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只有少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接受溶栓治疗,其主要原因是到达医院的时间太晚。然而,对于在发病3h内到达医院的患者,不能溶栓治疗的原因还不太清楚。Garcia-Monco等在西班牙Galdacano医院神经内科实施卒中溶栓方案后第1年内,对所有3h内入院的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评价,计算院内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海南省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现况及原因分析。方法收集我省18家医院(二级医院12家,三级医院6家)28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疗过程。结果2860例患者中,发病<3h到医院就诊199例(7.0%),发病3~6h到医院就诊302例(10.6%),发病>6h到医院2359例(82.5%)。发病时间>6h就诊患者中,三级医院明显高于二级医院(89.0%vs 78.1%,P=0.000)。2860例患者中,进行溶栓治疗27例,总溶栓率0.94%。有溶栓指征380例患者中,三级医院83例进行溶栓治疗21例,占25.3%,二级医院297例进行了溶栓治疗6例,占2.0%(P=0.000)。未进行溶栓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及家属拒绝259例,占73.4%,医院未进行94例,占26.6%,二级医院由于院方原因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比较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vs 12.9%,P=0.007)。结论对公众的脑卒中知识教育亟待加强,二级医院相关医师的溶栓治疗知识培训也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延迟就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脑卒中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及其相应的处理对策。方法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3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资料,采用χ2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病6小时内就诊者占55.23%。就诊延迟主要与到达方式、卒中类型有关。62.62%的患者因不重视而就诊延迟。结论应提高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对卒中症状及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脑卒中诊疗的急救意识,建立并完善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34例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病到就医时间(onset-to-door,OTD)、就诊到溶栓时间(door-to-needle,DTN)、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及溶栓治疗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OTD在1.5小时内有26例(26.47%),DTN在1小时内仅3例(8.28%)。溶栓后早期有效者18例(52.94%)。出血转化13例(38.23%)。结论县级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到院延迟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ang S  Niu S  Wang Y  Zhang G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28-731
目的 调查卒中发作→到达医院及开始治疗的时间 ,分析导致延迟送诊及治疗的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调查 62 3例急性卒中病人发病→急诊、急诊→CT、急诊→治疗时间 ,并做卒中知识调查。结果 发病后 <1 5h到达者 2 3 1 %、<3h 38 2 %、<6h 53 5 % ;发病 急诊中位数时间 5 1 7h。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发病时未接触任何人、未使用急救车转运、首诊初级医疗机构或其他医院、脑梗死、发病时症状轻、发病地点与医院间距离远、发病 1h内未寻求帮助、发病时不重视与到院时间延迟最为相关 (P <0 0 5或P <0 0 0 1 )。急诊→CT中位数时间 1 0min。做CT→读CT时间 ,30min内完成者 75 8%。到达急诊后 1h内接受治疗者 78 2 %。结论 脑血管病人发病后到院明显延迟 ,需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 ,提高卒中发作后的求救意识 ,尽可能使用急救车转运至医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青岛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溶栓率,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原因,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制定统一的青岛市卒中诊治现状调查表,回顾性连续收集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就诊于青岛市、县两级具有溶栓条件的11家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溶栓治疗的因素.结果 实际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4例,仅10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溶栓率为1.16%,4.5 h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率为6.3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溶栓禁忌证外,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还包括就诊医院级别(OR=0.061,95% Cl0.006~0.703,P=0.040)和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0.810,95%CI0.729~0.900,P=0.000).结论 青岛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溶栓率偏低;除溶栓禁忌证外,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还包括就诊医院级别和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相似文献   

7.
