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琦  张贺龙  姬统理  宋扬 《医学争鸣》2005,26(2):173-17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唐都医院肿瘤科自2001-07/2003-07间收治骨转移瘤88(男54,女34) 例,平均年龄 54(26~81) 岁.均经X线摄片、CT、MRI或ECT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证实有骨转移灶存在.原发灶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原发肿瘤中,肺癌45例,乳腺癌13例,食道癌 11例,胃癌 3 例,鼻咽癌、恶性胸腺瘤、肠癌、宫颈癌各2例,肾癌、肝癌、前列腺癌各1例,原发灶不明 5例.单发骨转移灶 8例(9.3%),多发骨转移 78例(90.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肾癌(pT1)行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切除范围。方法选取我院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标本45例,肿瘤最大直径≤7 cm,标本逐层切开,观察原发灶及假包膜外癌灶分布范围。结果 45例肾癌假包膜外侵犯5例(11.1%),5例中测距分别为1 mm(pT1b,G1),2 mm(pT1a,G2),2 mm(pT1b,G2),5mm(pT1b,G3),7mm(pT1b,G3)。包膜外侵犯与肾癌分级显著相关(P<0.05)。结论 pT1a肾癌的安全切除边距可为0.5 cm以内肾实质,pT1b肾癌的安全切除边距为0.5~1.0 cm以内肾实质,但术前准备应予充分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EK/ERK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及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并探索这种差异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 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的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VEGFR-2、MEK、ERK蛋白在原发灶与转移灶表达的差异,VEGFR-2、MEK、ERK的Ⅰ抗工作浓度(体积比)分别为1 ∶200、1 ∶25、1 ∶250,应用PCR技术检测PDGFRA基因20号外显子,K-ras基因2号外显子,Braf基因15号外显子和MEK1基因2号外显子的相关突变。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判读:细胞阳性率≤ 5% 为1分, 6% ~50% 为2分, 51% ~ 100% 为3分; 染色强度: 不着色为1分, 淡黄色细颗粒状为2分, 黄色颗粒状为3分, 棕黄色粗颗粒状为4分,将两个得分数相乘得到其表达强度。本组7例肾癌骨转移患者VEGFR-2在原发灶(2.86±2.27)和骨转移灶(2.67±1.8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而MEK(1.33±0.51 vs. 6.10±4.10,P=0.015)和ERK(4.43±2.84 vs.9.10±2.24, P=0.02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原发灶及转移灶标本中并未检测到相关的基因突变。结论:MEK/ERK通路蛋白在肾癌骨转移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的差异可能与其转移过程有关,也可能是影响靶向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孤立骨转移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骨转移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发病年龄43~71岁。转移部位:腰椎1例,肋骨1例,肱骨2例,锁骨1例。4例手术切除患肾及转移瘤,1例经靶向治疗后手术切除患肾及转移瘤。结果随访16mon~5a,3例存活大于5a,1例已存活超过3a,1例肾切除术后16mon死亡。结论对肾透明细胞癌孤立骨转移瘤和局部复发灶应积极手术切除,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 1996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月 ,共收治骨转移癌 78例 ,对其骨转移病灶进行了局部姑息性止痛放疗 ,放疗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现将止痛疗效回顾性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 :1 1 临床资料 :全组病例男 4 7例 ,女 31例 ,年龄 2 1- 74岁 ,平均 4 3岁。原发灶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原发灶部位为 :鼻咽癌 2 4例 ;食管癌 2 1例 ;乳腺癌 15例 ;肺癌 8例 ;扁桃体恶性肿瘤 2例 ;宫颈癌 2例 ;软组织肉瘤 2例 ;其他 3例。转移灶均经X片、CT、ECT证实 ,其中单发转移灶 5 1例 ,多发转移灶 2 7例。放疗前疼痛情况 :疼痛程度按WHO…  相似文献   

6.
