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策略(DCS)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救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采用DCS治疗和常规救治2种方法,比较DCS对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的救治疗效.结果 DCS治疗组较常规救治组相比较可有效提高救治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S可有效控制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模式,寻找改善多发伤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给予常规模式进行救治;观察组63例,以一体化模式进行救治。结果:观察组患者确定病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MODS、ARDS、休克以及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模式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间,且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魏丹  袁加斌  王跃  唐孝明  张斌  卢冰 《西部医学》2012,24(8):1476-1478
目的探讨合并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急诊ICU(EICU)为主体救治的31例合并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死亡率及预后进行随访评价。结果 31例患者中行外固定或内固定27例,死亡4例,死亡率12.90%。治疗结果按刘利民等评价标准:优13例,良8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77.78%。结论以EICU为主体,整合医院优势力量,是提高合并严重骨盆骨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不同补液方式48小时所需血量。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 C 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患者25例,将上述患者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48小时输血总量。结果:控制液体复苏组48小时总输血量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程应全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61-61
目的对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2年10月患有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7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常规骨折救治与损伤控制策略下的急诊救治,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率、ARDS、MOD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ISS评分等进行了比对,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DCO原则治疗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更加科学,合理,使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结果有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间急诊科收治的59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 本组59例患者经救治后,生存率为60.3%,按格拉斯哥(GOS)评分标准,良好痊愈24例(40.7%),病残11例(18.6%),植物生存6例(8.7%),死亡18例(3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是一个综合救治过程,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效果.应严格遵照院前、院后的救治原则,规范诊疗行为,积极处理急性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结合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多发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4a多发伤病例,筛选出病情严重程度一致、以传统方式抢救(传统组)及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结合一体化救治模式(改进组)抢救的多发伤患者,比较2组患者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的恢复时间、ICU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改进组患者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多发伤救治中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结合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应用损伤控制理念救治多发伤合并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3月—2017年3月(实施损伤控制理念前)收治的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骨盆骨折56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4月—2019年4月(实施损伤控制理念后)收治的多发伤合并不稳定性骨盆骨折65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为主的多发伤应用损伤控制外科(DCS)急诊治疗的可行性,观察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收治的103例严重骨盆骨折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应用DCS诊断、治疗经过,观察其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结果在及早判断伤情及进行抗休克治疗基础上,积极手术控制骨盆骨折出血及其他部位的大出血,术后转重症监护室进一步复苏,待全身情况稳定之后再行确定性手术,生存率为95.15%。结论以骨盆骨折为主的多发伤治疗中,应用DCS理念,及时行控制出血手术,减轻重要脏器缺血、缺氧损害,减少死亡率是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急救流程一体化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到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多发伤患者90例,按其急救流程分对照组(45例接受分科模式救治)和研究组(45例接受急救流程一体化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效果,如等待、会诊、住院时间,死亡率等。结果研究组重伤、轻伤患者会诊前等待时间、会诊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致残率13.33%、死亡率4.44%低于对照组40%、28.89%(P0.05)。结论将急救流程一体化应用到多发伤患者中,可缩短救治时间,利于把握疾病救治最佳时机,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等比例成分输血在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31日至2013年3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ACT)患者38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不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试验组按1∶1比例输注。检测患者入院后1、2、3d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标准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统计入院3dPRBC的总量、休克纠正率、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结果试验组入院后第2天、第3天PT、INR、FIB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dPRBC用量少于对照组[(18.5±6.3)Uvs.(25.9±7.8)U];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5.9±4.3)dvs.(10.5±7.6)d];休克纠正率高于对照组(85.0%vs.44.4%);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0.0%vs.27.8%)(P<0.05)。结论等比例成分输血改善严重多发伤合并ACT患者的凝血指标,可减少ICU期间输注红细胞的总量,提高休克纠正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措施在难治性鼻出血鼻内镜下微创术中护理的应用.方法: 选取接受鼻内镜下微创术诊治的200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度以及护理前后的焦虑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 0%)高于对照组(71.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满意度(100. 0% )高于对照组(86.