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型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明胶-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复合物(Gel-HA-M)的抗菌性。方法:以生理盐水作为释药介质,称取0.2 g Gel-HA-M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做体外缓释实验,并以不含米诺环素的Gel-HA作为对照组。取第1、3、5、7、14、21、26、30天的缓释液,分别对牙龈卟啉单孢菌(Pg)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以此观察Gel-HA-M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的抗菌性。结果:Gel-HA-M纳米复合物具有抗菌性,并在第30天时仍具有抗菌性,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结论:Gel-HA-M纳米复合物能够较长时间地持续缓释米诺环素,对于Pg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评价盐酸米诺环素缓释膜、碘复对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有智齿冠周炎疾病患者76例。治疗组采用盐酸米诺环素缓释膜,以碘复为对照组。对其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等进行比较。结果:盐酸米诺环素缓释膜组有效率90.2%,厌氧菌清除率91.9%;碘复组有效率88.6%,厌氧菌清除率86.5%。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缓释膜治疗冠周炎与碘复等效;且使用方便,用药次数少,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冠周炎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在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重度牙周炎患者60例,牙周基础治疗后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无辅助治疗),每组30例。用分口设计法将辅助治疗组患者两侧随机分为甘菊组和米诺组,基础治疗后于牙周袋内分别置入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和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记录治疗前、治疗后6、12周临床牙周指标、采集龈下菌斑,PCR法检测致病菌Pg和Pi。结果:(1)甘菊组与米诺组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及临床牙周指标在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无差异(P>0.05);(2)甘菊组和米诺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可作为慢性牙周炎辅助治疗的局部用药,与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有相同的抑菌作用和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含盐酸米诺环素微球的功能性壳聚糖温敏凝胶,并观察载药凝胶对大鼠牙龈炎模型的抑菌效果。方法:将小分子药物盐酸米诺环素先制备成微球,共混于温敏凝胶中,观察其理化性质及释药性能;建立大鼠的实验性牙龈炎模型,观察载药凝胶对实验性牙龈炎模型的消炎效果。结果:实验制得的缓释凝胶,T50%可延长至4.24d;动物实验初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有明显的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少,毛细血管扩张程度轻。结论:加载盐酸米诺环素的缓释凝胶对大鼠实验性牙龈炎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盐酸二甲胺四环素纳米复合微球凝胶并检测其体外抑菌性。方法:制备盐酸二甲胺四环素-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脂质体复合物(minocycline hydrochloride-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Li-posome,MH-PLGA-Liposome),选用卡波姆(carbomer,CP)作为赋形剂,制备粘度合适的MH-PLGA-Liposome纳米复合微球凝胶。采用打孔法比较MH-PLGA-Liposome纳米复合微球凝胶与派丽奥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anus gingivalis,Pg)、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和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的抑菌效果。结果:以合适配比的卡波姆∶水(71.3∶2)作为赋形剂制备了粘度合适的MH-PLGA-Liposome纳米复合微球凝胶,其对牙周主要致病菌(Pg、Fn)和Sm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与派丽奥相比两者抑菌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脂质体核壳(PLGA-Liposome)为载体并以卡波姆作为赋形剂制备的盐酸二甲胺四环素纳米复合缓释微球凝胶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根管充填糊剂(n-HA)、AH-Plus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以及二者对感染根管优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alla intermedius,Pi)生长的影响。方法:实验一34个离体单根管牙随机分为4组,用镍钛旋转器械Protaper预备根管,阳性对照(2个)、阴性对照(2个)、2个实验组(各15个),分别用新型n-HA、AH-plus根充糊剂加牙胶尖以冷侧压法根充恰填,染料渗入法检查根尖微渗漏。实验二选用Pg、Fn、Pi作为实验菌株,常规打孔法测定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根管充填料、AH-Plus根管封闭剂的抑菌效果。结果:所有根充糊剂充填后根尖部位均有微渗漏,AH-plus组的微渗漏值低于n-HA组,2组结果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n-HA与AH-Plus糊剂对Pg、Fn、Pi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n-HA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AH-Plus。结论:2种根充糊剂充填后都不能完全封闭根尖孔,AH-plus根充糊剂的根尖封闭性优于n-HA组。n-HA根充糊剂具有较理想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动物体内检验盐酸米诺环素脂质体控释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对牙周炎动物模型的修复效果。方法 毒性实验:用质量分数2%盐酸米诺环素脂质体控释凝胶溶液给SD大鼠灌胃,观察长期应用该制剂有无全身不良反应及其反应程度。牙周炎动物模型实验:将实验性牙周炎建模成功的SD大鼠分为3 组,A组为派丽奥组,B组为实验药物组,C组为阴性对照组;A、B组每周牙周袋内给药1次,连续56 d,C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在给药7、14、28、56 d后测量各组动物的牙周探诊深度(PD)和牙龈指数(GI),并进行组织学观察,计算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目。结果 盐酸米诺环素脂质体控释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给药14 d后,PD、GI,以及单核细胞和破骨细胞数目均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组织学观察可见新骨及部分新纤维形成。结论 牙周袋内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脂质体控释凝胶可减轻牙周炎症,提示该制剂对改善牙周炎有一定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牙周病和龋病致病菌的共聚及共聚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牙周病和龋病致病菌的共聚和共聚抑制关系及特征 ,筛选有效共聚抑制剂。