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与扩散[1],结核患者逐年增多.全世界有结核病患者2000万,每年新增800~1000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300万[2].我国结核病例数居世界第二位.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一,在全部结核中占3%,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占50%~60%[3].为此已有众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脊柱结核的治疗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提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13例,均采用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根据术前、术后X线平片分析植骨融合及术后畸形矫正效果。结果经6~18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结论前路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具有椎管减压彻底,脊柱后凸侧弯畸形易于矫正,内固定远离病灶处等特点,是治疗胸腰段椎体结核的一种有效手术治疗方法。其缺点是手术创伤相对较大[1],术中操作相对繁琐。  相似文献   

3.
腰骶椎结核发病率较低,约占脊柱结核的2%~3%,但腰骶椎局部解剖较为复杂,生物力学性质特殊,广泛显露较为困难,外科治疗棘手[1-2]。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尽早恢复脊柱功能[3-6]。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我们采用髂骨上经腹膜外入路行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前路椎体钉棒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各种病理学改变特征,以提高脊柱结核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方法收集65例经手术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理切片资料,回顾分析其病理学改变。结果病理学改变主要有:急性炎性反应2例、炎性细胞渗出65例、骨细胞变性、坏死36例、干酪样坏死49例、肉芽肿性炎46例、结核结节32例、郎汉氏巨细胞28例、纤维组织增生42例、玻璃样变性33例及钙化20例、新骨生成9例。多种病理变化往往同时存在,而以某一种为主。结论①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及郎汉氏巨细胞是脊柱结核病理学的典型表现及诊断的主要依据。②有一定比例的脊柱结核未能发现典型病理表现。③加强脊柱结核各种病学理改变的认识,并与临床及影像学相结合,有利于降低脊柱结核的误诊率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50%遥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结核发病率的上升,脊柱结核的发病人 数也在逐年增加遥随着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迅速,尤其是外科治 疗取得很大进步遥目前,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前提下,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患8例,术后随访6月~15月。结果:本组8例植骨块均骨性融合,神经功能也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局部复发病例。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加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能在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的前提下保证脊柱的稳定性,促进植骨块的骨性融合及病灶愈合。  相似文献   

7.
背景:脊柱结核外科干预治疗中如何有效修复破坏之椎体,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 目的:探讨国内目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修复方法、骨缺损修复的有效方法及新进展。 方法:CNKI数据库检索2006/2010-01-01五年间相关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文献,先检索关键词“脊柱结核”,再分别以:“内固定”,“植骨”,“人工骨(材料)”,“钛网”, “骨水泥”,“人工椎体”,为关键词在以上数据中检索,根据入选条件,选择相关文献,对其文献报道病例、手术方法(包括骨修复方法)、疗效(包括治愈率、复发率、Cobb角纠正)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自体骨(髂骨、肋骨)是脊柱结核目前骨缺损的主要修复来源,其次是钛网植骨,人工骨及人工椎体少量用于临床治疗。提示,自体骨仍是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来源,是钛网植骨次之,人工骨及人工椎体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将来植骨理想替代品。  相似文献   