KISS-1基因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对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验证其缺失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肾癌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ISS-1基因mRNA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获得KISS-1基因表达缺失的肾癌细胞株,检测干扰前后细胞的侵袭能力变化。结果:转移灶中的KISS-1mRNA表达较原发灶中明显下调,KISS-1表达与肿瘤远处转移呈显著相关。干涉前后都有细胞穿透滤膜,干涉后细胞数明显高于干涉前,细胞数分别为31±6和78±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KISS-1基因表达缺失的肾癌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KISS-1基因在肾癌中具有转移抑制作用,可能在肾癌转移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18F-双脱氧葡萄糖全身PET显像寻找肿瘤原发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18F-双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探讨其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18F-FDG PET显像于39例疑诊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患者,并与临床随诊、组织活检、手术病理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对照. 采用18F-FDG PET全身显像,依据影像目测法和标准化摄取值(SUV)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39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瘤患者中,18F-FDG PET 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5例,位于肺脏者14例,肝脏者1例,胃1例,胰腺2例,结直肠3例,纵隔1例,鼻咽1例和肾1例. 其中24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1例假阳性为肺结核. 18F-FDG PE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61.5%(24/39). 另外,18F-FDG PET显像除检查出临床及其他影像学原先发现的转移灶外,还多检出转移灶37个. 14例PET显像未发现转移瘤原发灶者,经12 mo的观察随访6例死亡,死亡率43.0%(6/14);而24例PET显像确定原发灶者经过针对性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29.0%(7/24). 结论:应用18F-FDG PET显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灵敏的方法,对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1例多房性囊性肾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和治疗。结果超声检查示:右肾囊肿、囊性肾癌待排;CT检查示:右肾占位,考虑囊性肾癌可能性大;病理报告示:多房性囊性肾瘤。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肾切除术,因患者既往有手术病史,且囊肿分隔多,术中无法行肿块切除及肾部分切除,最终行肾切除。术后随访3年,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部分多房性囊性肾瘤应与囊肿、囊性肾癌进行病理鉴别诊断。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及最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 86例颅内转移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男 >女 (1 .45∶1 )。平均年龄 (55 .1 6± 8.58)岁。临床表现 ;脑瘤型 56例 ,癫  型 1 4例 ,卒中型 8例 ,精神型 7例 ,脑膜脑炎型 1例。先发现转移灶 47例 (54 .6 % ) ,先发现原发灶再出现转移灶 39例 (45 .4 % ) ;单发灶 38例 (44.1 % ) ,多发灶 48例 (55 .9% )。幕上转移 73例 (84.9% ) ,幕下转移 1 1例 (1 2 .7% ) ,幕上幕下同时转移 2例 (2 .4 % ) ;手术治疗 42例 (其中术后放疗 37例 ) ,单纯化疗 7例 ,放疗加化疗 30例 ,γ -刀 7例。手术加放疗平均生存期 (1 1 .58± 3 .52 )月 ,放疗加化疗平均生存期 (7.2 7± 3 .0 8)月 ,γ -刀治疗平均生存期 (1 0 .1 4± 2 .72 )月 ,单纯化疗生存期 (3 .1 1± 2 .72 )月。结论 本病以中老年多见 ,临床表现以脑瘤型多见 ,肿瘤多见于幕上 :多发灶 >单发灶。增强CT及MRI(增强对比 )是最适诊断性检查。治疗以手术加放疗为首选 ,其次为放疗加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1例肾透明细胞癌孤立性腮腺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鉴别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60岁,2008年发现左面部肿物6个月,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大体:孤立性肿物1个,大小为6.0cm×4.5cm×1.1cm,界限清,无包膜,切面灰白暗红相间.镜下肿瘤位于腮腺组织周围,瘤组织呈腺泡状排列,瘤细胞胞浆丰富,透明(少许嗜酸),核大小一致,间质血窦丰富.追问病史,患者2002年于我院因左肾透明细胞癌行左肾切除术.复查:原肾癌切除后病理切片,左侧腮腺肿瘤与原肾癌组织像完全一致.病理报告:左腮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结论 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少见,病理诊断需除外腮腺原发透明细胞肿瘤,结合原发灶及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术前建议细针穿刺诊断,为腮腺切除术前准备提供重要的依据,腮腺切除术伴有面神经保护可作为孤立性腮腺转移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肾癌患者术后骨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157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肾癌患者术后骨显像结果,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CT、MRI及骨显像随访结果最终确定患者是否发生骨转移,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性别、年龄、病理分级、病理分期、骨痛与骨转移发生的关系。结果 157例肾癌患者术后行骨显像检查,共计显像652次,每例患者骨显像次数2~12次。发生骨转移者55例,男45例,女10例。其中多发转移者42例,单发转移者13例。骨显像中转移灶表现为浓聚者35例,浓聚伴缺损者15例,缺损者5例。