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孙希忠   《中国医学工程》2011,(10):40-41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h-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拥有完整病理资料的96例喉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做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Cath-D,VEGF-D,D2-40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其它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喉鳞癌中Cath-D与VEGF-D、D2-40的高表达,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VEGF-D与Cath-D、D2-40的表达呈正先关,Cath-D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喉鳞癌中有淋巴转移的Cath-D与VEGF-D、D2-4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淋巴转移组。结论组织蛋白酶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D2-40可能是喉鳞癌淋巴转移的重要指标,且其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可能对判断肿瘤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和VEGF-D)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索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D在62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标本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MLD).分析VEGF-C、D表达及MLD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高表达率分别是74%(46/62)和82%(51/62);肿瘤边缘MLD(5.387±4.9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900±2.245)(P<0.05).VEGF-C、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相比,淋巴结转移更常见、临床分期也较晚,MLD增加与VEGF-C、D高表达、有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较晚有关.VEGF-C和VEGF-D的表达有正相关关系(r=0.691,P<0.001).结论 VEGF-C和VEGF-D在食管鳞癌中可能通过增加肿瘤周边区域的淋巴管新生促进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在鼻咽癌中的表达与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和VEGF-D在35例鼻咽癌组织标本及2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MLD),分析VEGF-C和VEGF-D表达及MLD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和淋巴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VEGF-C和VEGF-D的表达率分别是77%(27/35)和82%(29/35),肿瘤组织MLD(5.387±4.98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1.901±1.455)(P<0.05)。VEGF-C和VEGF-D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r=0.786)。结论:VEGF-C和VEGF-D在鼻咽癌中可能通过增加肿瘤周边区域的淋巴管新生,促进肿瘤经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VEGF-D在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表达情况以及其表达水平是否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方法: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VEGF-D在NFs、无淋巴结转移CAFs、淋巴结转移CAFs的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培养和纯化CAFs,与NFs相比,CAFs阳性表达α-SMA,生长增殖速度明显增加,细胞排列混乱;VEGF-D在淋巴结转移CAFs的染色强度明显增加,用2-ΔΔCT法计算VEGF-D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806 7±0.117、1.192 5±0.125、2.085 3±0.131。结论:与NFs相比,CAFs表达VEGF-D明显增加,且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及细胞增殖因子Ki6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VEGF-C与Ki67在口腔淋巴癌组织内淋巴管生成作用及与淋巴结转移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地区收治的口腔鳞癌患者94例,以D2-40为特异性标记物,整体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不论是VEGF-C还是Ki67,其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结转移组癌灶中淋巴管密度及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P0.05。结论 VEGF-C及Ki67的表达可能与口腔淋巴癌组织内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谭文  顾昕  王玲娣 《北京医学》2011,33(5):424-425,445
子宫内膜癌发展过程中淋巴道转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是新发现的,与淋巴管生成有关的因子,D2—40也是近年发现的最特异的淋巴管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组织蛋白酶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口腔鳞癌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类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OSCC组织与20例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的CD与MMP-9水平. 结果 CD和MMP-9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6%和77.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P<0.01).两者均与OSCC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浸润越深,其表达越强(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MMP-9表达还与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越强(P<0.05).OSCC组织中CD和MMP-9表达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结论 CD和MMP-9的阳性表达与OSCC的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而言,肿瘤中的淋巴管生成(lymphangiogenesis)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和忽视的问题。但近来的实验证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VEGF-C和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且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这些发现使得淋巴管生成开始成为研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焦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VEGF-C和VEGF-D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EGF-C和-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6例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组织中VEGF-C和-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VEGF-C和-D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1),而且两项指标间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r=0.466,P<0.01).大肠癌VEGF-C或-D表达率在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间差异显著.(P<0.01,P<0.05).大肠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VEGF-C和-D表达相一致(P<0.01,r=0.429和P<0.01,r=0.511).结论大肠癌VEGF-C和-D高表达可能在肿瘤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并且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D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肠壁中的表达及其在两种组织中的定位,探讨结直肠癌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取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正常肠壁组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蛋白酶D在两种组织内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这种酶在两种组织中的定位。分析结直肠癌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肿瘤组织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P〈0.01),在两种组织内的表达量无相关性(P〉0.05)。不同Dukes分期中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分期越晚,表达量越高 癌组织沿肠壁浸润范围越大,该酶表达越强(P〈0.05) 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形态、分化程度之间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到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的染色颗粒主要位于癌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浆近包膜处,正常肠壁的黏膜上皮细胞内阳性颗粒多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壁组织,在两种组织细胞中的分布形态也不同,随着Dukes分期和浸润范围表达而增强,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胡蓉  李国富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5,27(3):185-187,F003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Cath-D)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1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71例宫颈浸润鳞癌组织(ICC)及23例正常子宫颈、慢性宫颈炎组织标本中Cath-D的表达。