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缓激肽在脊髓腰骶段及L_(4~6)背根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它在相应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缓激肽分布于L_(4~6)背根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的研究中,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缓激肽含量,损伤后第15h是减少的,以后逐渐增多,至第72h仍维持在高位水平。 相似文献
2.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性质,以便加以保护,促进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再原位吻合,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_4~L_6节段脊髓,作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和Hoechst33258染色,光镜下分别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光镜下,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尼氏体和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电镜下,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凋亡小体,然后裂解,细胞体消失;而左侧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均一、无变化。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死亡,死亡性质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以坐骨神经损伤的豚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的变化。结果表明,NGF-ir免疫阳性产物见于前角运动核背外侧群(DL)、腹外侧群(VL)、中间群(C)、后背外侧群(RDL),损伤侧NGF免疫反应染色明显深于对照侧,第4d染色达到高峰。提示NG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可能具有营养、保护及促进损伤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坐骨神经切断对大鼠脊髓背根节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切断坐骨神经对成年SD大鼠背根节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10只成年SD大鼠,切断一侧坐骨神经,术后存活3d,取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背根节,用NGF和BDNF的cRNA探针进行常规原位杂交染色。观察该两因子mRNA阳性反应产物在背根节的分布和变化。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坐骨神经切断后手术侧和非手术侧的100个阳性反应神经元NGF和BDNF的mRNA阳性反应神经元的平均灰度,以反映NGF和BDNF相对含量。结果:在背根节中可见NGF和BDNF的mRNA的阳性神经元,阳性反应产物星兰色位于细胞质。相比之下,呈NGF的mRNA阳性反应神经元的数量较少。手术侧NGF和BDNF的平均灰度值(82.3±3.4和80.2±5.4)较非手术侧的平均灰度(101.3±6.5和109.5±2.4)降低,表明手术侧NGF和BDNF的mRNA较非手术侧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提示坐骨神经切断可促进背根节NGF和BDNF的mRNA的表达增加,NGF和BDNF可能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脊髓组织CNTFRα mRNA的表达及其坐骨神经损伤后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大鼠脊髓组织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CNTFRα)的分布与细胞定位及其在坐骨神经损伤后表达变化的研究,来探讨CNTF在脊髓组织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杂交和点杂交的方法,对CNTFRα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分布与坐骨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结果:CNTFRαmRNA几乎存在于所有脊髓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中;坐骨神经损伤后1d表达增加,以后降到较低水平,到14d再次升高,但第2峰较第1峰为低。结论:CNTFRαmRNA在大鼠脊髓组织中的广泛分布,表明CNTF对脊髓组织各类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均有神经营养作用。坐骨神经损伤后1d,CNTFRαmRNA表达的增加,可能与损伤应激相关;14d的再次升高是否由于再生过程中,雪旺细胞大量增殖,CNTF大量表达所诱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CNTFRα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损伤神经元在损伤与再生修复过程中,神经元本身代谢适应性改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腰髓前角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能力如何 ,目前文献报道较多。多数学者认为 ,周围神经是可以再生的 ,但原因尚不清楚。笔者用硅胶管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探讨坐骨神经前角神经元及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 ,MBP)的变化。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 :大鼠 3 0只 (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 ,体重 2 0 0~ 2 5 0g,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10只。Ⅰ组 :等渗盐水组 ,注射等渗盐水 2 0 μl;Ⅱ组 :神经营养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组 ,硅胶管内给予NGF 10 0ng 2 0 μl;Ⅲ组 :在Ⅱ组基础上每日患肢… 相似文献
7.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Caspase 3、Bcl-xl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中Caspase3、Bcl-xl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坐标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提供依据。方法:成年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实验组(84只),实验组大鼠切除右侧长约6mm的坐骨神经,分为伤后3d和1,2,3,4,5,6周组,采用Caspase3、Bcl-xl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脊髓组织Caspase3、Bcl-xl表达变化,测定Caspase3的活性;采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Ⅴ/PI双标检测和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脊髓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aspase3、Bcl-xl免疫组化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灰质神经元细胞,高表达区在前角。伤后1周实验组伤侧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轻度升高,2-4周显著升高,5周后下降,伤后1-3周脊髓Bcl-xl表达减弱,4周后明显升高,高水平持续到伤后6周;伤后2-4周在鼠伤侧脊髓有较多TNEL阳性标记细胞;伤后3d伤侧Caspase3活性荧光值开始升高,1-3周明显升高,4周逐渐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伤后1周伤侧脊髓凋亡细胞开始增加,2,3周为高峰,4周伤侧凋亡细胞逐渐减少。实验组末伤侧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检查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aspase3的活化是细胞凋亡的早期生化。