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女性住院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病因、用药情况及转归。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1072例CHF患者(男704例,女3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性别分女性组和男性组,设计调查表,观察病因、诱因与伴发疾病,并登记临床用药情况及30 d在院病死率。结果女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女性组CHF患者瓣膜性心脏病的比例显著较高,与男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患者主要用药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排钾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螺内酯、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两组相比较,女性组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男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8-〈30岁人群组及≥80岁人群组,女性的在院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女性的在院病死率均增加。结论女性组CHF患者中排在前3位的病因是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女性组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男性组增多,女性的在院病死率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一般情况、病因、药物治疗及转归.方法 将入选的323例CHF患者,分为1990~1992年段组(A组)和2004~2006年段组(B组).分别对两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 ①心力衰竭主要病种是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原发性高血压,1990~1992段到2004~2006段,冠心病从32.7%上升到53.3%(P<0.01),风湿性瓣膜病由30.8%下降至16.2%(P<0.01).②住院期间治疗心衰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制剂为主,洋地黄使用有下降趋势,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明显上升.③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率升高,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结论 住院CHF患者主要病因从风湿性瓣膜病变为冠心病,心衰治疗药物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明显升上升,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曹磊 《疑难病杂志》2011,10(6):408-410
目的测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及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水平,探讨血浆BNP及血清FABP对CHF诊断及心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住院CHF患者60例,其中NYHAⅠ级12例,Ⅱ级18例,Ⅲ级20例,Ⅳ级10例;原发疾病:冠心病30例,瓣膜性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另纳入2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BNP及FABP浓度,评价心功能。结果 CHF组血浆BNP及血清FAB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CHF患者的BNP及FABP水平逐渐增高(NYHAⅣ级>NYHAⅢ级>NYHAⅡ级,P均<0.01);LVEF≤40%患者显著高于LVEF>40%患者(P<0.01);而不同病因CHF患者间2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与FABP呈正相关(r=0.801,P<0.01),两者与LVEF呈负相关(r=-0.718,r=-0.881,P<0.01)。结论血浆BNP及血清FABP测定对CHF的诊断和心功能的分级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祁巍  罗仁 《河北医学》2012,18(12):1774-1776
目的:了解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变迁,为该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入选的36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分为1996年至1998年段组(A组为181例)和2008年至2009年段组(B组为187例).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①CHF主要病因由风心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演变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和风心病(P<0.05).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治疗CHF的药物仍以利尿剂、硝酸酯类和洋地黄类制剂为主,洋地黄使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3.20%:36.50%,P<0.01),β受体阻滞剂(3.80%:55.20%,P<0.01)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16.10%:79.20%,P<0.01)应用明显上升.③住院期间症状明显改善率及好转率均升高(P<0.05),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住院CHF患者主要病因由风心病演变为冠心病,CHF治疗药物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ACEI及螺内酯的应用明显上升,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特点、抗感染治疗及疾病转归。方法:对12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基础病因、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础病因中,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最多,54例,占43.5%;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25例,占18.4%;再次是风湿性瓣膜心脏病,18例,占14.5%。在大多数患者(80.6%)疾病早期,IE的经典临床特征已不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56.1%)。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占72.6%,住院死亡率为1.6%。结论:IE常见的基础病因前3位分别为非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瓣膜心脏病;IE通常是一种急性以链球菌感染率高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护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慢性心力衰竭(CHF)又是多种老年人心脏病变发展到终末阶段几乎不可避免的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肺心病是老年人CHF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原发性疾病的影响和老年人机体应激、调节功能的减退,老年人CHF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对原发性疾病和并发症治疗或防护不当又成为老年人CHF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结合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CHF的治疗和护理就成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西某三甲医院2016—2020年住院死亡患者性别、年龄及死因变化趋势等特征,为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合理分配医院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广西某三甲医院病案首页,采用ICD-10对住院患者主要诊断进行分类,使用SPSS 27.0对住院患者的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死亡住院患者共2439例,整体病死率除2020年外呈下降趋势;低风险病死率无显著性改善;死亡住院患者中男性1566例,女性873例,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病死率(χ2=281.079,P<0.001);各类死因中构成比前三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29.77%)、肿瘤(24.68%)、呼吸系统疾病(21.77%);55岁以下患者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55岁以上患者呼吸系统病死率最高。结论 医院需完善院科两级低风险死亡患者管理制度,强化老年医学及康复医学专业建设,优化危重患者入院流程,加强多学科联合诊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初发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病因、诱因构成和病因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线索. 