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缓激肽在脊髓腰骶段及L_(4~6)背根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它在相应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缓激肽分布于L_(4~6)背根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的研究中,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缓激肽含量,损伤后第15h是减少的,以后逐渐增多,至第72h仍维持在高位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单侧骶丛撕脱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元的退变规律.方法 选用体重200 ~ 250 g成年SD大鼠60只,建立单侧骶丛撕脱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2,4,6,8,10,12周取大鼠脊髓L4~6节段切片,行HE染色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TUNNEL染色检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凋亡指数.结果 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2周(92.1±4.7)%,4周(83.6±3.7)%,6周(43.6±4.2)%,8周(32.1±3.5)%,10周(18.4±3.7)%,12周(12.1±3.3)%.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随着损伤时间延长逐渐降低;而凋亡指数随着损伤时间延长逐渐升高,6周时升高比较明显.结论 大鼠骶丛撕脱损伤术后6周可作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术宜在此前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并探索从大鼠胚胎肢芽中提取的活性物质(ELBE)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在近端套接单盲端硅胶管囊,单纯损伤组囊内注满等渗盐水,保护组内注满ELBE。分别于术后1、4天,1、2、3、4周定量测量每克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脂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损伤后1天开始下降,2周降至最低,以后逐渐回升;ACP于损伤后1天开始升高,1周升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用ELBE处理的动物上述两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整个过程也比较平稳。结论ELBE能通过缓冲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内酶学的变化,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从而减轻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减少神经元死亡的数量,有利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方法 :先计算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切断并原位吻合右侧大鼠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 ~L6节段脊髓作H·E染色 ,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 ;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 ,其死亡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DNF在大鼠生后1、3、7、10、14和28天腰段脊髓中的分布.结果发现,在生后1、7和28天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有强阳性染色,生后3天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呈弱阳性染色,生后1、3、7和28天脊髓灰质后角神经元和少量胶质细胞也呈阳性反应.此外,在各组大鼠腰段脊髓后根内的胶质细胞亦可见GDNF免疫阳性反应.提示GDNF可能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存活以及功能的正常发挥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方法以改良Alen法制作Wistar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定量酶组织化学方法比较正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脊髓前角细胞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应用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脊髓白质内轴突数量;通过超微结构观察比较脊髓组织损伤程度。结果(1)损伤后不同时间治疗组前角细胞AchE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损伤后2周基本恢复正常;而ACP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于损伤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2)治疗组脊髓白质一定面积内轴突数量多于对照组。(3)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治疗组神经组织损伤及出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结论TRH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有较为可靠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低压缺氧对飞行人员血浆乳酸(LA)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比色法测定了16名健康男性歼击机飞行人员清晨(6:00a.m.)、急性中度低压缺氧20min后即刻(10:00a.m.)及下降至地面6h后(4:00p.m.)的血浆LA及LDH含量,并以16名健康男性地面人员相应时间的测定作对照。结果:实验组急性中度低压缺氧20min后即刻,血浆LA水明显高于实验前及实验后6h,也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1),实验后6h时血浆LA含量下降,与实验前及同一时间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急性中度低压缺氧20min后即刻,血浆乳酸脱氢酶含量与实验前及实验后6h以及同一时间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中度低压缺氧能使飞行人员血浆乳酸水平升高,出舱  相似文献   

8.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性质,以便加以保护,促进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再原位吻合,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_4~L_6节段脊髓,作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和Hoechst33258染色,光镜下分别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作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光镜下,右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尼氏体和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电镜下,细胞膜内陷,将细胞分割成凋亡小体,然后裂解,细胞体消失;而左侧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均一、无变化。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死亡,死亡性质是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折合并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血浆、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的含量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左侧胫骨骨折组(A组)、左侧坐骨神经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B组)、T9-11脊髓横断+左侧胫骨骨折组(C组)和右侧大脑皮层损伤+左侧胫骨骨折组(D组).每组大鼠于伤后即刻、2 d、1周、2周及4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GRP含量;于伤后1周、2周及4周对骨折处拍摄x线片,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2周取骨折局部骨痂做HE染色. 结果 各组大鼠1周及2周X线片骨折线清晰,4周除B组外,其余各组骨折线消失.2周HE染色显示骨痂量变化:B组少于A组;C组及D组多于A组.各组大鼠在血清中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各时间点CGRP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背根神经节中CGRP含量变化:1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低于A组(P<0.01);2周时,B组及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高于B组(P<0.05),C组高于A组(P<0.01);4周时,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CGRP含量均升高,其中C组最明显(P<0.01). 结论 骨折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后,骨折愈合慢,而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及大脑皮层损伤后,骨折愈合快,提示合并中枢损伤能促进骨折愈合,此现象可能与CGRP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孙安  叶维莉 《武警医学》1996,7(6):320-322
以坐骨神经损伤的豚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的变化。结果表明,NGF-ir免疫阳性产物见于前角运动核背外侧群(DL)、腹外侧群(VL)、中间群(C)、后背外侧群(RDL),损伤侧NGF免疫反应染色明显深于对照侧,第4d染色达到高峰。提示NG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可能具有营养、保护及促进损伤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嗅球成鞘细胞(OECs)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SAL)组和实验(OFCs)组,采用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的坐骨神经,硅胶管内给予等渗盐水或培养成活的新生大鼠OECs,分别于伤后7,14,30d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神经损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结果:与SAL组比较,伤后7,14和30d,OECs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率分别降低了7.04%,6.44%,和9.72%(P<0.0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活性变化幅度分别降低了4.03%,4.25%和5.72%(P<0.01),ACP的变化幅度分别下降了51%、64%和92%(P<0.01),结论:OECs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死亡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萍  黄宏 《创伤外科杂志》2003,5(3):199-201
目的 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方法 火器伤组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 ,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 ,分别在光电镜下观察伤后 1天、3天 ,1周、2周、4周、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 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 ,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 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 ,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3.
