this method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Fourteen patients underwent single-level grafts and seven underwent two-level grafts. Evaluation included a monthly clinical and X-ray examination for the first 3 months, and then follow-up every 3 months thereafter. Multiple-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with reconstruction to evaluate the viability of the bone graft was performed when evidence of bone fusion was found on X-ray.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59 years (range 27-79).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19 months (13-24 months). Evidence of impacted cancellous bone bridging the adjacent vertebral body was observed in all patients at the 6-month follow-up based on X-rays and reconstructive CT scans. No severe donor site morbidity occurred. One patient experienced hardware failure due to screw fracture, but a reconstructive CT scan revealed well-bridged cancellous bone between the vertebral bodies. Hollow bone cement filled with impacted cancellous bone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material for cervical spine interbody fusion. Using this method, we found not only satisfactory growth of cancellous bone in the holes of the bone cement, but also low morbidity in the donor site. However, for this metho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and the necessity of instrumentation all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在骨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但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报道不多。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过程中充填骨水泥对患者凝血功能。 方法:对65例ASAⅡ-Ⅲ级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38例,37例股骨头坏死,术中髓腔扩髓完成后,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 min,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及3 h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4项指标在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 h与注入骨水泥前30 min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各时间点与注人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 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消除,24 h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说明人工关节置换中充填骨水泥后3 h可致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凝血功能;血液相容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6  相似文献   

9.
背景: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内固定松动、脱落是脊柱外科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增加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椎弓根螺钉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强化后椎弓根钉固定对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8-03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生物力学实验。 材料:12具新鲜老年女性尸体T10~L3椎体标本,制成T12、L1间的不稳定模型,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 方法:将标本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4组。①对照组:为完整标本,只进行生物力学性能的测试。②一次固定组:对照组测试后随机选取6具不稳定模型,行T11~L2椎弓根钉固定。③二次固定组:一次固定组标本完成稳定性测试后,取出所有椎弓根螺钉,分别用注射器向T11~L2椎弓根钉道注入配制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骨水泥2.0 mL后再次拧入螺钉固定。④强化固定组:将余下的6具标本于T11~L2双侧椎弓根分别以直径3.5 mm的钻头导孔,沿孔道插入直径3.5 mm的穿刺导管,插入深度为40 mm,用加压注射器经导管缓慢向椎体内加压注射配制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3.5 mL后拧入螺钉固定。 主要观察指标: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7项非损伤性加载,比较上述4组不同状态下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变化。 结果:与一次固定组比较,二次固定组及强化固定组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增加(P < 0.05),强化固定组与二次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椎体成形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及钉道强化固定均可明显增强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骨水泥对老年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方法:于2000-07/2008-03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骨科入选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3例,左髋54例,右髋39例,年龄60~70岁。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64例,左膝27例,右膝37例,年龄60~70岁。对其使用骨水泥前后血压及心率相关指标进行检测。 结果:髋关节置换中使用骨水泥较膝关节置换中使用骨水泥患者收缩压降低明显。93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统计其中90例不同麻醉方式患者使用骨水泥前后体征的变化。35例连续硬膜外麻醉的髋关节置换患者与55例全麻患者比较,骨水泥使用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心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关节置换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注入骨水泥时必须严密监测血压。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骨水泥;血压;心率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骨缺损和骨质疏松等治疗需要大量的骨修复材料。但常用的骨修复材料之——磷酸钙骨水泥存在脆性大等缺陷,所以临床工作者一直期盼研制一种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更好的骨科修复材料。 目的:观察以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外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10993系列,对新型骨水泥材料进行体外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过敏性试验;取6具老年尸体胸腰段脊柱标本(T12~L4) 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建立压缩性骨折模型后采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恢复高度,分别注射填充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和普通磷酸钙骨水泥,再进行前屈压缩,测量极限载荷、抗压强度、刚度。 结果与结论:①新型材料浸提原液对健康人血红细胞溶血率为1.81%,无溶血现象。材料浸提液对L929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细胞毒性。材料浸提原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小鼠遗传毒性及豚鼠过敏反应。②填充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组成形后的极限载荷、抗压强度、刚度均高于普通磷酸钙骨水泥组(P < 0.05)。结果表明以纳米碳管处理的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相容性符合国际规定的体内植入物的生物学评价标准,其强度和韧性较普通骨水泥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纳米碳管;磷酸钙骨水泥;生物相容性;生物力学;骨科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1  相似文献   

12.
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聚醚醚酮聚合物在体内外实验表明,它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相容性,最接近骨的弹性模量,并具有良好的塑性和硬度,是最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 目的:评价锚定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间盘切除后椎体间融合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09-09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55(42~67)岁。均采用前路间盘切除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椎间融合治疗。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X射线检查测量椎间高度,侧位像过伸过曲位观察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17例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的下肢肌力增加,术后肢体的灵活性较术前改善。术后3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经X射线证实均达到牢固融合。结果说明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可以使颈椎手术节段获得即刻稳定,锚定聚醚醚酮融合器结合纳米人工骨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 融合效果确定, 并发症较低,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不同材料的骨水泥其性能不同,治疗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目的:对比观察CPC、CPC/D、CPC/M/D 3种材料的性能,探讨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制备方法。 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多柔比星微球,将多柔比星药物微球与CPC粉末以3∶7的比例均匀混合,制备成柱状包裹药物微球骨水泥。实验分为3组:①CPC组材料中只有骨水泥,不含药物和药物微球。②CPC/D组含有多柔比星药物的骨水泥。③CPC/M/D组包裹有多柔比星药物微球的骨水泥。用扫描电镜在不同放大倍数下观察样本结构特征,测量微球的粒径。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测试样品的化学成分。分别对3组骨水泥在25 ℃和37 ℃下凝结时间进行测定,并计算可注射性和孔隙率。将试件置于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最大抗压强度的测定,记录标本样条的最大抗压强度和断裂强度。 结果与结论: PLGA微球(100~150 µm)表面光整圆滑,骨水泥与药物混合后的微结构变化不大,无法判断药物在骨水泥中的位置和特征性表现。载微球骨水泥(100~150 µm)的结构疏散,均匀分布于CPC粉末之间。3种样品的XRD谱线与标准的羟基磷灰石的XRD谱线一致,其主峰位于XRD谱线32°附近。加入药物和微球并没有新的相产生。3种骨水泥刚投入生理盐水中材料均无崩解,但24 h后包裹微球的骨水泥表面有明显溃散,材料不完整。CPC/M/D组凝结时间最长,CPC组凝结时间最短;37 ℃时,凝结时间较长;终凝时间较长,在CPC/M/D组可达45 min左右。加入药物微球的CPC/M/D组可注射性能最好。CPC/M/D组的孔隙率最大,CPC组最小。CPC中加入药物微球后,其孔隙率可显著增加达61.67%。CPC组屈服应力最大,CPC/M/D组最小。当多柔比星原药和药物微球加入磷酸钙骨水泥后,其强度会有所降低,但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结果证实包裹多柔比星微球骨水泥的制备方法可靠,产物具有理想的结构和良好的性能。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微球;多柔比星;制备;表征;生物活性骨水泥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8.0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