骨转移发生部位依次为骨盆、腰椎、肋骨、股骨、胸椎、颅骨、肱骨、肩胛骨、胸骨、胫骨、跟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患者病理分期、骨痛与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级、病理类型与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骨显像在肾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病理分期较高、有骨痛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骨显像,以便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To the editor: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is a malignant kidney tumor that originates from 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system,and 30% of patients with RCC have metastasis at the time of initial diagnosis.1 Frequent sites of RCC metastases include lung,regional lymphatic nodes,liver,bone,and brain,2 while vaginal metastasis of RCC was extremely rare and mostly occurred in the left kidney We reported a rar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RCC to vagina and investigated the symptoms,diagnosis,therapies,and possible metastatic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15年的肾细胞癌临床数据,探讨技术的引进与改良对肾细胞癌外科治疗的微创率、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2 052例肾癌病例,按时间顺序分为3组: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为第1组,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为第2组,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为第3组。比较各组的手术方式、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2 052例肾癌病例中,T1期1 516例;T2期以上536例,其中复杂性肾癌(伴淋巴结转移、静脉癌栓、侵犯周围脏器但可切除、肝肺孤立转移)277例,完成根治手术217例、姑息性手术41例、未完成手术19例(包括术中因癌栓脱落死亡3例)。第1组共546例,全部采用开放手术,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42例;复杂性肾癌89例,完成根治手术64例、姑息性手术16例、未完成手术9例(包括术中因癌栓脱落死亡2例)。第2组共673例,采用腹腔镜手术(经腰)117例;开放手术556例,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95例;复杂性肾癌88例,完成根治手术68例、姑息性手术13例、未完成手术7例(包括术中因癌栓脱落死亡1例)。第3组共833例,采用腹腔镜手术585例;开放手术248例,其中保留肾单位手术142例;复杂性肾癌100例,完成根治手术85例、姑息性手术12例、未完成手术3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技术的进步使肾细胞癌的手术治疗从开放手术转向微创,微创手术逐渐成为主流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技术的改进,使复杂性肾癌的安全性与切除率提高,保留肾单位手术应用越来越多,并逐渐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单孔腹腔镜手术在肾癌外科治疗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肾肿物穿刺活检(renal masses biopsy, RMB)的诊断效果、安全性及在中晚期肾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B超引导下肾肿物穿刺活检的7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和分级、穿刺部位、穿刺针数以及诊断效果等数据,分组统计分析。结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4年来B超引导下RMB数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共7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确诊64例(85.3%),包括60例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非诊断性穿刺11例(14.7%)。60例恶性肿瘤中,肾细胞癌37例(61.7%),尿路上皮癌13例(21.7%), 其他肿瘤10例(16.7%)。37例肾细胞癌中明确诊断病理学亚型33例(89.2%),无法明确病理学亚型4例(10.8%)。75例患者中,集合管癌占肾癌10.8%,鳞癌占尿路上皮癌23.1%,比例均高于已报道流行病学数据(2%,9.9%)。75例患者中,13例行手术治疗并取得术后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肿物良恶性、病理学亚型及病理分级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81.8%和60.0%。75例患者中1例(1.3%)出现轻微血尿,未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B超引导下RMB可准确诊断肾癌病理学亚型,指导晚期肾癌患者靶向治疗;RMB可较准确判断恶性程度较高的集合管癌、尿路上皮鳞癌,可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发骨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发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来自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8例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多发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总结与分析此类病变的疗效评价.本组共28例,其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肺腺癌6例,肺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各4例,肝细胞癌、结肠癌各3例,乳腺癌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胰腺癌1例.28例转移灶数目为116个,平均每人4.2个.125I粒子活度和数量经北京科霖众医学技术研究所的"三维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V 1. 5"计算获得.在CT导向下按共轴针法将125I粒子植入靶区内.采用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 28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82.1%,平均术后3~7 d疼痛缓解.2个月后CT复查,116个病灶中局部控制93个,无变化17个,进展6个,总有效率80.2%.