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髓生血灵对 β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β 地贫 )患儿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法检测 8例重型 β 地贫和 17例中间型β 地贫患者采用益髓生血灵治疗 3个月前后血清EPO含量。结果 重型和中间型 β 地贫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 (Hb)、红细胞 (RBC)、胎儿血红蛋白 (HbF)和网织红细胞 (Ret) 4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而重型和中间型 β 地贫组患者治疗后EPO含量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其中重型 β 地贫组 (91.5 3± 3.19/ 89.14± 3.76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中间型 β 地贫组 (82 .5 3± 11.6 3/ 79.85± 10 .82 )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益髓生血灵治疗β 地贫不是通过刺激EPO分泌来改善贫血 ,对 β 地贫红系造血可能有综合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桂林地区少见的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收集2005年5月- 2010年12月桂林地区11 941份检测血标本.男2 066例,女9 875例;年龄2个月~ 74岁.采用血细胞学检测红细胞平均容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电泳定量HbF、HbA2,初筛出β-地贫,PCR-反向斑点杂交同时检测17种中国人常见的β-地贫基因突变确定其基因型,对于常规基因检测不能确诊的基因突变,采用DNA直接测序法.结果 982例确诊为β-地贫的标本中,911例为轻型,71例为重型,共1 053条11号染色体携带了β珠蛋白缺陷基因,检出了 24例6种少见的β-地贫基因突变,其中IVS-Ⅰ-1(G→T)10例,CD43(G→T)6例,CD27-28(+C)、CD37( TGG→TAG)各3例,CD31(-C)、- 73 (A→T)各1例.结论 桂林地区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丰富,有明显的地域性,在地贫的诊断和产前诊断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β地贫)患儿肝脏纤维化和含铁血黄素细胞比例与肝脏MRI信号强度、经MRI测量的股骨头红骨髓面积、血清铁蛋白、AST和ALT、血清胆红素、累积输血量、血清纤维化指标、去铁胺使用情况的关系,找到一个可有效替代肝穿刺结果 ,无创、动态评价重型β地贫患儿铁负荷的新方法 .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5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长期输血追踪观察的65例重型β地贫患儿临床资料,肝脏纤维化和肝脏含铁血黄素细胞比例依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制定的标准转换成等级资料,采用多重回归的方法 研究其肝脏纤维化程度和含铁血黄素细胞比例分级与肝脏/肌肉信号比(SIL/M)、经MRI测量的股骨头红骨髓面积、AST、ALT、累积输血量、肝大程度、血清纤维化指标等因素的多重回归关系.结果 肝脏纤维化程度=0.158×红骨髓面积+9.726×10-6×铁蛋白-0.186,准确率70.0%,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54.5%、85.7%和100%.肝脏含铁血黄素细胞分级与上述各因素未得出多重回归方程.结论 肝纤维化和其他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对准确、动态、无创评估铁负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铁螯合剂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螯合剂的应用能显著改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除去铁胺外,近10 a来随着新型口服制剂去铁酮和去铁斯若分散片的使用,不但使铁螯合的疗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使用越来越方便,不良反应少,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显著提高.现对已在临床应用的3种铁螯合剂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及不同剂型之间联合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遗传性疾病,该病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预后较差,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药物治疗的进展及对策和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前景作一回顾,希望对研究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0合子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类型及使用中药益髓生血颗粒(CTM)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进行基因检测诊断为β^0合子β地中海贫血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16岁,平均9.5岁。应用CTM治疗,10g/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21例患儿有5种基因突变类型,其中密码子41-42(-TTCT)框架位移最多,占52%。经治疗后症状改善,Hb、RBC、Ret及胎儿血红蛋白(HbF)值均有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a〈0.01)。结论CTM治疗β^0合子β地贫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验泸州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患儿及其父母地贫基因,寻找泸州地区引起该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探讨其与临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β-地贫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为重型组(14例)和非重型组(26例),提取DNA,采用PCR和DNA反向点杂交法进行β-地贫基因突变位点分析.结果 40例β-地贫患儿共检测出7种基因突变类型,有14种基因组合形式.其中以CD17(A→T)、CD41/42(- TTCT)和IVS-Ⅱ-654(C→T)最多见.14例重型β-地贫患儿中,突变纯合子8例,双重杂合子6例,其父母均为杂合子.结论 β-地贫患儿基因突变符合遗传规律;重型β-地贫患儿基因型为纯合子或双重杂合子,其发病年龄早,输血间隔时间短,输血量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型与益髓生血颗粒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β-地中海贫血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3~15岁。