方法 144例AHF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比分析2组间病因、诱因构成和多病因情况. 结果 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冠心病(52.1%)、高血压(32.1%)、慢性肾功能衰竭(8.5%),非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32.6%)、慢性肾功能衰竭(21.7%)、扩张型心肌病(19.6%);在病因聚集性方面,老年组多病因AHF占49.5%,非老年组为9.8%;2组发病诱因均以感染最多见,老年组54.4%,非老年组51.2%;预后方面,老年组住院病死率(33.9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7.07%)(P<0.05). 结论 老年与非老年AHF的病因构成比不同,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AHF最常见的病因;老年多病因AHF多见;老年AHF患者住院病死率较高,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初发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病因、诱因构成和病因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线索. 方法 144例AHF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比分析2组间病因、诱因构成和多病因情况. 结果 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冠心病(52.1%)、高血压(32.1%)、慢性肾功能衰竭(8.5%),非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32.6%)、慢性肾功能衰竭(21.7%)、扩张型心肌病(19.6%);在病因聚集性方面,老年组多病因AHF占49.5%,非老年组为9.8%;2组发病诱因均以感染最多见,老年组54.4%,非老年组51.2%,预后方面,老年组住院病死率(33.9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7.07%)(P<0.05). 结论 老年与非老年AHF的病因构成比不同,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AHF最常见的病因;老年多病因AHF多见;老年AHF患者住院病死率较高;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初发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病因、诱因构成和病因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线索. 方法 144例AHF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比分析2组间病因、诱因构成和多病因情况. 结果 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冠心病(52.1%)、高血压(32.1%)、慢性肾功能衰竭(8.5%),非老年组前3位基础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32.6%)、慢性肾功能衰竭(21.7%)、扩张型心肌病(19.6%);在病因聚集性方面,老年组多病因AHF占49.5%,非老年组为9.8%;2组发病诱因均以感染最多见,老年组54.4%,非老年组51.2%,预后方面,老年组住院病死率(33.9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7.07%)(P<0.05). 结论 老年与非老年AHF的病因构成比不同,冠心病、高血压是老年AHF最常见的病因;老年多病因AHF多见;老年AHF患者住院病死率较高;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病诱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肾功能状态下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962例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按不同肾功能状态分为3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特点差异。同时,对患者进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分析患者预后状态及死亡危险因素。  结果  临床特点分析:相对于正常及轻度肾功能损害组,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组糖尿病病程较长(P<0.001); Wagner分级4级患者比例较高(P均<0.05);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外周动脉病变比例较高(P均<0.05);糖化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均<0.05);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水平较高(P均<0.05)。其中,中度肾功能损害组年龄较大(P<0.001),踝肱指数较低(P<0.001);重度肾功能损害组Wagner分级3级和5级患者比例更高(P均<0.05)。预后分析: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了74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1月,其中239例患者死亡,全因死亡率为31.9%,3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5.8%、46.2%(P<0.001)、59.4%(P<0.001),中重度肾功能损害组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及轻度肾功能损害组(P均<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肾功能程度损害、足溃疡Wagner分级为4~5级与全因死亡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肾功能损害为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  结论  随着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害加重,伴DFU患者表现出更复杂的临床特点、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和更高的死亡率。预防肾脏损害和足溃疡发生,关注中重度肾功能损害伴足溃疡患者心血管风险,降低死亡率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763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常见病因为冠心病、肺心病、高心病合并冠心病及高心病等。主要临床特点表现为诱因常是心衰的直接促发因素;同一患者常有两、三种心脏病共存;心衰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常见且使心衰难于控制;预后差、存活时间短,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甲状腺激素的代谢异常参与了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病理过程,而目前国内对伴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研究甚少。目的 探讨ESS对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304例。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01 nmol/L和/或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3.28 nmol/L的患者纳入ESS组,T3为1.01~2.48 nmol/L及FT3为3.28~6.47 nmol/L的患者纳入甲功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6月,观察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包括因心力衰竭死亡和非心源性死亡),次要终点是因心力衰竭再入院。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再将全因死亡组分为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比较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存活组与心力衰竭死亡亚组和非心源性死亡亚组甲状腺激素〔T3、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ESS组和甲功正常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并绘制生存分析曲线;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CHF患者中ESS组164例,甲功正常组140例。两组患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组患者T3、FT3、FT4、TSH、ALB、Hb水平及LVEF低于甲功正常组,BNP、C反应蛋白(CRP)、肌酐水平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25.7(14.2)月,发现全因死亡46例(因心力衰竭死亡32例、非心源性死亡14例),存活258例(出现至少1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115例)。全因死亡组及心力衰竭死亡亚组患者T3、FT3水平及LVEF低于存活组,BNP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ESS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5)。