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妊娠相关蛋白-A (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ACS患者,随机将其分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40例,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及20 mg/d治疗,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及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及SAP组,比较不同组别研究对象的血清hs-CRP及PAPP-A的水平.结果 ACS组患者的血清hs-CRP与PAPP-A水平均较SAP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及低剂量组ACS患者血清hs-CRP、PAPP-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高剂量组下降比低剂量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与PAPP-A水平明显增高,阿托伐他汀治疗ACS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且此效应与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炎症反应的差异,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ACS病人炎症指标的变化及对院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检测52例糖尿病ACS病人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2例非糖尿病ACS病人入院时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计数,并分析糖尿病组使用阿托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未使用阿托伐他汀(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hs—CRP和白细胞计数的差异及院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糖尿病组ACS病人hs—CRP和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hs—cRP和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常治疗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炎性指标较非糖尿病病人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炎症指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医学综述》2015,(1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就诊的160例AC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40 mg/d)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20 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12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TC、LDL-C水平分别为(3.15±0.65)mmol/L、(2.38±0.35)mmol/L,低于对照组的(3.98±0.64)mmol/L、(3.11±0.3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为(2.45±1.06)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1.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可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使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对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单独治疗组(阿托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普罗布考1g/d,阿托伐他汀20mg/d).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1个月时的血清PAPP-A、hs-CR水平.结果 单独治疗组治疗前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2.09±0.69)mIU/L和(4.17±2.93)mg/L,治疗后降至(1.68±0.40)mIU/L和(2.33±2.25)mg/L.联合治疗组治疗前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分别为(2.25±0.64)mIU/L和(5.18±4.56)mg/L,治疗后降至(1.54±0.38)mIU/L和(1.60±1.11)mg/L.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APP-A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单独治组大(P<0.05).多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的血清PAPP-A与hs-CRP显著相关(r=0.378,P<0.01).结论 短期使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与单用阿托伐他汀均能降低ACS患者血清PAPP-A与hs-CRP水平,可能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加用普罗布考可能发挥进一步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20mg/d,n=41)和B组(瑞舒伐他汀10mg/d,n=41);观察4周后两组血脂、hs-CRP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变化。结果:4周后A组、B组的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分别为(2.67±0.94 vs.2.13±0.64;P=0.005)、(2.68±0.77 vs.2.37±0.58;P=0.044),但两组的LDL-C达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1%vs.43.9%,P=0.014),治疗后hs-CRP水平小于10mg/L的比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vs.58.5%,P=0.007),试验中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瑞舒伐他汀20mg/d能更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60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30例.在常规ACS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或辛伐他汀40 mg,1 次/d,共12周.测定其治疗前和治疗4、12周时的TC、LDL-C、HDL-C、TG和hs-CR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结果 治疗后两组TC、LDL-C、TG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有所升高,但hs-CRP水平在4周时降幅最明显,而血脂水平在12周时变化幅度最大.两组均能改善LVEF和LVEDVI,在12周时作用最为明显,阿伐托他汀组较辛伐他汀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不但能降低ACS患者TC、LDL-C、TG水平和升高HDL-C水平,而且能降低血清hs-CRP浓度和改善患者的心室重构,阿托伐他汀效果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4人,随机分为阿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阿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天40mg,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比较其差异。结果5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21例,急性心肌梗死33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绞痛者为1.35±0.54 g/L,心肌梗死者2.25±0.43g/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9±0.23 g/L(P<0.05),心肌梗死患者较心绞痛者C反应蛋白升高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两周,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6±0.43g/L降至0.51±0.23g/L,治疗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由1.82±0.50 g/L降至1.74±0.60 g/L,治疗前后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短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即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之外还有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8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1例)采用常规治疗;B组(43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个月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常规治疗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还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阿托伐他汀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并具有抗炎作用,对于抑制心肌缺血的进展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白介素-1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1周前后分别测定血清白介素-18、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周后血清白介素-18及高敏C-反应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白介素-18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独立于降脂作用以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可能获益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AMI患者65例,按发病前是否因心绞痛、血脂异常服用过阿托伐他汀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5周;对照组35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血浆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5例AC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将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d,ACS对照组40例仅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脂联素和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AC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而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和ACS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升高,hs-CRP水平均显著下降;与ACS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脂联素水平更高,而血清hs—CRP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h8-CRP呈负相关(r=-0.348,P=0.013)。结论ACS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和hs—CRP升高在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低血清hs—CRP及升高脂联素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ACS患者粥样斑块内的炎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78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各39例.在常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晚或阿托伐他汀20 mg/晚,共6个月.测定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6个月时的TC、LDL-C、HDL-C、TG、hs-CRP水平,观察6个月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C、LDL-C、TG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HDL-C水平有所升高(P<0.05),其中hs-CRP水平在4周时下降最明显,而血脂水平在6个月时下降最明显,瑞舒伐他汀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P<0.05).瑞舒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0.51%)略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0.77%),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可降低ACS患者TC、LDL-C、TG和hs-CRP水平,升高HDL-C水平,但瑞舒伐他汀作用强于阿托伐他汀.两者都能明显减少ACS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CSA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A组为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治疗但不用降脂药物,B组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C组为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组。ACS患者在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A、B、C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2周后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这对临床研究AC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以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将11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研究组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hsCRP水平均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5 d,研究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在LDL-C和TC达标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使用较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其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而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O Fg hsCR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CS患者110例,入选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60例;随机选取我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采用血凝仪法测定Fg,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①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O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g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NO、Fg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O水平明显增高,Fg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从而稳定斑块,抑制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介入治疗后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调脂治疗对患者的影响。方法:急诊冠脉综合征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大剂量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10mg/d,大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前及用药后(1、3、6)个月抽静脉血检查患者血脂改变情况,ELISA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改变情况,并随访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结果:(1)安全性:常规组和大剂量组分别有2例、3例患者因停药而退出研究,剩余患者中,常规剂量组用药(1、3)个月AST异常者明显少于大剂量组(P<0.05),用药6个月两组AST异常者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肌酐、CK异常者无明显差异(P>0.05)。(2)调脂效果:用药(3、6)个月时大剂量组TC、LDL-C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两组TG、HDL-C无明显差异(P>0.05)。(3)hs-CRP、MMP-9变化:用药(3、6)个月时大剂量组hs-CRP、MMP-9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介入治疗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安全性较好,降脂效果更佳,且能抑制hs-CRP、MMP-9表达,减少斑块及血管损伤,避免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情况。方法:确诊为ACS患者90例为研究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t组)患者45例人院后均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口服1次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MMP-9水平。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同样测定血清MMP-9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UAP组和AMI组血清MMP-9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ACS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面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阿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苏州市九龙医院确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在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伐他汀20 mg/d,观察组给予40 mg/d。连续服用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两组之间的血脂指标、hs-CRP水平以及出院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C、LDL-C以及hs-CRP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则显著上升(P<0.05)。两组相比,观察组TC、LDL-C、hs-CRP水平下降,HDL-C水平上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