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诊断周围型小肺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5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螺旋CT扫描(SCT)和高分辨CT扫描(HRCT)所获图像作对比分析.结果 HRCT对肿瘤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螺旋CT(P<0.05);HRCT对叶间胸膜破坏征的显示率较螺旋CT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特征,提高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60例经手术穿刺癌栓等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周围组织改变及增强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周围型小肺癌中具有空泡征2例,细支气管充气征1例,空洞1例,钙化1例,具有深/浅分叶征51例,短细毛刺征和棘突征47例;具有血管集束征36例,胸膜凹陷征53例,癌肿胸膜侧阻塞改变6例;39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癌体均有强化、强化幅度超过40Hu。结论CT特别是靶区HRCT扫描及靶区增强CT扫描可以提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27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癌是癌症最常见的死因之一,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肺癌的综合影像诊断中,CT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周围型小肺癌是指直径≤3.0 cm的恶性结节,由于病灶较小,且临床症状不典型,一直是肺癌诊断中的难点,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4.
5.
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 cm以下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36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直径小于3 cm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6例患者小肺癌CT表现有深分叶征27例,细小毛刺征22例,空泡征8例,空气支气管征2例,磨玻璃征3例,血管集束征7例,胸膜凹陷征9例。结论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像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以本院2001年3月到2013年3月经过病理性检查确定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分析,对所有193例患者进行CT检查,影像资料完整。结果:根据CT检测结果与病理学检测结果,鳞癌的符合率为67.86%,腺癌的符合率为77.32%,未分化癌的符合率为50%,CT误诊15例,其中7例误诊为结核。结论:CT诊断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检测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及组织病理类型,对各种CT表现及其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对照。结果: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病灶的分叶征较其它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腺癌病灶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其它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平扫、增强60s后,CT差值、腺癌CT差值大于鳞癌(P〈0.05)。结论: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小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总结周围型小肺癌多层螺旋CT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15例周围型小肺癌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对病灶区域加薄层扫描,9例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薄层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征象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具体是空泡征(5/3),小结节堆砌征(5/3),支气管充气征(4/2),分叶征(8/4),毛刺征(10/6),胸膜凹陷征(5/3).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MPR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CT用于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对68例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通过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诊断,并将CT检测结果与病理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鳞癌、腺癌、未分化癌的CT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70.59%、78.38%、50.00%,其中20例出现了误诊现象,均误诊为结核。结论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检查有助于诊断与临床病例分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其CT影像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搜集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对其CT征象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中空泡征7例,细支气管充气征3例,分叶征38例,毛刺征32例,血管集束征11例,胸膜凹陷征26例.结论 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周围型小肺癌征象的分析,评价基本征象与其它征象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分析。其中普通CT薄层(3mm)扫描11例;螺旋CT常规加薄层扫描(层厚3mm,进床速度为3mm/s,重建3mm)25例,常规加高分辨率CT扫描(层厚1mm,间距3mm)12例,常规加增强9例。结果周围型小肺癌征象有:毛刺征,占89.5%;分叶征,占86.0%;胸膜凹陷征,占80.7%;血管集聚征,占56.1%;空泡征,占57.9%;空洞征,占5.3%;支气管充气征,占22.8%;瘤灶胸膜侧条片状影,占22.8%;引流支气管截断征,占7.0%;磨玻璃征,占1.8%。结论用薄层扫描或高分辨率CT扫描是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种后处理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67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MSCT扫描及MPR、SSD、VR重建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MPR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五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SVR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SVR重建无法显示空泡征;SSD重建在显示周围型小肺癌四项主要征象上敏感性均高于横断面薄层扫描(P〈0.05).结论周围型小肺癌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肺肿瘤重要征象上各有一定的优势,如普通薄层CT无法清晰显示所需要的影像,可选择一定的重建技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周围型小肺癌胸部平片特征,探讨早期发现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检查方法。方法搜集15例均由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所有病例均采用低千伏感蓝片X线摄影与高千伏感绿片X线摄影,并采用体层摄影进行观察相对照。结果低千伏感蓝片X线摄影发现病灶率平均为55%,诊断正确率平均为30%,采用高千伏感绿片摄影技术病灶平均发现率平均为80%,诊断正确率平均为42%,结合体层摄影观察诊断正确率平均为67%。结论采用高千伏感绿片摄影结合体层摄影技术,明显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发现率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分型。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且行CT增强检查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45例,参照CT八分型法分析SCLC患者的CT表现。结果 45例SCLC患者中,中央肺门型10例(22.2%),中央合并纵隔型21例(46.7%),周围型6例(13.3%),周围合并纵隔型3例(6.7%),沿淋巴管扩散型2例(4.4%),胸膜转移型2例(4.4%),肺叶型1例(2.2%),类肺炎型0例(0)。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SCLC的特征,特别是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血管受侵情况,CT八分型法根据原发灶部位及转移情况进行分型,较传统两分型(中央型、周围型)更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检查与胸部X线检查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螺旋CT与X线检查在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其效果,为临床实践中适宜检查手段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并经CT及X线检查的32位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CT及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检查中所得的肿瘤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毛刺征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两种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检查时一种常用的检查手段,但是由于其分辨率及受组织密度影响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诊断阳性率不及螺旋CT,CT在周围型小肺癌的检查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背景 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 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最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 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认识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像,提高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例经组织病理证实直径≤2 cm的周围型小肺癌的SCT、HRCT及增强SCT表现。重点对病灶的内部结构、边缘形态、周围组织改变及增强程度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6例小肺癌中,HRCT具有分叶征47例,毛刺征45例,胸膜凹陷征34例,血管束征21例,胸膜侧阴影16例,空泡征23例,细支气管气象征5例,磨玻璃样改变6例,空洞2例,钙化1例。征像出现率明显高于SCT。增强病例中48例CT值增幅>20 Hu。结论 HRCT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和边缘形态明显优于SCT。具有3种边缘征像以上的肺部外围型结节应高度怀疑周围型肺癌,增强扫描对鉴别结节的良恶性很有帮助。CT表现与病理分型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OPN和VEGF-C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PV法对4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检测其OPN和VEGF-C的表达,分析其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OP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胸膜外脂肪线消失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有关。VEGF-C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深分叶征、棘状突起、血管集束征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有关(P<0.05)。OPN、VEGF-C与毛刺征和空洞均无关(P>0.05)。结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CT征象中,肿瘤大于3.0cm、深分叶征、棘突征和纵隔淋巴结肿大提示该肿瘤的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周围型小肺癌CT表现有深分叶征21例,细小毛刺征18例,空泡征5例,空气支气管征4例,磨玻璃征4例,血管集束征6例,胸膜凹陷征7例。结论: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结合临床全面分析,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