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6例和无斑块组45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24例和多发斑块组4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增高(63.6%vs 44.4%,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76.2%vs 41.7%,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斑块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20例,行动态血压监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20例和无斑块组100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48例和多发斑块组7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升高[82例(68.33%)vs 41例(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h、昼夜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63例(87.50%)vs 19例(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引起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骁  黎莉 《高血压杂志》2002,10(4):317-319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症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 ,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 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 ,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将高血压组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计算最大剪切率 (ShearRate ,SR) ,并进行一般指标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5 2 %,颈动脉内径扩大 ,峰值流速及SR均减低。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双侧颈动脉SR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吸烟史、家族史、BM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的升高及SR减低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症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将高血压组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计算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 SR),并进行一般指标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2%,颈动脉内径扩大,峰值流速及SR均减低.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双侧颈动脉SR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吸烟史、家族史、BM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的升高及SR减低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脑梗死组,并将5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部位.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94.9%,发生率和IMT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血压、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90例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降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控制血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脂、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6月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加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53例(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68例(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77例(C组)。三组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记录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结果三组收缩压、舒张压、FPG、TC、HDL-C、LDL-C、Hb 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BG、MAGE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诊断仪将82例中老年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与无斑块组,分析两组sTNFRI水平变化及与多种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斑块形成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斑块形成组sTN-FRI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sTNFRI升高组比正常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显著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sTNFRI水平与年龄相关.结论sTNFRI水平与颈动脉IMT相关.降低血清sTNFRI浓度,抑制炎症反应不仅可能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且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5.
朱秀宁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290-2291,2293
目的调查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稳定斑块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180例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椐其AHI分为三组,80例为轻度组,70例为中度组,30例为重度组,同时选取80例AHI<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同时测定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中内膜厚度、斑块形成情况。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及血脂差异显著。中度组与重度组动脉粥样硬化率有显著差异,OSA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SA与不稳定斑块的发生无明显相关,而血脂、年龄及病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稳定斑块均明显相关。结论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独立相关,血脂、年龄,病程与粥样硬化及不稳定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黄红  周燕  李惠仙  李燕  张静  马波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5-4887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血压晨峰组(136例),非血压晨峰组(124例),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缺血性脑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增加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I(s TNFRI)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诊断仪将 82例中老年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与无斑块组 ,分析两组 s TNFRI水平变化及与多种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斑块形成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斑块形成组s TNFRI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 ,s TNFRI升高组比正常组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显著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 s TNFRI水平与年龄相关。结论  s TNFRI水平与颈动脉 IMT相关。降低血清 s TNFRI浓度 ,抑制炎症反应不仅可能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而且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对186例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分成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但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无颈动脉斑块组和有颈动脉斑块组的最大收缩压、最小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和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舒张压、最小舒张压、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全天平均动脉压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组的异常昼夜节律的检出率和动态血压负荷值等于或超出40%的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有斑块患者的动态血压负荷值增大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9.
血压水平对脑血管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脑血管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225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轻度高血压组(n=30)、中度高血压组(n=61)和重度高血压组(n=129).选择同期检测的无高血糖、高血脂及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血压正常的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颈部B超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 (1)各高血压组24 h动态血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2)各高血压组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增大(P<0.05).(3)各高血压组颈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增大.结论 血压水平对脑部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均有影响,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程度呈现渐进加重的趋势.从脑血管和颈部血管的血液动力学角度看,理想的血压水平应不超过140/90 mmHg.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颈动脉超声可对高血压痛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级与2级老年高血压病人各30例及正常者30名(对照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24h、日间、夜间收缩压AUC、舒张压AUC及脉压AU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2级高血压组收缩压和脉压AUC大于1级高血压组,而两组舒张压AUC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IMT逐渐增厚,斑块级别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与IMT及斑块级别明显正相关,IMT与斑块级别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AUC是真正代表血压增高的持续时间和血压增高值的综合二维参数,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的增加会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