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措施在难治性鼻出血鼻内镜下微创术中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避免出血加剧,降低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开展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骨盆骨折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63例,其中33例给予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未给予骨盆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1例因严重颅脑损伤致死,对照组3例因失血量过多致死。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纠正率为70.0%,观察组患者纠正率为90.9%,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ISS评分为11.7±1.9,观察组患者的ISS评分为9.8±0.7,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盆骨折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经常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出血现象,经常会引发严重休克或大出血,这也是此病患者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针对该类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应该及时采取外固定支架的相关治疗,可以有效控制骨盆容积,降低断端的出血总量,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失血患者输入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入比例的不同,将45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分成3组,每组15例,A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B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1∶2,C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观察三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三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24 h,A组Hb、Plt、APTT、PT-INR无明显变化,FIB水平高于输血前,且明显高于B、C组输血后(P<0.05);B组APTT、PT-INR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C组输血后较输血前Plt降低,APTT、PT-INR延长,FIB水平降低(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入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普外科农村孤寡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例普外科农村孤寡老年患者,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与研究组( n=100),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而研究组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术后1 d研究组的焦虑(SAS)得分为(40. 91 ± 3. 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 86 ± 2. 7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2)在围手术期中,研究组患者的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对照组的E、NE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对照组术中、术后的E、NE水平都明显高于研究组(P<0. 05);(3)研究组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3. 60 ± 0. 83)分、48 h VAS为(1. 48 ± 0. 66)分,而对照组术后24 h VAS为(4.80 ±1.02)分、术后48 h为(3.04 ±0.75)分,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7. 0% ,显著优于对照组82. 0%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普外科围手术期农村孤寡老年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利于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其术后快速康复,同时还可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利于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的异同.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间收治的经外科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组(n=46)与腔内修复组(n=66)的术前状况、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中补液量、手术时间、ICU观察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腔内组术中平均失血量、输血量及术中补液量明显少于手术组(P<0.05),腔内组手术时间、术后ICU观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P<0.05),但住院花费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围手术期手术组术后并发症高于腔内组(P<0.05),在病死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围手术期患者研究证实腔内修复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近期疗效较开放手术好,尤其适合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患者,但目前治疗费用仍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负性情绪、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4月6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人院后予以脑出血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常规护理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综合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间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比较其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24.76±3.81)、(20.84±3.12)、(18.91±3.17)、(15.27±2.97)分]均较治疗前[(30.17±4.12)、(26.15±3.52)、(29.87±4.26)、(25.76±3.42)分]明显下降(t=2.21、2.26、2.89、3.02,P<0.05或P<0.01),且护理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护理组更明显(t=2.32、2.37,P<0.05);同时护理干预组的治疗总依从率(88.2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61.76%)(x2=6.35,P< 0.05),并发症发生率(14.71%)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41.18%)(x2=5.92,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研究腹腔镜肾盂切开取石术(LPL)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在≥2.5 cm肾盂结石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1~2016年肾盂结石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为肾盂结石≥2.5 cm.分为2组,其中采用LPL手术32例(LPL组);采用PCNL手术32例(PCNL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患者基本参数和结石大小等.同时比较两组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估计失血量、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术后镇痛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等.比较研究两种手术方式对肾盂结石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之间在患者基本参数和结石大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1).LPL和PCNL手术时间分别为117±23.12、l18.16±25.45min(P>0.01)、估计失血量分别为63±11.25、122±27.78mL(P<0.01)、输血率分别为0%和6.2%(P<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1.34、4.8±2.2 d(P>0.01)、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3.1%和87.5%(P>0.01)、术后镇痛时间分别为1.7±0.5、1.9±0.6 d(P>0.01)、术中并发症分别为6.2%和25.0%(P<0.01)、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25.0和34.4%(P>0.01)、术后晚期并发症分别为9.4%和12.5%(P>0.01).结论 PCNL是肾盂结石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法,但对腹腔镜熟练的外科医师,LPL对部分肾盂结石的处理是一种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