方法 :以 4株牙周致病菌 (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 )和 4株致龋菌 (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 )的国际标准菌株为研究对象 ,通过目测法和比浊法确定各组合细菌的共聚度并研究乳糖和精氨酸对共聚度 > 2 (或 >2 0 % )共聚对的共聚抑制作用。结果 :Fn Av、Pg Av、Fn Sm、Fn Ss、Fn La和Pg Ss共聚度 >2 0 % ;4.5~ 6.0mM精氨酸对除Fn Av外 5对有明显抑制作用 ,解聚度为 49%~ 92 % ;12 0~ 3 0 0mM乳糖仅对上述 6对共聚对中的Pg Ss有明显抑制作用 ,解聚度为 5 7%~ 91% ,对Pg Av有部分抑制作用 ,最大解聚度约为 3 5 % ,但对Fn G 菌几乎无效。结论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之间存在高度特异的共聚反应 ,精氨酸为有效共聚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柠檬精油对牙周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柠檬精油对Pg、Fn、Aa、Pi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以较低浓度的MIC为标准稀释LEO作为实验组,采用MTT法测定柠檬精油对HUVECs的毒性作用,明确抑菌浓度下LEO的安全性。结果:柠檬精油对牙周主要致病菌均有抑菌作用,Pg、Fn、Aa、Pi的MIC分别是9.0 g/L、4.5 g/L、4.5 g/L、9.0 g/L,Aa、Fn的 MBC是9.0 g/L,Pg、Pi的MBC未测得。1/2MIC、1/20MIC浓度的LEO能够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而低于1/200MIC浓度的LEO则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其中1/200MIC浓度的LEO作用明显优于0.02%的CHX。结论:体外环境中,柠檬精油对牙周致病菌Pg、Fn、Aa、Pi具有抗菌活性,低浓度应用对机体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中间普氏菌(Pi)的拷贝数,以了解qRT-PCR对2种牙周致病菌检测的敏感性和牙周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分别采用龈下刮治、牙周袋内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给药和两者综合治疗,采集治疗前、后(7d)龈下菌斑,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合成针对Pg和Pi的16S rRNA基因的特异引物,运用qRT-PCR法检测Pg和Pi的拷贝数。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和 Wilcoxon 秩和检验。结果:Pg、Pi在不同样品组中检测到的绝对拷贝数数量分别为103~106和102~106,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和绝对拷贝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的Pg数量比治疗前下降,其中综合治疗组和派丽奥治疗组下降率显著高于龈下刮治组。Pi的数量在派丽奥治疗组和龈下刮治组治疗后无显著减少,但在综合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qRT-PCR法能快速鉴定和精确定量Pg和Pi;综合治疗法比单一疗法能更有效抑制Pg和Pi。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胶原蛋白为载体复合二甲胺四环素制成的牙周缓释制剂的抗菌效果,以期寻找辅助治疗牙周炎的新制剂。方法采用杯碟法对含20mg/g盐酸二甲胺四环素的胶原牙周缓释剂和派丽奥软膏进行牙周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实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抑菌环直径。菌珠选用国际标准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型普里沃氏菌、巨核梭形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粘性放线菌。结果胶原牙周缓释制剂和派丽奥软膏对各实验菌株均有抑菌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型普里沃氏菌、巨核梭形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MIC为0.31mg/L,粘性放线菌的MIC为1.2mg/L。2种药物比较抑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牙周缓释制剂对牙周主要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的共聚力,以放射性核素闪烁计数四者在具核梭杆菌黏附和未黏附状况下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c-HA)的黏附间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存在着共聚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雷沃菌间的共聚度均可达4度,具核梭杆菌与其他三菌间的共聚度均大于3度。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在具核梭杆菌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具核梭杆菌未黏附时的黏附率,具核梭杆菌在未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黏附后的黏附率。结论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均存在共聚关系,具核梭杆菌可能对其他牙周病致病菌定植于牙菌斑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牙周可疑致病菌对血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牙周可疑致病菌对血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影响,探讨血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在牙周微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酚红还原-微量反应板法检测粘性放线菌(Av)和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即牙龈紫质单胞菌(Pg)、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伴放线放线杆菌(Aa)与血液链球菌混合孵育后上清中的过氧化氢含量变化。结果:在不加外源性糖作为底物时,仅Fn组有高于对照组的过氧化氢,Pg、Pi、Aa组均未能测出。在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存在时,Pi、Aa组无过氧化氢积累,Pg、Av、Fn组能检出的过氧化氢含量也低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中Av和其它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均可导致血液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的量下降,提示在牙周微生态环境中,这些细菌可能利用血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或影响过氧化氢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等牙周病致病菌彼此之间的共聚力大小,观察四者在具核梭杆菌介导下对人工牙根面黏附力的影响,了解牙周生物膜结构中细菌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方法目测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的共聚力,以放射性核素闪烁计数四者在具核梭杆菌黏附和未黏附状况下对胶原包被羟磷灰石(c—HA)的黏附间是否存在着差异。结果具核梭杆菌、牙龈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存在着共聚作用,其中,具核梭杆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与中间普雷沃菌间的共聚度均可达4度,具核梭杆菌与其他三菌间的共聚度均大于3度。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在具核梭杆菌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具核梭杆菌未黏附时的黏附率,具核梭杆菌在未黏附的状况下对c—HA的黏附率高于其在黏附后的黏附率。