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为了加强输血安全,减少因输血而传染上经血液传染的疾病,本文对输血存在的风险、病毒灭活血浆的意义、病毒灭活血浆的原理的方法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了输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意义,指导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
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FP)因其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活性降低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临床应用相当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输血传播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而血浆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是传播病毒危险性较大的一种。由于我国血浆输注量较大,但病毒灭活尚未普遍推行,所以血浆输注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在发达国家,从全血分出的血浆的10%~20%直接用于临床输注,其余大部分作为原料经过病毒灭活制备血浆蛋白制品。而在我国,还较广泛地存在着血浆滥用的现象,大部分从全血分离出的血浆直接在临床输注,主要原因是医生对血浆输注适应证和血浆输注的病毒的危险认识不充分。另外,血浆输注价格较白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剂低,经济条件制约及我国目前白蛋白供应不足的现状也是导致血浆滥用的原因之一。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应用于单袋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来处理临床输注血浆,对于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伟兰  覃益康 《医学文选》2006,25(3):F0003-F0003
广西血液中心最近推出一项新产品——血浆病毒灭活制品,该产品经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输注血浆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此血浆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如我国上海。每年有15~20万人次接受输血治疗,其中约有40%输注血浆。输注血浆能治疗疾病。但血浆中可能携带的一些病毒,如人类免疫陷缺病毒(HIV)、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肝炎病毒(HBV、HCV、HDV、HEV、HAV、HG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小病毒B19、新克雅氏病毒、SARS冠状病毒和West Nile病毒等,也可能引起输血相关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有3道安全防线用于控制经输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除谨慎地筛选无偿献血者(第一道)和严格地进行病毒筛查检测(第二道)外,还依赖于第三道防线一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B法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3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重留样,然后与MB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MB的终浓度在0.9~1.3 靘ol/L左右.将加入MB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分,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MB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MB浓度、FⅧ:C、FⅤ:C、 VWF、 Fib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 VWF、 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7.29±2.03)%、(81.43±11.15)%、(80.12±14.03)%、(92.48±8.35)%、(82.86±19.13)%,MB去除率(77.88±8.21)%.结论 利用MB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有一定影响,但血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输血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措施.和其他临床治疗方法一样,输血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发生,尤其是多种肝炎病毒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随着输血事业的快速发展,输血安全已成为临床输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始终是血站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对此血站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血源管理,从低危人群中发展无偿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实行采供血及筛选检测的全面质量管理,把好试剂质量关,严格检测血液并实行隔离放行等措施。目前广泛采用酶联法检测血液,检测技术较为局限,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存在病毒标记物检测技术的窗口期、试剂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条形码核对系统在病毒灭活血浆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用条形码核对系统对未进行热合断离连为一体的血浆袋和一次性病毒灭活器材血浆储存袋条码扫描核对,由软件自动判读条码是否同源。如果二者同源,则扫描通过;若非同源,则给出提示,进一步查找原因,及时纠正错误。结果:本软件从2011年1月投入使用以来,共核对病毒灭活血浆2432袋,经核对发现血浆袋与一次性病毒灭活器材血浆储存袋条形码标识错误血浆5袋,都及时予以纠正。结论:条形码核对软件应用于制备病毒灭活血浆时转袋前后标识条形码核对工作,提高了核对的有效性,取得了很好的纠错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41-44
目的 探讨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血浆置换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68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百色市辖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n=34)与试验组(n=34)。对照组给予普通冰冻血浆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9.41%)与对照组(70.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结论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差别不显著,但相比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冰冻病毒灭活人血浆(S/D血浆)对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四肢和脊柱手术、估计失血量在500ml以上的择期手术病人,年龄18~60岁。将其随机分为S/D血浆组(SDP组,n=20)、普通新鲜冰冻血浆组(FFP组,n=20)、10%羟乙基淀粉组(HES组,n=20)。术中连续监测直接桡动脉血压、心电图和间断监测中心静脉压。在失血量达400~500ml时开始按分组输注上述不同血浆,输注量为8~10ml/kg,60min内输注完毕,术中根据红细胞压积(Hct)考虑是否输注红细胞。各组在输注血浆前、输注完毕后60、120min采集血样,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红细胞变形指数(DI)、红细胞刚性指数(RI)、红细胞压积。结果(1)HBV、LBV结果FFP组输注前后HBV、LBV均无明显改变(P>0.05);SDP组于输注后120min较输注前HBV、LBV明显降低(P<0.05);HES组输注后60、120min,其HBV、LBV明显低于输注前(P<0.05)。(2)PV结果各组在输注前后PV均无明显改变(P>0.05)。(3...  相似文献   

11.