溶栓治疗目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3h内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唯一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药物.不过,由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很短,只有极少数患者能在发病3h内到达医院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因此,如何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溶栓治疗并从中获益,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对近年来有关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的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一系列临床指标,并探讨其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8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 47例,发生率25.5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至溶栓时间、心房颤动、溶栓前血糖、溶栓前高敏C反应蛋白、卒中分型、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溶栓前D-二聚体、溶栓前尿酸、溶栓后2h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HT的影响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9岁、溶栓前血糖水平≥7.2mmol/L、发病至溶栓时间≥3.5h、心源性卒中、溶栓前NIHSS评分16分、溶栓后2h收缩压≥149mmHg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52~6.108,P0.05或0.01)。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醒后卒中和发病时间不明卒中因发病时间不确定而往往被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然而,许多临床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可有效指导醒后缺血性卒中和发病时间不明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其血管内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主要对醒后卒中和发病时间不明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就诊时血糖升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脑梗死体积变化及院内(发病后1周内)预后的关系。方法 发病后3h接受rt-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按照就诊血糖分为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采用磁共振检查评价溶栓各时间点血管再通率、脑梗死体积变化,并评价各时间段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指标。结果 共44例纳入本研究,其中高血糖组24例,正常血糖组20例。溶栓即刻高血糖组患者梗死体积与正常血糖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29.5±56.2) vs (28.3±61.7),P=0.90],NIHSS评分明显增高[(17.7±6.6) vs (12.9±6.3),P<0.01];高血糖患者溶栓24h后血管再通率与出血转化率相同;发病后24h及1周,高血糖患者脑梗死体积更大[(121.7±101.1) vs (68.8±85.4),P=0.03;(170.8±163.9) vs (92.5±113.6),P=0.02],NIHSS评分更高[(14.3±6.9) vs (8.6±5.1),P<0.01;(8.8±7.4) vs (4.3±3.9),P<0.01],发病后1周,高血糖患者的不良预后的比例比正常血糖者明显升高(42% vs 15%,P=0.05)。结论 就诊时高血糖对脑卒中老年患者rt-PA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安全性无明显影响,高血糖与溶栓后院内梗死延展及预后不良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院前转运方式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静脉溶栓时间效率指标及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302例,均经头部CT或MR证实有新发梗死灶,并在院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排除了静脉溶栓桥接取栓治疗患者.根据登记的院前转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医院内卒中的可能原因和机制,从而有助于减少院内卒中发生率。方法收集院内卒中病例24例,其中18例为脑梗死,5例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疾病分别为原发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胆道系统结石和/或炎症、癌症、骨折等等。结果24例中,原发病为心源性疾病患者占41.7%(10/24),因各种病因接受手术治疗的达50%(12/24)。脑梗死占院内卒中75%(18例)。8例患者死亡或自动出院,占院内卒中总数的1/3。结论在入院早期及术前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及时消除潜在卒中危险对于预防院内卒中、减少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尽管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关于脑卒中的治疗均提出了倡议,大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仍然在到达就诊60min后才开始启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该研究旨在描述延迟的原因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人员对在1422家医院接受静脉阿替普酶治疗的55 29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这些受试者自2012年10月至2015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是由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种脑部疾病,具有发病突然、致死率和致残率相对较高的特点。急性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类。阿替普酶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重要药物,轻型缺血性卒中通常因病情太轻医院不给予溶栓治疗。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后1 h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55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多中心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及院前延迟的情况,并分析影响老年AIS院前延迟的就医行为,为老年AIS的科普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来自3家卒中中心住院的老年AIS患者1867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医疗费用类型、来院方式、独居、转诊、发病地点、危险因素、发病前改良的Rankin量表、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卒中意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等。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否在4.5 h内分为及时组447例和延迟组1420例。统计老年AIS静脉溶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评估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431例(23.1%)使用了静脉溶栓治疗;而在未使用静脉溶栓的原因中,院前延迟1272例(88.6%),占比最大。2组使用急救服务系统、独居、转诊、心房颤动、NIHSS评分、缺乏脑卒中意识比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时NIHSS评分高(OR=0.876,95%CI:-0.192~-0.07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延误卒中患者诊治时间的院前、院后因素以及对溶栓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在全国35家医院就诊、资料完整的卒中患者2270例,输入数据库。对卒中发生时间、发病后就诊时间、就诊后查检时间、检查方式、医疗方式及到达医院的方式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270例患者中1039例在3h内到达医院,占45.8%;就诊到头部CT或MRI检查时间在30min内的患者为1084例,占47,8%;CT、MRI检查到读出结果所用时间在30min内有1221例,占53,8%;就诊后60min内得到治疗的患者为1250例,为55.1%;家庭运送为1652例,占72.8%,其中有811例,占49、1%,是在发病后6h以内到达医院;救护车运送为618例,占27.2%,使用急救车的患者在6h内到达医院494例,占79,9%;急诊作MRI检查的患者为1178例,占51.9%;无条件作MRI检查者为1092,占48.1%。发病后就诊时间≤6h患者,下列影响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即到达医院的方式(P<0.01)、生活方式(P<0.05)、医疗状况(P<0.001)、知晓是否为高危个体(P<0.001)、发病地点(P<0,01)、居住地点(P<0.001)、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P<0.001)。结论 就诊前延误因素主要为途中延误,求助于120/999急救运送,可缩短医院前延误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高血糖症可预测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后的转归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远期转归决定因素已经明确 ,但对有关溶栓治疗后超早期的预测因素还知之甚少。据Stroke报道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高血糖症和颅内出血是超早期临床恶化的独立预测因素。美国克里夫兰大学医院的Leigh等对 2 0 1例发病 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研究。为了确定在这类患者中能够预防急性病情恶化的标志物 ,他们对基线和治疗后 2 4h时的多种临床指标进行了比较 ,其中包括NIHSS评分和头颅CT扫描等。结果表明 ,在溶栓治疗后 2 4h时有 13%的患者病情恶化 ,39%好转 ,4 8%无明显变…  相似文献   

20.
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急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确定sICH高危患者对于降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重要。德国学者Neumann-Haefelin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旨在判断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否为急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作者对449例发病后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