其中重型β-地中海贫血34例,中间型13例。均检查血液学指标及行血红蛋白电泳,基因分析采用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治疗采用益髓生血颗粒10g/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7例β-地中海贫血中有7种β基因突变类型。其中复合血红蛋白E(HbE)占18例;中药治疗后43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Hb、RBC、网织红细胞(Ret)及胎儿血红蛋白(HbF)值均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a<0.01)。其中β0-纯合子21例中17例有效,β0与β 双重杂合子7例、β-地中海贫血与HbE杂合子18例、1例β 纯合子均有效。结论益髓生血灵颗粒治疗β-地中海贫血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β地贫)是华南地区高发的遗传病之一,依据临床可依次划分为轻型、中间型和重型地贫.其中中间型β地贫是一组尚难以根据β珠蛋白基因型来准确诊断和预测临床表型的疾病,故其分子基础的系统研究倍受关注.中间型地贫发病的分子基础主要包括α、β和γ珠蛋白基因3种主要修饰因素,以及部分新发现的二级修饰因素.阐明中间型β地贫的分子病理学机制对于指导临床诊治、遗传咨询和病例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高发区小儿地贫并缺铁性贫血(ID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地贫并IDA的地贫突变类型和治疗效果。比较地贫并IDA组与单纯地贫组、单纯IDA组的血常规参数。结果 25例患儿中,轻型β-地贫14例,轻型α-地贫7例,中间型α-地贫3例,中间型β地贫1例。补铁治疗有效,血红蛋白升高(21.24±7.62)g.L-1。单纯地贫组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计数较地贫并IDA组与单纯IDA组稍高(P<0.05),2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地贫高发区地贫患儿并IDA较常见,对地贫患儿需进行常规铁代谢指标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中学生进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筛查,了解β地贫基因检出率和β地贫基因突变类型。方法2008年5月20-24日采用Cell Dyn 1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Hb自动分析仪-VARIANT对崇左市江州区3所中学1 410例学生进行β地贫筛查。其中男696例,女714例;年龄12~16岁。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HbF(HbF)和HbA2定量检测。HbA2≥4%为β地贫,并行β地贫基因分析,以明确基因突变类型。结果在1 410例学生中检出β地贫108例(其中6例为HbE),检出率7.66%。108例β地贫中基因突变类型分别为CD41-4245例(41.67%)、CD1721例(19.44%)、-28有11例(10.19%)、IVS-2-654 11例(10.19%)、CD71-729例(8.33%)、CD266例(5.56%)、IVS-1-1 5例(4.63%)。结论广西崇左市β地贫基因携带率高,基因突变类型以CD41-42最为常见,其次为CD17、-28和IVS-2-65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铁缺乏对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患者血红蛋白A2(HbA2)的影响.方法 标本来自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产科门诊及重型β-地贫家系,对所有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电泳并定量测定HbA2值、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铁蛋白(SF)、Multi-PCR法确定3种缺失型α-地贫基因突变、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确定17种β-地贫基因突变.结果 408份标本中,A组304例,B组26例,C组56例,D组22例,将各组进行计量资料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其中A组与B组比较q=5.074 7,P<0.05,A组与C组比较q=37.650 8,P<0.05,A组与D组比较q=16.043 0,P<0.05,C组与D组比较q=7.682 9,P<0.05,B组与D组比较q=15.806 6,P<0.05.4组的SF和HbA2的相关性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铁缺乏会使健康人和轻型β-地贫患者血红蛋白电泳时HbA2值下降;2.轻型β-地贫合并铁缺乏时HbA2值较单纯轻型β-地贫下降显著,但仍较健康人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即使合并铁缺乏,HbA2仍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轻型β-地贫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多聚合酶链反应(PCR)产前基因诊断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B超监视下对21名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20ml,常规酚-氯仿法提取DNA,应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检测其羊水的细胞的β-珠蛋白的5种基因突变类型(CD17,CD41-42,IVS-Ⅱ654,ht-28,nt-29)。结果 检测的21例中,4例双重杂合子及1例纯合子,均选择流产。16例为正常或单个突变的杂合子,胎儿出生后取脐验证并随访观察,现小儿9个月-3.2岁,均健康。结论 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可用于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高风险胎儿的产前基因诊断,在指导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阳性家系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β地贫)患儿生长发育指标落后情况,以及血清铁蛋白(SF)定量、每次输血前Hb量对其生长发育指标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对59例重型β地贫(地贫组)患儿和48例同龄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检测生长参数:身高[计算身高标准差分值(SDS)]、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Hb量、SF定量,青春发育分期采用Tanner分期方法 分期.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重型β地贫患儿组身高SDS、Hb量、SF定量水平均显著降低(t=-7.084,-25.771,11.928 Pa<0.01),而BMI无显著性差异(t=-0.326 P>0.05).