结论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和伴放线嗜血菌彼此间均存在共聚关系,具核梭杆菌可能对其他牙周病致病菌定植于牙菌斑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对牙根面具有黏附能力的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伴放线菌嗜血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实验膜(C- HA)的黏附能力,初步探讨以上牙周可疑致病菌在牙根表面形成菌斑生物膜的能力。方法采用同位素闪烁计数法测定上述4种细菌黏附至C- HA表面的黏附量及黏附率,比较其黏附能力。结果培养相同时间,不论是培养24 h还是培养48 h,4种不同细菌两两比较,具核梭杆菌ATCC 10953和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对C- HA表面黏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间普氏菌ATCC 25611和伴放线菌嗜血菌ATCC 29523的黏附率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具核梭杆菌ATCC 10953和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对C- HA表面的黏附率显著高于中间普氏菌ATCC 25611和伴放线菌嗜血菌ATCC 29523(P<0.001)。同一种细菌,在培养不同时间即培养24 h和48 h,对C- HA表面黏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牙周可疑致病菌对胶原包被的羟磷灰石的选择性黏附作用不同,具核梭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对胶原有较强的亲和作用,在细菌的局部定植过程和牙周炎的进展和复发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间生长关系的体外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6种代表性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在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的消长关系。方法将双菌组(致龋菌+牙周致病菌)接种于改良恒化器中,连续培养1h、24h、48h和96h,然后取在羟基磷灰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和悬浮液再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与血链球菌混合培养时,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牙周致病菌均增多,而血链球菌明显减少(P〈0.05);具核梭杆菌与变形链球菌培养时,菌斑生物膜和悬浮液中具核梭杆菌明显增多,而变形链球菌减少(P〈0.05)。菌斑生物膜中致龋菌占优势,相应的悬浮液中牙周致病菌96h开始占优势。悬浮液中细菌量波动更明显。结论2类致病菌在菌斑生物膜与相应的悬浮液中的生长是不一致的。2类致病菌之间相互作用也许是决定菌斑生物膜内部生态环境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奥硝唑对牙周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测定硝基咪唑类新药-奥硝唑对口腔牙周分离的4种共104株优势病原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奥硝唑对实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奥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和消化链球菌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2、0.125,0.125、0.25,0.125、0.25,0.5、1mg/L。细菌浓度对奥哨唑抗牙周病原菌的MIC值略有影响。结论:奥硝唑对牙周优势病原菌有很强的体外抗菌活性,是牙周临床治疗用药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revotella intermedia, Prevotella nigrescens and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which can frequently be isolated from periodontal pockets, preferentially utilize proteins and peptides as growth substrates. In this study, we determined the size of peptide that is preferentially utilized as a source of energy and material for cell growth by P. gingivalis, P. intermedia, P. nigrescens and F. nucleatum using various sizes of poly amino acids consisting of two to approximately 100 molecules of aspartate or glutamate. Resting cells of P. gingivalis, P. intermedia and P. nigrescens utilized aspartylaspartate, while cells of P. gingivalis and F. nucleatum utilized glutamylglutamate. The addition of aspartylaspartate to the culture medium increased the growth of P. gingivalis, P. intermedia and P. nigrescens, while the addition of glutamylglutamate promoted the growth of P. gingivalis and F. nucleatum. Thes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dipeptides such as aspartylaspartate and glutamylglutamate can be utilized as growth substrates for P. gingivalis, P. intermedia, P. nigrescens and F. nucleatu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人工牙根面上随培养时间变化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能力,期望在体外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方法 培养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试验菌株,制备胶原包被羟磷灰石的人工牙根面,在人工牙根面上培养形成试验菌株的单菌种、双菌种和多菌种生物膜,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种试验菌株分别在培养24、48和72 h后形成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的情况.结果 单独培养24h的血链球菌在人工牙根面上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 h后,细菌密度逐渐增大,生物膜更加成熟.单独培养48 h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形成的完整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 h后,细菌密度有所降低.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培养24h形成的完整的双菌种生物膜,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48和72h后已看不出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两菌的数量大幅度降低.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形成的较完整的三菌种生物膜,初步具备三维立体结构;三菌中,血链球菌、具核梭杆菌所占比列远大于牙龈卟啉单胞菌;培养48 h后,三菌种生物膜更加成熟,牙龈卟啉单胞菌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此时的生物膜已具备三维立体结构;培养72 h后,三菌种仍保持较完整的生物膜结构,但数量均有所下降.结论 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具核梭杆菌在培养24h时间点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单菌种、双菌种和三菌种生物膜结构,故在今后建立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时可选取24h这一时间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