结果Cath-D在正常宫颈组织鳞状上皮基底层有少量弱阳性表达,表达率为21.74%;在CIN组中表达率为16.13%,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ath-D在ICC组中表达率为54.93%,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加(P<0.05);在宫颈鳞癌中Cath-D总表达率为48.28%,且与组织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1),与淋巴结转移也明显相关(P<0.05)。结论Cath-D在宫颈鳞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组织分化程度越低、有淋巴结转移者,表达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人OSCC石蜡切片中的FAK的表达情况。采用X^2检验、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等方法分析FAK过表达的意义。结果免疫组化证实FAK为非均质性表达,主要强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则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采用前沿区染色计分的结果判断方法,FAK过表达与癌的分期、分化、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显著;多因素分析显示,FAK过表达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预后的危险因紊,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口腔鳞癌前沿区的FAK过表达为有价值的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病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E-cadherin和Slug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DAB显色法检测74例OSCC组织切片和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切片中E-cadherin和Slug的表达,分析E-cadherin与Slug在OSCC和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E-cadherin与Slug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OSCC组织中E-cadherin和Slu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3%(40/74)和48.65%(36/74)。结合OSCC临床病理特征发现,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Slug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OSCC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与Slug的表达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 E-cadherin和Slug的表达异常可能与OSCC的发生、发展、转移相关,其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OSCC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血管密度与增殖细胞比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ABC酶标法对 8例健康人口腔粘膜、15例口腔癌前病变组织、4 3例口腔鳞癌标本 ,分别检测其F8-RA和PCNA的表达。结果 ABC法比HE染色法更直观、特异 ,并有更高的阳性率。血管密度和增殖细胞比率 3组比较逐渐递增 ,1组与 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组与前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管密度和增殖细胞比率在口腔鳞癌病理不同分级之间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口腔鳞癌血管密度和增殖细胞比率呈现直线正相关。这 2个指标互相促进 ,促使口腔鳞癌的生物学行为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口腔盘状红斑狼疮、口腔鳞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以正常口腔粘膜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30例口腔盘状红斑狼疮和10例口腔鳞癌组织中的 iNOS 表达。结果正常口腔粘膜 iNOS 阴性表达;盘状红斑狼疮组和鳞癌组 iNOS 表达较正常粘膜组均显著增加(P<0.01);盘状红斑狼疮组与鳞癌组之间以及盘状红斑狼疮组按其有无上皮异常增生的分组间 iNOS 的表达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NOS 在口腔盘状红斑狼疮和鳞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舌鳞癌VEGF-C表达及癌周淋巴管增殖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淋巴管增殖和分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舌鳞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VEGF-C在22例舌鳞癌中的表达、酶组织化学法显示癌周淋巴管并结合图像分析和医学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C表达阳性病例的癌周淋巴管各参数高于VEGF-C表达阴性病例(P<0.01);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和淋巴管各参数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结论]VEGF-C表达和癌周淋巴管正相关,对舌鳞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高宇  米磊  刘怀勤 《河北医学》2016,(10):1629-1632
目的::研究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术( MMR)在涉及下颌骨的口腔鳞癌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从2010年5月到2013年6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口腔鳞癌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给予MMR)48例及对照组(给予下颌骨节段切除术)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手术指标,患者的1~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以及患者术后对颜面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理分级、pT分期、下颌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距离瘤灶的长度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1~3年生存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整体自视、生活适应、社会评价以及综合评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MMR治疗涉及下颌骨的口腔鳞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较好,但临床应关注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术前诱导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自 1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选择 6 6例口腔鳞癌 ,其中 36例应用顺铂 (DDP)、长春地辛 (VDS)和平阳霉素 (PYM )进行联合化疗 (实验组 ) ,30例应用顺铂、长春新碱和平阳霉素联合化疗 (对照组 ) ,每个患者给予一个疗程的化疗。按WHO化疗疗效及其毒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88.9% (32例 ) ,对照组总有效率 83.3% (2 5例 ) ,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化疗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脱发。结论 本改良PVP(DDP、VDS、PYM )化疗方案对口腔鳞癌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9.
Thefirsttumorsuppressorgenemolecularlyisolatedistheretinoblastoma(Rb).ThedeletionofRbplaysanessentialroleinRetinoblastoma[1].TheosteosarcomaisalsoassociatedwiththedoublelossoftheRbgene[2].AbnormalitiesinthestructureandexpressionoftheRbgenehadbeenidentifiedinsmallcellcanceroflung[3]andbreastcancers[4].ThesefindingssuggestthattheRbgeneisapleiotropicsuppressorgene.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isthecommonmalignanttumor,whichaccountsfor80%ofthetotalofmalignanttumorsinoralmaxillofacialregion.Theprog…  相似文献   

20.
闻梅娟  冯一中 《河北医学》2014,20(2):213-216
目的:探讨分析鼠双微染色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和p53在正常人口腔黏膜(NOM)、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在OLK及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患者56例和口腔白斑患者44例,随机选取5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50例NOM、56例OSCC以及44例OLK患者的组织中MDM2蛋白和p5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MDM2和p53阳性表达率在NOM、OLK及OSCC组织中呈明显的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正常黏膜中MDM2和p53阳性表达为0,口腔白斑组MDM2和p53阳性表达为56.8%和38.6%;口腔鳞癌组MDM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76.8%和69.6%,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口腔白斑组和口腔鳞癌组在MDM2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53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MDM2和p53蛋白在口腔白斑组(r=0.628)及口腔鳞癌组(r=0.829)均呈现正相关。结论:MDM2和p53蛋白功能异常是口腔黏膜上皮发生癌变的重要因素之一。MDM2和p53表达水平与OLK和0SCC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在口腔鳞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