与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表现相互关系;Bcl-xl对减轻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有重要作用,及早识别细胞凋亡的早期特征,对促进神经再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嗅球成鞘细胞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嗅球成鞘细胞(OE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SAL)组和实验(OFCs)组,采用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硅胶管内给予等渗盐水或培养成活的新生大鼠OECs,分别于伤后7,14,30d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神经损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结果:与SAL组比较,伤后7,14和30d,OECs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降低了7.04%,6.44%,和9.72%(P<0.0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活性变化幅度分别降低了4.03%,4.25%和5.72%(P<0.01),ACP的变化幅度分别下降了51%、64%和92%(P<0.01),结论:OECs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方法 火器伤组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 ,分别在光电镜下观察伤后 1天、3天 ,1周、2周、4周、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 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 ,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 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 ,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bax基因表达的作用,探讨电刺激防治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相应的脊髓节段立即置入直流电刺激器,对照组置入无输出电流的刺激器,分别于术后1,4,7,14,28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光镜下观察脊髓动物神经元bcl-2,bax的表达,并对脊髓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阳性数高于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28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ax阳性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bax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胚胎肢芽提取物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并探索从大鼠胚胎肢芽中提取的活性物质(ELBE)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在近端套接单盲端硅胶管囊,单纯损伤组囊内注满等渗盐水,保护组内注满ELBE。分别于术后1、4天,1、2、3、4周定量测量每克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脂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损伤后1天开始下降,2周降至最低,以后逐渐回升;ACP于损伤后1天开始升高,1周升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用ELBE处理的动物上述两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整个过程也比较平稳。结论ELBE能通过缓冲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从而减轻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减少神经元死亡的数量,有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颈髓横断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的机制,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3、5和7小时)测定大鼠胃粘膜非蛋白巯基(NPSH)、蛋白巯基(PSH)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果和对照组相比:NPSH分别减少19.32%(3小时)、28.50%(5小时)和42.49%(5小时);PSH分别下降27.33%(3小时)、24.09%(5小时)和24.89%(7小时);MDA含量增加102.00%(5小时)和111.44%(7小时)。提示,颈髓横断后胃粘膜巯基含量减少引起胃粘膜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而脂质过氧化加强,另外,PSH的减少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些可能与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对30例急性脊髓损伤出现霉菌尿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现有长期留置导尿、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糖皮质固醇类激素和血糖升高等诱发霉菌尿的危险因素存在。笔者还就急性脊髓损伤病人出现霉菌尿的病理机制、临床意义、预防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 (Aqu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组(Control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Res组),每组12只.Sham组仅行手术暴露,不给予打击及治疗;Control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Res组模型建立后给予Res 200mg/kg腹腔注射.术后72 h处死动物取材,采用于湿重法测定损伤段脊髓组织水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mblot法检测损伤段脊髓AQP-4表达.结果:损伤组和白藜芦醇处理组脊髓组织含水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白藜芦醇处理组较损伤组有所减少(P<0.05).损伤组AQP--4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P<0.01),白藜芦醇处理组AQP-4表达较损伤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白藜芦醇明显减少损伤脊髓AQP-4表达,减轻脊髓水肿,消除继发性损伤,保护了残存的正常脊髓组织,促进脊髓神经组织重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发生机理、好发部位及MRI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表现。结果 :共发现脊髓异常MR信号 46处 ,多位于C4-6水平 ,异常信号T1WI为低信号、等信号或高信号 ;T2WI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信号。结论 :MRI能显示脊髓损伤的范围和病理改变 ,明确脊髓损伤处有无突出椎间盘的持续性压迫。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收集了124例脊髓损伤行MRI检查者,据其MRI所见将脊髓损伤分为五型,并对各型脊髓损伤与相应临床表现的关系,与原发脊柱损伤的关系,MRI诊断要点以及脊柱术后改变等进行了分析,还探讨了脊髓外伤后软化、囊性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 采用改良Allen’s法 10g× 2 5cm致伤大鼠第 12胸椎脊髓 ,经蛛网膜下腔导管分别于术后即刻、1、4、8、2 4、72h各注入神经生长因子溶液 ,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作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内皮素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内皮素含量在伤后均显著升高 (P <0 0 1)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 ,在伤后 4、8、2 4、72h ,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继发作用 ,抑制了内皮素导致的恶性循环 ,从而保护了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