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脑分水岭梗死进行分类、分层研究,了解脑分水岭梗死的血管狭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同期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分类:皮质脑分水岭梗死与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分层:按无血管狭窄、轻、中、重度血管狭窄分层。结果:在95例患者中,皮质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及预后情况:无血管狭窄15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14例)、轻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12例)、中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3例,预后好10例)、重度血管狭窄13例(预后不好6例,预后好7例);皮质下脑分水岭梗死脑血管及预后情况:无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1例,预后好9例)、轻度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3例,预后好7例)、中度血管狭窄11例(预后不好4例,预后好7例)、重度血管狭窄10例(预后不好8例,预后好2例)。血管狭窄与不良预后关系: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分层X2=18.411,p=0.001(C-CWSIX2=8.204,p=0.042;S-CWSIX2=11.699,p=0.008),不同血管狭窄程度分层影响预后。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预后有关,不同类型的分水岭梗死有区别,临床上应该进行分层评估血管情况,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分水岭指脑动脉(如ACA、MCA、PCA)交界区毛细血管吻合网往往呈带状分布,称为分水岭、边缘带或低压带。脑分水岭梗死(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 ),又称边缘带梗死( borderzone in-farcts),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其发病率占缺血性脑血管病10%[1]。脑分水岭梗死分型依据经典的Bogousslavsky 分类法分为3型:①皮质型,包括皮质前型和皮质后型。皮质前型:梗死发生于ACA与MCA皮质支的边缘带,梗死灶呈楔形,尖端朝向侧脑室体前外方,底朝向软脑膜面,或者呈窄带样在侧脑室上方平行大脑纵裂;皮质后型:梗死发生于PCA与MCA皮质支的边缘带,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呈楔状,尖朝向侧脑室后角或侧脑室体后外方。②皮质下型: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层与深穿支的边缘带,梗死灶主要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病灶呈串珠样或融合成条索状,也可呈前后走行的线状。③混合型: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中,2条大血管供血的交界区发生的脑梗死称为幕下脑分水岭梗死,主要见于小脑上动脉( SCA)和小脑前下动脉( AICA)的交界区梗死,称为小脑型脑分水岭梗死。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广泛应用,人们对CWI的认识不断深入,但其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对脑分水岭梗死(CWI)病因的综合临床分析,论证其治疗和发病机制的高度相关性.方法:对84例CW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微栓塞,血流动力学和微栓子机制可能是分水岭脑梗死的共同发病机制,治疗和发病机制高度相关.结论:虽然对于CWI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但是从临床治疗和康复的角度出发,必须明确其病因才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复发,在实践中宜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CW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CWI的病因为建立在脑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的斑块活动,心脏疾患等。本组颈部或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狭窄比例〉70%)35例,占58%,发病时血压较平时偏低19例,占31.6%。结论脑部血管狭窄是CWI发病的重要因素,应注意梗死部位供血大血管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梁云  蔡秀娟 《中外医疗》2012,31(14):63-6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类型、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结果该病的主要病因为颅内主要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体循环低血压、心脏病等。临床分型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皮层下型、皮层上型。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定位诊断后及时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脑分水岭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苑园  尹月  何欣 《中外医疗》2009,28(16):151-15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原因。方法对CT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23例中收集到45例脑分水岭梗死进行病因分析。结果45例脑分水岭梗塞,其中19例在高血压治疗中降压过速发病,占脑分水岭梗死致病因素的43%。结论在降压治疗中由于用药不当,使血压降得过低过速已成为促成脑分水岭梗死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CWSI)是指发生在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由于其发生原因及治疗与其他脑梗死有显著不同,许多医生对这种脑梗死类型认识不足。现将我们诊治的12例脑分水岭梗死报道如下,并综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 - 08 ~ 2015 - 01 我院住院脑分水岭梗
死病人83 例,普通梗死病人160 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分析病人脑分水岭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人与普通脑梗死病人比较,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
白、房颤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血尿酸、颈动脉的不稳定斑块、中重度动脉狭
窄或闭塞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 05) 。结论: 血尿酸的增高,不稳定斑块,动脉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是
脑分水岭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为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头颅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Bogousslavsky分类法,将脑分水岭梗死分为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分水岭梗死及混合型分水岭梗死。梗死灶同侧血管狭窄或闭塞视为病变责任血管。结果脑分水岭梗死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并多有吸烟及酗酒史。患者合并颅内外责任血管狭窄达74例(84.1%),且皮质型与皮质下型责任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基本治愈38例,显著进步40例,进步10例,无1例死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分水岭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其次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微栓子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变的基础。治疗上除常规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外,还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平时生活中应戒烟限酒,及时补充水分。  相似文献   

10.