宋敏  赵树铭  刘凤君  郭辉  蒋天伦 《重庆医学》2012,41(11):1092-1093,1102
目的探讨亚甲蓝(MB)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对主要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以及血浆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的可行性。方法将16袋400mL全血成分分得的新鲜血浆均分为两份,分别归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MB进行病毒灭活,对照组不加MB但仍然进行病毒灭活光照过滤,检测各阶段标本凝血因子Ⅷ(FⅧ):C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FⅧ:C及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病毒灭活后实验组血浆中FⅧ及Fib损失较大且含量未达制备冷沉淀的理论要求。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对血浆中FⅧ及Fib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且其损耗主要来自MB光化学反应,血浆病毒灭活后不宜用于制备冷沉淀。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重型肝炎139例,设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重型肝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PE治疗,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血清HBV-DNA定量、肾功、电解质、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预后.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氨下降由127.91±57.33(μmol/l)降至81.51±40.20(μmol/l)(P<0.001),血清HBV-DNA定量水平平均对数值(Log10 copy/ml)由5.72±1.39降至4.53±1.35(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7.03%(61/91)、50.0%(24/48)P<0.05,其中又以重型肝炎早期、中期组治愈好转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分别为95%(19/20)、72.27%(8/11)及82.05%(32/39)、57.14(12/21).结论:PE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波加热法对低pH静注丙球的病毒灭活。方法 以口炎泡疹(Vesicular SDtomatitis Virus VSV),森林脑炎病毒(Sindbis Virus)为指示病毒用微波加热法对低pH静注丙球制品进行病毒灭活。结果 微波50℃1h可使病毒彻底灭活,制品的生物活性无改变。结论 微波加热法适合对低pH静注丙球病毒灭活,有助于提高制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吖啶橙与长波紫外线灭活血浆中f2噬菌体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吖啶橙 (AO)与长波紫外线 (UVA)消毒血浆中f2 噬菌体后形态的变化。方法 以f2 噬菌体为试验病毒 ,通过AO与UVA单用及联用灭活病毒效果测定筛选二者协同作用的最佳条件 ,在此最佳消毒条件下利用透射电镜观察f2 噬菌体在消毒前后形态的变化。结果 经AO处理后再经UVA照射 ,能明显减少血浆中f2 噬菌体的滴度 ,两因素的T E值大于 1;经有效灭活病毒的剂量 ( 6μg mlAO 4 5 0 0J m2 UVA)消毒后与消毒前相比 ,血浆中大多数f2 噬菌体由球形变为纺锤状和丝状 ,且轮廓变得不清晰 ,电子密度降低。结论 AO与UVA两因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消毒后f2 噬菌体的形态明显发生了变化 ,由球形变为纺锤状和丝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医院临床科室运用走动式管理模式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根据走动式管理主要走访的内容,比较实施前后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走动管理模式实施后,各项指标均呈现良好趋势,医技医师对于临床医师的满意度提高.临床医师、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于走动式管理的满意度高.结论:在医院临床科室实施走动式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及临床医技科室间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谭业克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071-2072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分别对460例血清标本进行乙肝标志物的定性检测和比较,结果不符的用电化学发光仪进行复检,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无显著差异,但TRFIA提高了病毒早期感染的检出率,表面抗体的效价定量便于把握疫苗的接种时机,有效降低了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率。结论TtLFIA法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的浓度变化与常规ELISA法相比较,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对乙型肝炎的疾病进程具有全程动态检测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对治疗效果作出有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18.
府伟灵  黄庆  黄君富  陈斌  陈鸣  姚春艳  安静 《重庆医学》2003,32(12):1603-1604
目的 研制出可在体外杀灭RNA包膜病毒的新型仪器。方法 与亚甲蓝最大吸收波长相匹配的单波长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单个或点阵式发光体为光源系统,以日本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为RNA包膜病毒灭活效果评估的指示病毒,采用空斑法测定病毒滴度,获得不同浓度亚甲蓝工作液以及光源不同光照度、光照时间和距离等参数条件下灭活病毒的动力学参数。结果 光敏式病毒灭活仪主要由亚甲蓝喷雾器、二极管电路和发光二极管点阵组成;光照时间≥5min,光照度光照距离≤2.5m的条件下,1.0μg/ml和2.0μg/ml的MB工作液灭活病毒的效力均为100%。结论 光敏式病毒灭活仪可有效地灭活RNA包膜病毒,同时,与MB最大吸收波长相匹配的光源系统提高了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成都地区新型肝炎病毒TTV感染临床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成都地区有无新型肝炎病毒TTV型肝炎。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血清中TTV DNA。对单纯TTV感染病毒性肝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在非一甲型肝炎患者中29.78%(28/94)TTV DNA阳性,在甲一庚型肝炎中30%(12/40)阳性,在献血员中20%(6/30)阳性。单纯TTV感染的肝炎患者平均年龄41.7岁。肝功异常TBχ^-132.65μmol/L,ALTχ^-516.27U/L。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在冷沉淀病毒灭活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2袋新鲜血浆平均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加入终浓度1μmol/L亚甲蓝溶液按照50 mA,15 min进行病毒灭活处理,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生理盐水不做灭活处理,分别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冷沉淀,贮存7 d后分别检测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前后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clotting factorⅧ,FⅧ)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含量。结果实验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193.79±24.95)IU/U,(85.00±6.50)mg/U,对照组FⅧ和Fib的含量分别为(218.55±16.61)IU/U,(114.00±9.70)mg/U,两组之间FⅧ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ib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方法是否可应用与冷沉淀病毒灭活,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