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与“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丹阳市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6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植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27例采用“L”形切口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空心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优于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片显示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hler角、Gissane角,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逆骨折损伤机制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闭合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80例)和传统组(80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以跟骨结合型微创解剖板,术中逆骨折损伤机制解锁复位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经典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以跟骨解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指标,包括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手术并发症率及切口甲级愈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微创组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Maryland和AOF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25%)显著低于传统组(22.50%),切口甲级愈合率(98.75%)显著高于传统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跗骨窦入路逆骨折损伤机制复位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快,切口并发症少,疗效显著,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Sanders Ⅱ ~ 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术前根据常规X线、64排螺旋CT扫描资料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后处理,依据骨折情况行术前模拟复位,然后进行手术方案设计及手术操作。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足部功能。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每钉置钉时间、每足置钉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置钉数多于对照组(P<0.05),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6个月,两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且观察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模拟置钉方案在Sanders 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具有较佳应用效果,可以提升置钉质量,促进术后足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与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6年6月 ~ 2018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Sander Ⅱ ~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32例,采用外侧撑开器辅助下复位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与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及其改善值;并使用VAS评分、AOFAS评分、SF-36量表评价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60.8±7.6)min(52 ~ 80 min),对照组手术时间平均(70.1±9.4)min(58 ~ 84 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9,P=0.000)。观察组未出现感染、皮肤坏死病例,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2例出现皮肤坏死,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49,P=0.882)。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变化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更多(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AOFA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高,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外侧撑开技术联合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Bö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由跟骨结节与跟骨后关节突的连线与跟骨前-后关节突连接形成的夹角,正常值为25°-40°。Böhler角的恢复是判断跟骨骨折预后功能良好与否的主要因素。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做跟骨结节上缘至跟距关节后关节面上缘的连线,再做跟骰关节上缘与跟距关节后关节面的切线,两线相交的锐角为跟骨结节关节角。 Gissane角(跟骨交叉角):是指跟距关节前后关节面之间的夹角,正常值为120°-145°。Gissane 角是判断跟骨骨折损伤程度和评估跟骨骨折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测量方法:在跟骨侧位X射线平片上,以跟骨沟分别连接跟骨前突和跟骨后突关节面上缘连线的交角。 背景: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75%,而对于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要优于非手术治疗。然而对于治疗时机、手术指征、切口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目前仍有争议。经典的“L”型入路因其较高的切口并发症而有逐渐被微创内固定所取代的趋势。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及“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医院骨二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n=32)和“L”型切口组(n=28),分别采用闭合撬拨复位微创置板和经“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评价2组手术疗效,对比2组患者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并加以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优良率为91%,“L”型切口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2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术后1 d 2组Gissane角相当(P > 0.05),Böhler角变化“L”型切口组优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末次随访2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有不同程度丢失,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L”型切口组患者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均多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手术时间少于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P < 0.05);④撬拨复位微创置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低于“L”型切口组的32%(P < 0.05);⑤提示与传统“L”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撬拨复位微创置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ORCID: 0000-0003-2110-0089(郑志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总结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的最佳方法。方法选取44例(单足)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男性患者,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0.7岁。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跗骨窦切口)和对照组(传统L型切口)。观察组22例,年龄36~45岁,平均年龄39.4岁。对照组22例,年龄34~46岁,平均年龄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改变。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ryland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获得骨性愈合,出院时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12.01,P0.05);两组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4.10、14.24,P0.05)。出院时两组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4、1.867,P 0.05);观察组术后10个月Bohler角及Gissane角同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1.578,P0.05)。两组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对照组随访期间出现1例切口拐角处小部分发黑坏死,切口干燥无渗出,未予特殊治疗后自愈。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以取得同传统L型切口相同的预后,且其对切口软组织的损伤及减少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L型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跟骨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LTBT)处理SandersⅡ、Ⅲ型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43例患者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外侧横切口联合双侧撑开技术处理跟骨骨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1、3、6个月及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及B?hler角和Gissanes角变化情况,并记录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资料,于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VAS评分及AOF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70±1.63)个月。患者术后1 d,1、3、6个月及术后1年的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hler角和Gissane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手术时间(79.67±9.39) min。术后1年VAS评分为(0.72±1.0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7.14±5.42)分,其中优13例,良28例,一般2例。且术后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2例患者出现行走后疼痛,经休息及康复理疗等处理后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LTBT是一种有效处理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联合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在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3D打印技术及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切开复位内固定23例(3D打印组),采用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22例(传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前、术后跟骨长、宽、高及Böhler角、Gissane角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负重行走后AOFAS、Maryland评分,以及术后切口皮肤愈合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0±0.5)个月。3D打印组与传统组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载距突螺钉置入精准率高、术后切口愈合优良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3D打印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3D打印技术、载距突螺钉导向器辅助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式比传统的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切口愈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复位精度高、愈后疗效佳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来关节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跟骨骨折治疗中,但多用于治疗SandersⅠ、Ⅱ型骨折,或作为复杂的跟骨骨折的辅助复位、关节内损伤探查清理的辅助手段。目的:探讨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1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42例(42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2组,全关节镜入路组(n=21)接受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n=21)接受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X射线片,检测B?hler角及Gissane角;评估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分。