术后发现1例累及腰椎神经根(L3~L4)转移性病灶;1例腰椎转移灶在粒子植入,穿刺针途经腰大肌时,引起针道内出血,形成较大椎旁腰大肌血肿;术后2周,2例患者近期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术后随访,未见放射性脊髓炎及神经损伤.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多发骨转移瘤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肾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42例肾细胞癌、18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肾脏及 1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VEGF在肾癌组织(6 4.2 9% )与正常肾组织 (2 1.43 % )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 ,肾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无关 ,随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升高 ,Ⅰ、Ⅱ级与Ⅲ级间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Ⅰ期与Ⅱ期、Ⅲ期与Ⅳ期间VEGF表达无差异 ,低分期组 (Ⅰ、Ⅱ )与高分期组 (Ⅲ、Ⅳ )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VEGF的表达与肾癌的发展及转移相关 ,VEGF可作为肾细胞癌基因治疗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肿瘤最大径≤4 cm的小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发生特点及影响术后复发、进展的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选择肾细胞癌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状况、肿瘤特征、肾细胞癌病灶的病理特征(含镜下特征)。按肾肿瘤病灶最大径将患者分组,使用单因素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肿瘤分期、分级与镜下病理特征间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小肾细胞癌患者肿瘤进展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200例肾细胞癌患者中127例患者的肿瘤最大径≤4 cm,病理亚型以肾透明细胞癌为主。随着肿瘤最大径增加,患者出现更高的T分期(P<0.01)、更高的WHO/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P<0.05), 淋巴结转移概率显著升高(P<0.01)。肿瘤最大径≤4 cm时,患者也可出现肿瘤侵犯肾周脂肪、肾窦,肿瘤分级升高(≥3级)及同时性肺转移。肿瘤最大径>4 cm且≤7 cm的肾细胞癌患者出现脉管内癌栓(9.3% vs. 0)、肿瘤坏死(27.8% vs. 5.5%)的比例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4 cm的患者(P<0.01)。以肿瘤最大径2 cm作为分界点对小肾细胞癌患者行亚组分析,最大径>2 cm且≤4 cm的肿瘤与最大径≤2 cm的肿瘤相比,出现肿瘤内出血(44.7% vs. 23%,P<0.05)、坏死(8.2% vs. 0,P=0.095)的患者更多。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透明细胞癌出现肿瘤侵犯肾被膜的概率高于其他亚型小肾细胞癌(OR=5.15,95%CI:1.36~19.52), 肿瘤内部坏死的小肾细胞癌周围更有可能出现假包膜(OR=14.90,95%CI:1.41~157.50),肿瘤最大径增加会使出现高级别(≥3级)肾细胞癌的概率增加(OR=3.49,95%CI:1.11~10.93)。结论:小肾细胞癌(≤4 cm)整体病理分期、分级较低,但可能出现肾外侵犯及同时性远处转移(synchronous metastasis)现象。肿瘤内部出血、坏死,组织学亚型为透明细胞癌的肿瘤可能影响肿瘤侵犯肾被膜、肿瘤周围出现假包膜等病理特征的发生概率,可以作为进一步区分小肾细胞癌肿瘤学行为、评估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黏液性小管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MTSCC)是肾细胞癌中一种十分罕见的病理亚型。一般认为该亚型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分化/低级别、侵袭能力较弱、预后较好等“惰性”肿瘤行为。本例MTSCC展现出了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洋 《中外医疗》2012,31(14):20-21
目的探讨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85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手术,肿瘤直径1.5~5.6 cm,平均3.4 cm;肿瘤位于肾上极37例、中极33例、下极15例。所有病例TNM分期均为T1N0M0。透明细胞癌54例,颗粒细胞癌2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嫌色细胞癌3例。结果 85例均成功手术,随访78例,随访时间10~5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2例术后20个月出现同侧肾上腺肿瘤转移,行肾上腺切除术。余76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迹象。结论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治疗肾肿瘤安全有效,可在不降低生存率的前提下保留患肾功能,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与肾癌病理分期及术后发生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峪因子和CD34两种标记染色方法检测88 例RCC 组织标本中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与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是否发生转移的关系。患者随访4 年以上,分为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结果用峪因子相关抗原标记下对RCC 组织标本的微血管进行计数,术后4 年无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中平均微血管数量分别为52.3 和96.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01)。无复发转移组有微血管侵入者仅占总数42.3%,复发转移组中有微血管侵入者占76.5%( P< 0.01);CD34 标记下两者比例分别是47.1%和18.3%(P < 0.05)。结论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侵入对预测RCC 患者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有参考意义,对于较易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术后应加强随访并考虑及早进行靶向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