马丽  姜红  陆冰梅  付嫔 《吉林医学》2002,23(4):239-240
<正>脑分水岭梗死(CWI)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它是脑内相邻较大血管供应区即边缘带局限性缺血,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我科近5年来共收治住院脑梗死568例,其中CWI50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0例均系我科1996年9月至2001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均经头CT或MRI证实为CWI,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54.5岁,全部为右利手,于发病6h~5d入院。睡眠时发病11例,洗桑那浴发病7例,安静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CT血管三维成像技术显示Willis环形态及类型,探讨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行头颅CTA检查的111例患者,分析前、后交通动脉显示率、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A1及P1变异率情况,将其分为正常组、动脉瘤组及脑缺血组,并根据Willis环的完整性,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类型,比较分析3组之间Willis环类型及变异情况。结果 111例病例中,Willis环完整共有17例,占15.3%,Wills环变异共有94例,占84.7%。正常组Willis变异率为85.1%,动脉瘤组变异率为86.1%,脑缺血组变异率为89.2%;动脉瘤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1变异率、PcoA显示率、P1显示率及FTP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变异率及PCoA显示率动脉瘤组高于正常组,P1变异率及FTP发生率正常组高于动脉瘤组;脑梗死组与正常组整体变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变异率脑缺血组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CTA成像技术了解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有助于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1)103例病人中A1优势征者41.74%;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58.25%;颈动脉供血型者6.80%;混合供血型者34.95%。(2)共检出血管狭窄76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61例(59.22%),Willis环形态变异占78.69%;不符者15例(14.56%),Willis环形态变异占86.67%;无狭窄血管27例(26.21%),Willis环形态变异占66.67%。结论Willis动脉环不完整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为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资料.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1优势征多见(P<0.01);后交通动脉瘤,非基底动脉供血与基底动脉供血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前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与Willis后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尚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4.
Ma QF  Jia JP  Wu J  Xu EH  Yu YY  Lu J  Zhang 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37-334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CT灌注成像(CTP)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并检测发病时间与CTP缺血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75例发病8h内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检查,分别在发病当天、发病14 d、发病90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1)超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与CTP各参数无相关性;(2)患者缺血区脑血流量(CBF)异常面积与发病8h内(r=0.391,P<0.001)、发病14 d(r =0.564,P<0.001)、发病90d的NIHSS(r=0.549,P<0.001)和BI以及mRS评分均有相关性,脑血容量(CBV)异常面积和达峰时间(TTP)异常面积也与三次的NIHSS、BI和mR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证明急性脑血管病起病8h内,发病时间不是推断脑梗死缺血程度和范围最敏感的指标;CTP可以成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织缺血程度和范围的依据之一,并可据此推断患者的功能预后情况,其中灌注异常面积是最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人脑Willis动脉环"三分叉"的解剖特点,为颅底外科及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处理的人脑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和摄影.结果 "三分叉"的出现率为15.6%(7/45),其中大脑前动脉(ACA)双侧A1段管径明显不等(血管外径相差0.5 mm以上)6例(13.3%),一侧A1段缺如1例(2.2%).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率为62.2%(28/45),其中单支17例(37.8%),双支25例(55.6%),三支2例(4.4%),缺如1例(2.2%).结论 形成"三分叉"原因之一是人脑Willis动脉环中AcoA的复杂解剖变异造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I)患者的病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CWI患者的病因与治疗效果。结果:55例CWI患者中颈部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血流动力学异常38例,血液成分异常19例。结论:在脑或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基础上,当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时即可发生CWI。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梗死发病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12月收住院的发病时间少于24h的脑梗死患者2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8±10)岁;记录其发病时的血压以及住院第1~3天的平均血压,出、入院时的Barthel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cationofRankin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和改善的分值以及住院天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易出现高血压(P<0·01),未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多出现低血压(P<0·01)。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水平正常或者轻度升高的患者出院时NIHSS改善程度分别是(1±4)、(5±2)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急性期明显低血压组患者的死亡率和继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的急性期血压过低或者过高均有可能加重病情,而发病时血压偏低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脑梗死急性期注意血压监护以及调整血压保持在正常或轻度升高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短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神经内科确诊的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93例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病例中,预后良好者76例(81.7%),预后不良者17例(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与下列因素有关,血管狭窄(OR=3.974;95%CI=2.609~6.052);血压低(OR=6.954,95%CI=3.624~13.344)。结论:皮质区分水岭脑梗死短期内的不良预后与血管狭窄、血压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组成血管的解剖变异特点。方法利用45具(9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进行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各血管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结果约13.3%的标本大脑前动脉双侧A1段发育不均衡,约6.7%交叉对侧供应;前交通动脉简单型仅占37.8%,复杂型占60%。结论约60%以上的人脑Willis动脉环前半环存在变异,熟悉这一区域的变异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126例诊断明确的CW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WI临床症状与体征取决于损害部位及梗死程度。126例中,104例为单侧病灶,主要临床类型有皮层前型27例(21.4%)、皮层后型31例(24.6%)、皮层下型46例(36.5%)。各型的影像学表现各有不同。结论:CWI的临床表现、预后与头颅CT及MRI密切相关,及时行CT、MRI检查有利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