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PLT、PCT、MPV和PDW值均逐渐下降。但IVIG组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VIG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川崎病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7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采用经典DA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化疗,测定患者初诊阶段、骨髓抑制期、骨髓恢复早期、完全缓解期血小板参数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以及血小板比率(P-LCR)变化情况。另选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不同时期患者血小板动态变化与对照组差异。结果:初诊阶段,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参数PLT、MPV、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抑制期血小板参数PLT、MPV、PCT、LCR、PDW、P-LCR水平均显著低于初诊阶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缓解早期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P-LCR水平均显著高于初诊阶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期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LCR、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初诊阶段,PLT、PCT水平高于骨髓缓解早期,MPV、PDW、P-LCR显著低于骨髓缓解早期,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完全缓解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参数PLT、PCT水平高于未完全缓解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可反映患者造血功能恢复情况,对评估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病情进展以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CD62P以及血小板参数PLT、MPV、PDW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50例川崎病患者血小板活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1、CD62P的表达,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小板的参数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川崎病患儿血小板CD61、CD62P、PLT和MPV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相比,血小板CD61、CD62P水平增高(P<0.01或P<0.05);血小板CD61、CD62P与MPV、PL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P<0.01);CD61、CD62P表达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过程,而且CD61和CD62P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血清钙离子(Ca2+)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HDCP的临床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7月在该院确诊的110例HDCP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妇女5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孕26~35周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血清钙离子(Ca~(2+))水平。结果研究组的PT、APTT、T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IB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LT、Ca~(2+)值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PT值、APTT值、TT值、PLT、Ca~(2+)逐渐减小(P0.05),FIB、MPV及PDW水平逐渐升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DCP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血清Ca~(2+)均较正常妊娠妇女发生了显著改变,凝血风险增加,血清钙离子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特征及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3年5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妇产科的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98例,根据患者妊娠结局划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18例)和正常妊娠结局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孕周、胎次、孕前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流产史)、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MPV、PCT、PDW]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及纤维蛋白原(FIB)]。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不良妊娠结局组患者平均PLT、PCT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结局组,平均MPV、PDW及FⅧ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结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MPV(r=0.219,P=0.030)、PDW(r=0.273,P=0.007)及FⅧ活性(r=0.276,P=0.006)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正相关性,PLT(r=-0.189,P=0.047)及PCT(r=-0.333,P=0.001)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呈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MPV(OR=1.415,P=0.006)、PDW(OR=1.245,P=1.079)及FⅧ活性(OR=1.068,P=0.002)水平增高是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PLT(OR=0.914,P=0.012)、PCT(OR=0.564,P=0.005)水平升高是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患者MPV、PDW、PCT及FⅧ活性水平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具有紧密相关性,严密监测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及凝血功能变化对于辅助判断妊娠结局、及早对症干预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PCT、CRP水平及血小板参数在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单纯支气管哮喘36例(对照组),支气管哮喘合并病毒感染40例(病毒组),支气管哮喘合并细菌感染44例(细菌组),对三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三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患儿血清PCT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病毒组(P0.05);三组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高于对照组和病毒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低于对照组和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血小板参数检测对于诊断和鉴别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儿类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小板四项参数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库尔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32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宽度(PDW)4项参数测定.结果: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初期PLT、PCT明显降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PLT、PC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组(P<0.01);同时MPV、PDW高于对照组、恢复组(P<0.01).低血压休克期最明显,其改变与骨髓及血小板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动态监测对判断疾病状态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6例胎粪吸入性肺炎患儿(肺炎组)生后3 d内(急性期)、生后7~10 d(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并与40例正常足月儿(对照组)生后3 d内的PLT、MPV、PDW进行比较.结果 肺炎组急性期患儿PLT[(139.81±45.03)×109/L]明显低于对照组[(227.30±60.49)×109/L](P<0.01),而MPV[(9.97±2.19)fl]、PDW(0.18±0.03)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11±1.03)fl、0.16±0.02](P<0.01);肺炎组恢复期患儿较急性期息儿PLT明显回升,而MPV、PDW则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胎粪吸入性肺炎的诊断及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各项参数对冠心病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50例健康人群和5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体平均(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带(PDW)。