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与内科治疗及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急性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2年大连市中心医院内科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167例,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病例153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治疗病例186例。比较病人发病后1个月末的死亡率、术后颅内感染率、术后再出血率。结果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及内科组在发病1个月末死亡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死亡率低于其余2组。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颅内感染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组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术后再出血率低,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30~50 mL的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相比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在急性期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故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能更适合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98例经CT确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和微创穿刺术组,每组各49例。分别根据入组情况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术,于治疗结束后1、2、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观察手术治疗的病死率及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减少,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4周,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一步减少,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微创穿刺术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更明显(P〈0.05或P〈0.01)。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术后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微创穿刺术组(χ2=3.78,P〈0.05)。微创穿刺术组病死率[2.04%(1/49)]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4.08%(2/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微创穿刺术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4.08%(2/49),显著低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的16.33%(8/49)(χ2=2.84,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疗效好,患者意识恢复快,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病基底节区血肿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60例手术指征明确的高血压病基底节区血肿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在CT引导下行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B组30例行常规开骨瓣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术后2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术后6个月格拉司哥预后分级(GOS)评价。结果A、B2组术后2周GC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GOS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表意义(P〈0.01或P〈0.05),A组疗效优于B组。A组再出血2例(6.7%),B组再出血4例(13.3%),B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均因引流管位置满意,未再次手术。结论CT引导下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可显著提高高血压病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再出血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收集本院43例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比较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的术后再出血率、病死率、术后30d恢复良好率。结果:43例中术后生存38例,死亡5例,总病死率11.62%。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术后30d恢复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手术组的再出血率比早期手术组明显增高(33.3%vs3.6%,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有效的方法,发病后6~24h是手术的最佳时间窗,再出血风险增加可能与过早手术(〈6h)和首次抽吸量过大(〉60%)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98例ICH患者中,按微创术后有无继续出血分为两组.出血组20例为继续出血者,对照组78例为无继续出血者.统计分析患者有无饮酒史、术前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原发出血量、出血到微创手术的时间、穿刺部位、术后血压控制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术后继续出血与手术时间、术前血压增高、手术前后躁动、长期酗酒、血肿形态不规则等有关(P <0.05).结论 酗酒、术前高血压、脑出血的形态、手术时间及患者躁动是引起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继续出血的因素,从而不断规范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提高脑出血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前瞻性开放性队列研究,使用的数据常规收集368例我院患者,关于术后继续出血与发病的不同时间(分3个时间段:〈6,6~24,〉24h)的研究,以及对每个时间段的继续出血的发病率和手术前后发生躁动易出现继续出血等影响因素讨论。结果①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继续出血的发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脑出血术后继续出血与收缩压增高有关P〈0.01,与舒张压增高无明显关系P〉0.05。③手术后躁动是立体定向术后继续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P〈0.01。④首次血肿清除量≥75%是引起患者术后继续出血,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术后继续出血与收缩压增高、手术后躁动、首次血肿清除量≥75%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创穿刺术和传统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11年3月微创穿刺术(53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43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死亡率、近期(术后1个月)和远期(术后6个月)预后的随访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癫痫等并发症、死亡率、近期预后优良率、远期预后优良率在微创组和开颅术组中分别为:7.5%和23.2%、77.3%和93.0%、3.7%和23.2%、9.4%和25.6%、37.7%和18.6%、56.6%和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及开颅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较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观察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照组给予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24/31)(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血肿清除彻底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穿刺粉碎引流术与开窗显微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8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包括微创穿刺血肿腔置管抽吸引流术(观察组)90例,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对照组)90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为4.44%,对照组患者的术后1个月内死亡率最低为2.22%,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794,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再出血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患者为8.89%,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最低为1.11%,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794,P0.05)。在GOS5分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比例最高为45.56%,对照组患者为24.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的观察组患者预后较好,而开颅手术的对照组预后较差,由此充分证明了穿刺粉碎引流手术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创稳定系统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45例,采用微创稳定系统治疗)和解剖钢板内固定组(45例,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查X线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情况,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观察功能恢复情况、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较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短(t=2.88,P〈0.05),术中出血量较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少(t=6.73,P〈0.01),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者较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少(χ^2=11.40,P〈0.01)。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术后12个月,微创组HSS评分显著高于解剖钢板内固定组(t=2.99,P〈0.05)。微创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解剖钢板内固定组(χ^2=5.20,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11.11%)较解剖钢板内固定组(26.67%)低(χ^2=7.60,P〈0.05)。结论微创稳定系统较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损伤及出血,降低植骨需要,疗效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复发型吉兰—巴雷综合征(rGB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炎性因子与GBS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GBS患者183例,根据其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11)和未复发组(n=172),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血清和脑脊液炎性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GBS复...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刚 《医学综述》2013,19(12):2270-2271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在东莞市仁康医院诊治的常规手术麻醉患儿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七氟烷进行吸入麻醉,试验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进行麻醉。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和清醒时间,并加以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vs 53.3%)(χ2=1.085,P<0.05),且平均躁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t=0.040,P<0.05);试验组患儿清醒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3.054,P<0.05);试验组躁动时间>15 min患儿所占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10.7%vs 49.3%)(χ2=2.14,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烷可显著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的躁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七氟烷。  相似文献   

13.