试验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跗骨窦入路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全关节镜入路组(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无胫后血管、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软组织感染;跗骨窦入路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3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无切口软组织深部感染及坏死;②术后12个月时,两组B?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的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全关节镜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踝关节周径小于跗骨窦入路组(P<0.05),两组间术后1年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12个月时,两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表明与跗骨窦入路跟骨解剖板内固定相比,全关节镜辅助下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0月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4例(88足),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切开复位组)有41例(42足),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的(闭合复位组)有43例(46足)。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并发症及跟骨解剖参数,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闭合复位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闭合复位组手术切口并发症也要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解剖参数恢复程度上,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Böhler及Gissane角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开复位组在跟骨Bö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的情况上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功能评分闭合复位组的优良率为73.9%,切开复位组为7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确保临床疗效情况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固定在治疗Sanders Ⅱ及部分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上有着受伤至手术时间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并发症低的优点,是一种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关节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中重度营养不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5例。其中,男14例,女41例; 年龄47 ~ 76岁,平均(61.2±8.7)岁; 骨折Sanders分型: Ⅱ型12例,Ⅲ型17例,Ⅳ型26例。营养不良程度:中度40例,重度15例; 跟骨骨密度T值-5.2 ~ -2.7,平均-(4.1±0.6)。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球囊”组15例、单纯球囊组12例、螺钉组8例和钢板组20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各时间点关节面塌陷高度及各时间点VAS评分和AOFAS评分。结果 “关节镜+球囊”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球囊组和螺钉组(P<0.01),但低于钢板组(P<0.01);而术中、术后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与单纯球囊组、螺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钢板组(P<0.01)。“关节镜+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关节镜+球囊组”、单纯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12、24个月时“关节镜+球囊”组和单纯球囊组比较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螺钉组和钢板组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关节镜+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单纯球囊组与螺钉组、钢板组关节面塌陷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中重度营养不良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康复期短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与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骨折复位、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7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八”字入路组(n=54)和“L”形入路组(n=53),“L”形入路组行传统“L”形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八”字入路组行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1 d、3 d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水平,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影像学指标(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术后12个月手术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八”字入路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L”形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形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血清5-HT、PGE2、S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例,SandersⅢ型8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2岁。记录术后软组织情况,测量跟骨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B?hler角、Gissane角、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测量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10~1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形成。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术后B?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Maryland评分,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2例有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与标准切口比较,探讨改良切口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 2018年12月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患者48例,标准切口手术患者3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C臂透视次数、近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Charnley评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切口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术后1年随访Harris及Charnley评分均高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切口的PFNA置入手术具有透视次数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切口较小、出血量较少、手术损伤较小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膝内外翻畸形程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74例(178膝)。依据术前患肢髋膝踝角度分为A组(膝内翻≤10°)、B组(10°<膝内翻≤20°)、C组(膝外翻≤10°)、D组(10°<膝外翻≤20°)。其中,男27例,女147例;年龄65 ~ 88岁,平均(72.8±6.2)岁。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术侧HKA角,术前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HSS、ROM、AKS评分、VAS评分、AOFAS评分。对以上指标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17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5 ~ 66个月,平均(42.0±16.0)个月。各组术后1周时HKA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的HSS评分、ROM评分、AKS功能和活动评分、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不同程度内/外翻的术前各项指标、术后HKA及优良率、AOFAS评分比较,内/外翻程度越严重,结果越差(P<0.05);术后HSS评分、ROM、AKS功能及活动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内翻患者的术前HKA角与术前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VAS评分、AOFAS评分、术后AOFAS评分正相关(P<0.05),与术后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VAS评分无相关(P>0.05)。膝外翻患者的术前HKA角与术前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AOFAS评分、术后AOFAS评分负相关(P<0.05),与术后HSS评分、ROM、AKS活动及功能评分、VAS评分、术前VAS评分无相关(P>0.05)。结论 从中期随访来看,患者术前膝内、外翻畸形的严重程度对术后HKA对线优良率、术后踝关节功能、术前膝关节功能有显著影响,而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及分析与传统术式对比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30例(改良组)。传统术式组30例(传统组)。研究改良组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 结果 改良组采用双侧小切口,一侧通过Wiltse间隙入路单纯置钉固定,一侧通过改良肌间隙入路(多裂肌偏中心处间隙)置钉,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前VAS 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VAS 评分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组TLIF术通过肌间隙入路更适应人体解剖学特性,手术视野佳,手术操作更容易。同时改良组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不同切口方位对散光的影响,从机制上分析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方法白内障60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组选择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向切口方位,对照组选择于水平子午线轴向切口方位。结果术前两组之间散光较均衡,两组间散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散光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散光均随时间推移而减小。术后1个月,治疗组散光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散光仍高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散光轴位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3天顺规为83.3%,术后1个月顺规为66.7%;对照组术后第3天顺规为86.7%,术后1个月顺规为73.3%。术后3 d与1个月,两组差别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众多,选择切口方位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轴向能有效地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8.54、-14.04、-5.54,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手术治疗的26例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切开复位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切开复位组(n=15)和小切口撬拨复位组(n=11)。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小切口撬拨复位组8.7个月、传统切开复位组8.5个月。小切口撬拨复位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显性失血量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内侧皮质抵住对位率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撬拨复位组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感触引导撬拨复位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好,可应用于治疗嵌插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和跗骨窦微创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7例纵行切口或跗骨窦微创入路术治疗并跟踪随访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类型分为2组:纵行切口微创入路组(ZW组)36例(37足),行纵行复位小切口入路治疗方案;跗骨窦微创入路组(FW组)31例(33足),行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方案。根据X线片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并发症、愈合时间、跟骨内骨折术后AOFAS踝关节与足后评分。结果 ZW组愈合时间、Bo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均优于FW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ZW组切口感染并发症明显少于FW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结果显示ZW组得分为82.49分,FW组得分为86.53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手段虽无明显差异,但经纵行小切口复位微创入路治软组织损伤程度、术后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