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四项参数冠心病组的PLT和PC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和PDW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在冠心病的发生过程具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四项参数的监测可以对冠心病的早期发现、治疗效果的评判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不同时间血液常规指标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判断预后的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KD患儿48例,冠状动脉损害组18例,冠状动脉正常组30例,2组按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进行对比。 【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组、无冠状动脉损害组在入院当日或次日分别检测WBC、PLT、CRP、ES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周、2周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日或次日,入院1周、2周分别检测Hb,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入院当日或次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1周、2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0.05)。 【结论】 WBC、PLT、CRP、ESR可作为预测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HCT的变化是评价KD患儿危险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检测在川崎病(KD)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川崎病患儿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MP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KD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MP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KD组患儿治疗前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FIB水平回复正常(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B与活化的血小板相互作用促进了KD急性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KD治疗前MPC降低和FIB增高可作为KD早期辅助诊断的重要指标。在KD诊疗中观测MPC与FIB水平有助于临床及时了解病情,判断预后及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患儿心血管损伤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收治于某三级综合医院小儿心血管科的K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MP感染情况分为KD合并MP感染组(KD-MP组)和KD未合并MP感染组(KD组),比较两组患儿血小板参数、凝血相关指标、心肌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观察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参数、巨核细胞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免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天分别检测TPO水平、血小板参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并于第17、28天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宽度(PDW)、巨核细胞总数、产板巨核细胞百分数于第12、16、20、24、28天在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改变(P〈0.05);血小板体积(MPV)于第12、24、28天在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改变(P〈0.05);TPO水平于第8、12、16、20、28天在实验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PO与PLT、PCT、巨核细胞总数、产板巨核细胞百分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呈正相关(P〈0.05);实验组幼兔第17天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微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第28天可见中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而主动脉仅见轻度改变。结论血小板、巨核细胞、TPO共同参与KD的病理发病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提示血小板、巨核细胞、TPO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变化及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合并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案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确诊的261例KD患儿就诊、治疗和随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按照KD是否合并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n=65,24.9%)与非感染组(n=196,75.1%);按照KD是否典型,将其分为典型KD组(n=184,70.5%)与不完全性KD组(n=77,29.5%);再按照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als),将其分为合并Cals组(n=24)及未合并Cals组(n=237).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不同年龄KD患儿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比较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的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及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KD患儿的发病年龄中位数、性别及合并其他疾病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261例KD患儿中,不同年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不完全性KD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Cals组与未合并Cals组患儿感染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时可并存感染,但感染并非与KD预后相关.临床治疗KD时,应注意并发感染情况,同时应全面合理地检查,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陈一丹  许煊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97-219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血沉、CRP、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粘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的发生率高达100.00%、87.50%、83.33%、79.17%,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升高;分别占87.50%、83.33%、79.17%、75.00%,83.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粘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要高度疑及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立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PLT明显升高是CA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209基因3′非翻译区(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联性。方法采用Long-PCR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住院的KD患儿40例(KD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对照组)的CD209基因进行全长测序,根据是否合并CAL,KD组又分为CAL组(14例)和非CAL(NCAL)组(26例),分析评价其3′UTR区TagSNPs与儿童KD易感性和CAL发生的遗传关联性。结果KD组的CD209基因rs4804800位点G等位基因和rs11465421位点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3.906、4.103,均P<0.05);rs4804800位点携带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较AA基因型发生KD的风险显著增加(OR=2.818,P<0.05),rs11465421位点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较GG基因型发生KD的风险显著增加(OR=2.714,P<0.05);CAL组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与非CAL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CD209基因3′UTR区多态性与儿童KD的易感性相关联,但与CAL的发生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兴珍  田向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6):5217-52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治疗组选择本院确诊KD患儿34例,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14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20例;正常对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l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KD患儿经IVIG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比较,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清TNF-α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经IVIG治疗后KD患儿恢复期血清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TNF-α水平在KD患儿急性期、尤其有冠状动脉损伤时明显升高;血清TNF-α可能参与KD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 ST-T 段改变及QRS 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