青春期发育程度中,在重型β地贫组(10~14岁)21例患儿中仅2例开始发育,且均为Tanner 2期,而对照组(10~14岁)24例中全部开始正常发育,重型β地贫患儿发育显著落后.患儿身高SDS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88 P<0.01),与每次输血前Hb呈正相关(r=0.219 P<0.05),与SF无相关性(r=0.033 P>0.05).结论 重型β地贫的生长和发育指标均落后于正常同龄儿,年龄越大,落后越明显.其生长发育异常与患儿体内铁超负荷有关.患儿平时保持Hb水平相对高值,正规采用去铁胺等祛铁治疗将有助于改善患儿最终身高和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遗传性贫血症,广西发病为全国之最,发生率达14.95%[1]。我院1990年至2003年来行脾切除术治疗该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共48列,男36列,女12列;年龄4岁6个月~16岁,平均9岁8个月。诊断:按1987年全国溶血性贫血专题学术会议(上海)讨论制定的血红蛋白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生化检查、遗传家系调查确诊为地中海贫血α型(血红蛋白H病)[2]。本组Hb36~76g/L,(平均36g/L),起病缓慢,并有不同程度黄疸及脾肿大(肋下3~10cm不等)。二、方法采用脾切除术治疗α地中海…  相似文献   

16.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是一组遗传性慢性溶血性疾病,有地域性,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不尽相同.现对地贫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检测和防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湖南地区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突变频率及类型。 方法 采用反向点杂交法(RDB)对湖南地区 90例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  90例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中 85例检出基因突变 ,其中 12例 3种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纯合子 ;31例 8种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双重突变子 ;4 2例突变杂合子。包括 4种常见类型和 3种罕见类型 ,即IVS Ⅱ 6 5 4 (C→T)、CD4 1 4 2 ( CTTT)、CD17(A→T)、TATAbox 2 8(A→G)、CD14 15 ( G)、TATAbox 2 9(A→G)及CD2 6 (G→A)。结论 湖南地区是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多发区之一 ,既有常见类型基因突变又有罕见类型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骨髓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是控制人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成分,决定了细胞寿命。该研究初步探讨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TERT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外周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多重等位基因特异聚合酶链反应(MASPCR)分析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的基因类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症患儿骨髓和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的hTERT相对表达水平,常规检测患儿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hTERT表达与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组骨髓hTERT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组(0.2928±0.0838 vs 0.0993±0.0336, P<0.01),但明显低于K562细胞株(0.8291±0.0908, P<0.01)。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组骨髓hTERT表达与其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841,P<0.01)。结论: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慢性溶血时,低水平血红蛋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上调骨髓hTERT基因表达水平。[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6):449-452]  相似文献   

19.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单基因缺陷所致的遗传性慢性溶血性贫血。人们一直期望其能成为第1个通过基因矫正而治愈疾病。但种种原因导致该疗法离临床应用尚远。目前药物基因调控治疗此病经过20多年研究,在重新激活已近乎关闭的γ珠蛋白基因高表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中药的研发具有良好前景,本文从药物基因调控治疗的理论基础、激活γ珠蛋白基因的国内外进展及目前存在问题和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儿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贫)表型阳性率.方法 对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城区11所幼儿园2 073例3~6岁儿童(男1 151例,女922例)进行血细胞分析.分别采其指血20~30 μL,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钾抗凝管内静置5 min以上混匀,采用法国ABX Micros 6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电阻阻抗法测试,Hb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采用细胞体积和Hb量计算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试剂采用广东浩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L1型血细胞分析仪用溶血剂、HD1型血细胞分析仪用稀释液及HC2型清洗液按操作说明进行检测.结果 MCV<79 fL儿童492例,检出率23.73%.男264例,占53.66%;女228例,占46.34%.Hb<110 g/L 73例,检出率 3.5%;男39例,占53.4%,女34例,占47.6%.Hb<90 g/L 8例,检出率0.39%;男、女各4例(50%).结论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儿童地贫表型阳性率高,应加强崇左市地贫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