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96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维持原二甲双胍降糖方案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吡格列酮,治疗组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周期均为1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6周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每周进行常规检查,随访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8周和16周时HbA lc、FBG和PBG均降低(P<0.05或0.01),并且治疗组血糖各参数相对于基线的改变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治疗8周时两组血糖控制达到ADA降糖目标的百分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6周时治疗组控糖达到ADA降糖目标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塞那肽注射液对单用二甲双胍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效果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在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前及用药后第 12周分别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同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压。 结果 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在用药后显著下降 (P <0 .0 1) ,对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无影响 ,也未发生过敏反应 ,疗效吡格列酮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是治疗 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型降血糖药。  相似文献   

3.
谢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71-2272
目的:观察使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变化。方法:观察17例曾使用胰岛素联合一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差的病人,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前后之疗效。结果:加用吡格列酮后FBG、2hPG、HbA1C、胰岛素用量显著下降,肝功、肾功、血脂、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降糖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无明显肝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将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组(B组),进行6个月治疗,测定治疗前后BP,PG,BMI,HbA1c,Ins,血脂等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治疗均可使BP,PG,BMI,HbA1c,及LDL-C下降(P〈0.05),但B组同时可使Ins水平下降(P〈0.05),HOMA-IR降低(P〈0.01)。结论格列吡嗪片联用吡格列酮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并降压,减重,同时改善IR。  相似文献   

5.
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采用吡格列酮30 mg/d联合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吡格列酮15 mg/d联合胰岛素治疗,C组单用胰岛素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3组病例的FPG、2HPG、HBA1c、HDL、LDL、TG等指标。结果A组、B组的FPG、2HPG、HBA1c值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1、P<0.05),C组无明显变化。A、B两组HDL升高、TG降低,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两组间比较无差异;A、B两组LDL略升高,但3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水平,且此种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可有效改善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胰岛素)和联合用药组(胰岛素+吡格列酮),每组25人,疗程10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的变化,并记录低血糖反应次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但联合用药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单药组,且联合用药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两组低血糖反应次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伍英  曾立  王宁 《江西医药》2005,40(4):195-196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未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予吡格列酮30mg/d,对照组(30例)予二甲双胍0.75g/d,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药物均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1C明显下降(P<0.05),两组疗效相似。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王巧文 《海峡药学》2010,22(6):118-119
目的评价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的协同作用。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31);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15mg.d-1;对照组(n=29);只应用胰岛素,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FBG,2hBG和HbA1C均得到良好控制;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可更有效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剂量,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T2DM患者,其中50例仅予吡格列酮治疗为对照组,另50例予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观察两组的有效性和药物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FPG、2h PG、Hb A1c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2h PG、Hb 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格列美脲片联合吡格列酮治疗T2D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应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合用格列美脲,同时采用饮食、运动控制治疗。研究组则在上述基础治疗上加用吡格列酮30mgQd。结果研究组随访6个月时的Hb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OMA—IR在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DL—c在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垆〈0.05)研究组DBP在随访6个月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垆〈0.05)。结论吡格列酮可同时干预MS的多个指标,从而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内抑制剂(vaspin)和内抑素(NES)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艾塞那肽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生化功能、血管功能、肾功能及血清Vaspin和NES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生化功能、血管功能、肾功能及血清vaspin和NE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餐后2 h C肽、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尿总蛋白、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PSV)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狭窄率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vaspin和NES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  相似文献   

13.
艾塞那肽是首个获准上市的肠促胰岛素类似物,可模拟人体自身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功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本文简要综述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艾塞那肽及其开发。  相似文献   

14.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将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口服吡格列酮,每日3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各118例,疗程12周。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下降(P<0. 01);糖化血红蛋白2组均有下降,试验组为-1. 06%,对照组为-0. 51%,均P<0. 01。2组胰岛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0. 11mmol·L-1 (P<0. 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了0. 21mmol·L-1(P<0. 01),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体重指数升高了0. 36 (P<0. 01)。试验组中,仅1例因中度肝功能异常退出试验,水肿较常见,程度轻。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2组相近。结论 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可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血压状态,病人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注射,联合口服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4周,4周后停药继续观察半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三酰甘油、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2h胰岛素(2hINS)、2hC肽(2hCP),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结果:治疗4周时血糖基本恢复正常,HbA1c明显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C肽以及HOMA-β明显升高,HOMA-IR明显下降,三酰甘油明显改善,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随访半年时,80%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20%血糖升高者多数仅需增敏剂或/及葡萄糖糖苷酶抑制剂即可满意控制血糖。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可迅速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恢复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长期稳定在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符合1997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予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且同时口服降糖药物固定在1mo以上,空腹血糖仍≥7 mmol·L-1的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组,分别加用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12 wk.结果 ①吡格列酮组和罗格列酮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者之间降低的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②毗格列酮组血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罗格列酮组无明显变化(P>0.05).③2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和P<0.01),但吡格列酮组升高的幅度大于罗格列酮组.结论 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治疗后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吡格列酮能更明显地改善血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维格列汀联合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及对血清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维格列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塞那肽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GLP-1和IC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生化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空腹血糖(FPG)、2 h血糖(2 h F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胰岛素相关指标改善,观察组2 h胰岛素(INS)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显著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GLP-1水平和IC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有好转,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GL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CA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结论维格列汀联合艾塞那肽能更有效地提高GLP-1水平,并降低ICA表达,提示联合治疗具有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45例,两组年龄、性别匹配,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吡格列酮组(22例)和安慰剂组(23例),干预治疗12周后比较其血清脂联素、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同时测血糖、血压、血脂、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13细胞功能(HOMA-IR)。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脂联素、游离脂肪酸水平无明显差别,经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糖、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FFA水平下降(P〈0.05),血清脂联素升高与FFA下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吡格列酮除改善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外,还可使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FFA水平降低,提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FFA、升高脂联素水平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xenatide once weekly is evaluated over 52 weeks in the DURATION-1 tria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is long-acting 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given as a once week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was found to produce better glycemic control as compared to twice daily exenatide and had a good safety profile over the trial period. Its use can help to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drug regime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hile maintaining a good safety and efficacy prof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