经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ESS组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均高于甲功正常组(P<0.01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6,95%CI(1.009,1.105)〕、FT3〔HR=0.564,95%CI(0.325,0.976)〕、Hb〔HR=0.955,95%CI(0.932,0.980)〕、LVEF〔HR=0.980,95%CI(0.961,1.000)〕是CHF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HR=1.055,95%CI(1.019,1.093)〕、Hb〔HR=0.964,95%CI(0.944,0.984)〕、LVEF〔HR=0.979,95%CI(0.963,0.994)〕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HF伴ESS患者肾功能、肝功能情况较差,且心力衰竭死亡率、全因死亡率高于单纯CHF患者,远期预后较差,而T3、FT3可以反映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外周血可溶性CD14(sCD14)、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特点,探讨sCD14水平与CHF患者病因、临床症状及单核细胞数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入院CHF患者246例,按病因、临床症状进行分组,并以10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入院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sCD14含量,速率散射比浊法测CRP浓度.结果 CHF组外周血CRP、sCD14水平较同年龄健康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1),不同临床症状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3.787,P=0.024),中重度临床症状组较无临床症状组显著性升高(P<0.05).病因不同的CHF组间sCD14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冠心病病因组与风湿病病因组均较高血压病因组显著性增高(P=0.009,P=0.016).CHF组sCD14水平与CRP水平及临床症状成显著正相关(r=0.396,P=0.000;r=0.206,P=0.001),而与单核细胞的绝对数及相对数无关.结论 sCD14和CRP水平在CHF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受病因及临床症状的影响,但sCD14水平的增高并非由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引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首次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1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否升高,将患者分为H-Hcy组(Hcy≥15μmol/L)89例及对照组(Hcy<15μmol/L)71例.记录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其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H-Hcy组患者置入的支架数为(2.54±1.29)枚,高于对照组的(2.03±1.06)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cy组患者术后1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8.39%,高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及患者年龄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Hcy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增加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钙化(HV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302例MHD 患者(其中99例伴HVC),所有患者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心血管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心脏瓣膜钙化对心血管预后的 影响。结果患者初始透析的平均年龄为58.2岁,男性占53.6%。随访2年,HVC与非HVC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 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 vs 16.3%、22.2% vs 6.9%和48.5% vs 25.6%(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 (Log Rank P=0.006)、心血管死亡(P<0.001)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 HVC 仍然显著增加患者全因死亡[HR 1,88,95%CI:(1.11-3.19)]、心血管死亡[3.47(1.76-6.84)]和新发心血事件风险[1.64 (1.09-2.47)]。结论HVC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8例心脏病伴各级心功能患者血浆ANF、EDLS、PRA、ATⅡ浓度,并与28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表明:CHF患者血浆ANF、EDLS、PRA、ATⅡ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NF、EDLS浓度随心衰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血浆ANF、EDLS、ATⅡ浓度与血钠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4253,p<0.01;r=-0.7886,P<0.001;r=-0.4331,P<0.01),ANF与EDLS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8408,P<0.001)。心衰纠正后,血浆ANF、EDLS、PRA、ATⅡ浓度明显降低,在原发病因中,以扩张型心肌病血浆ANF、EDLS含量最高,其次为风心病、冠心病,提示ANF、EDLS、RAS在CHF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监测血浆ANF、EDLS、PRA、ATⅡ不仅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而且也可以作为判断疗效及指导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Physical inactivity is very common in octogenarians. However,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octogenarian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ctogenarian patients with ACS. In this study, we included a total of 353 hospitalized patients, aged >80 years, with ACS during the period of 5-year follow-up.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was analyzed by multivariable Cox aggression. Of the enrolled patients, 132 (37.4%) were defined as physically inactive, and 221 (62.6%) as physically active. Patients with physical inactivity tended to have lower survival rate (21.2% vs. 56.5%, P<0.001) and higher mortality rate (78.8% vs. 43.5%, PcO.OOl), and had a worse long-term outcome than those with physical activity (chi-square=27.52, and log rank PcO.OOl). The physical inactivity was still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long-term allcause mortality independent of confounders including age, prior heart failure, stroke, ejection fraction, beta-blocker, clopidogrel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HR: 2.35, 95% CI: 1.26-4.37, P=0.007).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physical inactivity is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increase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ctogenarians with A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心内科住院的138例CHF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合并低钠血症将其分为低钠组(n=35)和非低钠组(n=103)。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低钠组患者有低血钠症史、长期限盐、脑肽钠水平升高、心功能(IV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非低钠组患者(P<0.05)。有低血钠症史、长期限盐、脑肽钠水平升高、心功能(IV级)是CHF合并低血钠症的危险发病因素(P<0.05)。结论CHF合并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临床必须加强对此病发病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并积极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以降低低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