8.
背景:胸腰段为脊柱结核好发部位,干酪样坏死组织及死骨压迫脊髓、神经根易引起神经症状,多数合并轻度、中度脊柱后凸畸形。近年来手术修复脊柱结核报道较多,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不同内固定修复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42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所有患者都有腰背部疼痛症状,病程1个月-7年;术前有神经功能损害者4例,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12°-45°,平均27°。治疗前后按照标准方案进行化疗。根据结核病灶部位、椎体破坏程度选择内固定方式,均行切除第11和(或)12肋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其中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5例,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前路病灶清除17例(一期手术7例、二期手术10例)。36例采用肋骨植骨,6例采用取髂骨植骨。治疗后随访17个月-9年,观察后凸畸形矫正、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30例患者获得随访,腰背部疼痛症状消失,X射线片检查示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5.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无复发。4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为E级。治疗后12个月脊柱后凸Cobb角为0°-26°,平均14°。提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胸腰段脊柱结核采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的方法进行病灶清除,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结核病灶破坏程度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可取的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彻底病灶清除和非彻底病灶清除在脊柱结核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彻底病灶清除手术治疗和非彻底病灶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彻底清除手术治疗的患者组,其术后治愈率明显高于接受非彻底手术治疗的患者组,其治愈时间、化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非彻底清除手术治疗的患者组,<0.05。结论彻底病灶清除手术能够有效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临床就诊经验,分析总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体会,为病灶清除移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接诊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患者病灶均已清除,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柱畸形矫正良好,患者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使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发展中国家脊柱结核的发病率仍然较高。除了进行药物治疗之外,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目前对脊柱结核的治疗途径尚无统一标准。 目的:通过查阅与研究脊柱结核前路与后路治疗途径比较的文献,对此两种方式的效果做出系统评价。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lseveir,万方,CNKI 等数据库,以“thoracolumbar tuberculosis”,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RCT”,“anterior”“posterior”,“脊柱结核”,“前路”,“后路”,“随机对照”等关键词查找相关脊柱结核前后路治疗途径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并利用Revman5.1荟萃分析软件对文献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角度与末次随访丢失角度,植骨融合时间, 总住院时间,疗效优良率等数据进行了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论文1 438篇,最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9篇;总病例692例,其中前路手术组324例,后路手术组368例。前路手术时间较后路手术时间平均少46.25(40.23,52.26) min,前路手术组出血量较后路手术组出血量平均少148.91(135.12,1 625.70) mL,前路手术组Cobb角矫正角度较后路手术组平均小2.40°(2.21°,4.62°),前路手术组Cobb角丢失角度较后路手术组Cobb角丢失角度平均多0.66°(0.41°,0.91°),前路手术组较后路手术组总住院时间平均少0.34(-0.32,1.01) d,前路手术组植骨融合时间较后路手术组平均少0.26(0.18,0.34)个月,前路手术组手术效果优良例数较后路手术组多1.18(-0.48,2.85)例;两组手术时间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角度与末次随访丢失角度,植骨融合时间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1),说明脊柱结核前后路方式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度数与末次随访丢失角度、植骨融合时间比较有显著区别,但二者总住院时间与手术疗效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肿瘤,放化疗以及针对基因改变和分子生物学的靶向治疗在治疗椎管内肿瘤的应用与研究不够完善,手术切除仍是临床上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脊髓及其发出的神经与肿瘤解剖关系紧密,并且都在空间相对狭小的椎管内,手术切除易造成一定的神经功能缺陷,同时,追求完全切除肿瘤并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具有挑战性。随着临床实践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神经生理学监测技术的术中应用的加强,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文献中椎管内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为临床手术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行正规抗结核化疗2~3周,一期行经胸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切除病变椎体,减压椎管,钛网椎体间植骨,并在椎体侧方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病人术后卧床2~8周,并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愈合率及结核有无复发。结果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无病例失访。14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完全愈合;腰背痛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且矫形得到了保持,无一例病例复发。结论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病灶对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确切、有效的胸椎结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凯  刘川  李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6):2613-2618
背景:微创技术的发展明显降低了脊柱转移瘤手术并发症,目前微创治疗方法主要有椎体骨水泥增强、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中放疗联合椎体成形3大类。 目的:总结上述3大类微创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脊柱转移瘤,椎体成形,射频消融,放射治疗;spinal metastases,vertebroplasty,radiofrequency ablation,radiotheray”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文献。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增强技术应用广泛、止痛效果很好,有效率达80%-90%,但骨水泥产热杀灭肿瘤的效果非常有限,不能控制肿瘤生长;射频消融及放疗能够杀灭肿瘤,但不能重建稳定性,将不同技术结合可以提高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术中应用放射线、植入放射性粒子或放射性骨水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报道较少,缺乏长期随访,目前还不能得出优于单纯骨水泥增强技术的结论。尤其是针对椎体后壁破坏及部分侵入椎管的转移瘤患者,虽然做了很多尝试,但骨水泥渗漏导致神经功能加重的风险依旧很高,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微创治疗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颈腰综合征(TSS)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分别以“颈腰综合征”“椎管狭窄”“颈椎”“腰椎”“同期手术”“分期手术”和“tandem spinal stenosis” “canal stenosis” “cervical” “lumber” “simultaneous” “staged”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9年2月与TSS的解剖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外科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共检索文献489篇,纳入45篇,其中中文文献15篇和英文文献30篇。结果 TSS的发病率为0.12%~34%,好发年龄为20~76岁,临床表现复杂,应综合评估患者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多种影像学证据才能明确诊断。其手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在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同期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期手术单次手术创伤小,对于耐受差的老年患者更适用;部分患者在主要受压部位减压后,次要受压部位的症状可能同时得以缓解从而避免二期手术治疗。结论 TSS在当代脊柱外科临床中并不少见,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评估,能更有效地发现多部位压迫,依据病变程度选择同期或分期手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RI Schizas形态学B、C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Schizas形态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Schizas形态学分型为B、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43~74岁。Schizas形态学B型39例,其中保守治疗20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9例(手术组);C型23例,其中保守治疗13例(保守组)、手术治疗10例(手术组)。B、C型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别比较B、C型患者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前及末次随访ODI、JOA评分、VAS及治疗期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随访9~16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Schizas B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保守组及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ODI分别为10.88%±2.84%和11.44%±2.80%,JOA评分分别为(22.41±2.26)分和(22.36±2.25)分,VAS分别为(0.84±0.52)分和(0.93±0.41)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2、0.065、-0.646,P值均>0.05),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30、-5.339,P值均<0.01)。Schizas C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保守组和手术组治疗后末次随访腰椎ODI分别为16.72%±4.04%和10.10%±1.63%,JOA评分分别为(17.92±2.43)分和(22.75±2.99)分,VAS分别为(1.60±0.82)分和(0.70±0.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56、-4.271、3.713,P值均<0.01),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53, P>0.05),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32, P<0.01)。结论 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症状,MRI Schizas形态学分型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选择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PPS)内固定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6例行PPS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设为PPS组,60例行混合手术的患者设为混合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定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以评价结核的进展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腰痛程度;术前和末次随访行X射线平片和CT扫描,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混合组相比,PPS组平均手术时间(122.32±24.97)min、出血量(72.79±37.13)mL、住院时间(8.11±1.70)d及住院费用(76438.43±12428.17)元均较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未发现结核局部复发,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的ESR和CRP均恢复到正常水平,2组患者的腰痛VAS均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PPS组和混合组脊髓损伤程度在末次随访时均缓解(P=0.008),同一时间段各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纯PPS内固定手术可以促进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恢复,无需行清创和植骨手术就能实现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