王建荣 《中外医疗》2011,30(13):1-2,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将脑出血患者按生存与否分为2组,按统一标准分别整理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入选变量是出血部位(χ2=11.565,P=0.001)、入院时意识状态(χ2=7.780,P=0.005)、出血病灶大小(χ2=7.706,P=0.007)、肺部感染(χ2=6.110,P=0.010)、发病至入院时间(χ2=6.296,P=0.012)、年龄(χ2=5.780,P=0.01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χ2=5.503,P=0.019)。结论经统计学分析,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依次是出血部位、入院时意识状态、出血病灶大小、肺部感染、发病至入院时间、年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除年龄和出血部位为不可逆因素外,其他预后影响因素经人为干预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蓓舒宁抑菌膏在促进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糜烂中的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Ⅱ、Ⅲ级宫颈糜烂患者,在接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采用纯自然修复疗法的77例为对照组,加用蓓舒宁抑菌膏辅助修复治疗的79例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术后症状和疗效。结果术后阴道出血发生率治疗组为5.1%,低于对照组18.2%(χ2=6.574,P=0.010);排液时间治疗组为(7.5±2.7)d,短于对照组(10.6±5.5)d(t=4.442,P=0.000);病例感染率治疗组为1.3%,低于对照组7.8%(χ2=4.255,P=0.039);治疗效果治疗组比对照组好OR=1.96(χ2=4.311,P=0.038)。结论蓓舒宁抑菌膏能提高聚焦超声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医院收治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MBG、CTFC、TIMI血流分级、TIMI血栓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G、TIMI血流分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TFC、TIMI血栓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心脏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及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替罗非班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首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入组在神经内科就诊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并经CTA或MRA证实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所有入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脑梗死分为缺血性卒中复发组和非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Cox回归模型确定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256例符合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完成随访,30例(11.7%)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饮酒习惯(P=0.028)、吸烟(P=0.007)、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45)、缺血性心脏病(P=0.002)、抗高血压药物(P=0.036)和他汀类药物(P=0.016)使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HR=0.410, P=0.043)、吸烟(HR=2.253,P=0.04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0.327,P=0.029)、缺血性心脏病(HR=8.566,P<0.001)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 不规则使用他汀类药物、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吸烟和既往有冠心病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初发脑梗死且排除糖尿病患者160例,根据简化糖耐量(OGTT)实验结果分为糖耐量减低(IGT)组80例和耐量正常(NGT)组80例,采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示脑梗死IGT组和NGT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7.5%(70/80)、63.8%(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40,P〈0.001);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3.8%(51/80)、47.5%(3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9,P=0.039);脑梗死IGT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脑梗死NGT组增加(X^2=21.95,P〈0.01)。提示IGT可能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微创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95例脑出血患者,依据CT扫描图像,定出血肿最大中心层面,采用体表标志物定位法确定最佳穿刺点,行微创穿刺抽吸引流术。结论微创置管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单、创伤小,适合各种年龄,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持续气囊上方低负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需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q2h进行吸痰,不冲洗,不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组在对照组上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并间隔冲洗.结果 治疗组发生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25.0%,对照组47.92%,差异有显著性(x2=4.50,P<0.05);治疗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平均时间(12.53±2.9)d,对照组(7.2±2.7)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x2=8.42,P<0.05).结论 持续气囊上方低负压吸引,可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崔小玲  胡乃中  许勤 《安徽医学》2010,31(4):339-342
目的探讨内科药物治疗无效而转外科治疗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经消化内科治疗无效而转外科进一步治疗的128例难治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胃癌出血居首位,显著高于青年组(χ^2=4.309,P=0.038)和中年组(χ^2=8.611,P=0.003),青年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第一位,显著高于老年组(χ^2=7.559,P=0.006),有内镜下近期活动性出血征象的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中占61.54%,出血量估计值在中重度的占80.99%;接受手术治疗110例,术后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17例,死亡2例,手术组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χ^2=7.523,P=0.047)。结论男性、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重度出血以及消化性溃疡合并内镜下近期活动性出血是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手术为治疗难治性消化道出血的较为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