神经元尼氏染色法在坐骨神经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元尼氏染色法在外周神经损伤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建立坐骨神经切断损伤模型,脊髓L4-6腰膨大连续石蜡切片,焦油紫尼氏染色的方法.结果坐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L4-6腰膨大前角外侧大、中型神经元较正常对照组数量减少,存活率下降,细胞轮廓不清,尼氏体模糊.结论焦油紫染色显示尼氏体的方法适用于坐骨神经损伤时脊髓腰膨大前角神经元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bax基因表达的作用,探讨电刺激防治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相应的脊髓节段立即置入直流电刺激器,对照组置入无输出电流的刺激器,分别于术后1,4,7,14,28d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光镜下观察脊髓动物神经元bcl-2,bax的表达,并对脊髓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阳性数高于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28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ax阳性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直流电场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bax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电镜观察外周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方法 51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n=7)正常对照组;B组(n=24)背根压榨伤组;C组(n=20)坐骨神经压榨伤组。损伤组按存活期不同各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5例,大鼠分别于伤后3天、2周、1月和2月处死取材。A组、B组3天、2月时相点各取2例用于电镜标本制作。免疫组化染色观察L5脊髓背角及中枢-外周移行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电镜观察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1)背根和坐骨神经损伤可引起脊髓背角GFAP的显著表达,其中后者的GFAP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减弱,而前者整个观察期持续高水平表达;(2)坐骨神经损伤不引起中枢-外周移行区GFAP的表达增强,但背根损伤可导致该区域GFAP的显著表达且持续整个观察期;(3)超微结构观察示背根压榨伤后中枢-外周移行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大量增生,占据了背根传入纤维的径路。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脊髓背角及中枢-外周移行区的反应性胶质化可能是背根再生不能重建脊髓和外周联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损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NT—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NT-3)水平变化规律及与神经元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复制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T-3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图像分析计算其吸光度以反映NT-3的水平。结果:成鼠或乳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NT-3水平均很快下降,致伤后第2周降至最低水平,随后逐渐恢复,至4周仍未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神经元病理改变过程与此相似,但乳鼠NT-3基础水平高于成鼠。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T-3水平将发生变化。运动神经元内源性NT-3水平与其病变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Trk(Tyrosine kinase)A在损伤周围神经的表达分布。方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再吻合后,不同时段上,取脊髓、脊神经节和吻合的神经段作LSAB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进行观察。结果:TrkA只在损伤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和坐骨神经呈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结论:TrkA只在损伤的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和坐骨神经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嗅球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OEC)-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细胞外基质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acid),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外周靶器官及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右侧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后,用OEC、SC、ECM以及自行制备的PLGA导管,构成OEC-SC-ECM-PLGA桥接体进行修复,同时设OEC-ECM-PLGA组、SC-ECM-PLGA组、ECM-PLGA组、PLGA组和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在术后1,3,6,9周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及运动终板检测,并于术后9周行CM-Dil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示踪检测.结果 术后各组动物术侧腓肠肌湿莺和运动终板数量下降,3周后除ECM-PLGA组和PLGA组外,腓肠肌湿重和运动终板数量逐渐增加.9周时OEC-SC-ECM-PLGA组腓肠肌湿重、运动终板数量及运动终板长轴长度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周时CM-DiI和CB-HRP逆行示踪结果显示,OEC-SC-ECM-PLGA组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EC-SC-ECM-PLGA桥接体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外周靶器官及脊髓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探讨补体活化在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8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1、3、7天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1、3、7天组(n=12).CCI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松结扎,假手术组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做其他处理.分别于建模后1、3、7天测定大鼠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通过RT-PCR、免疫比浊和免疫组化等方法 观察大鼠脊髓背角C3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I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1天即出现明显的机械和热痛过敏,结扎后3天和7天动物处在高水平的痛敏状态.假手术组大鼠未见明显的行为学变化.脊髓背角补体C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CCI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1、3、7天升高,且激活程度呈上升趋势,而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NPP大鼠脊髓背角补体C3 mRNA及蛋白呈高表达状态,补体的这种变化可能在NP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