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 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 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  相似文献   

2.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验证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人体立位耐力的有效性 ,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6名被试者经受了为期 1 1d共 9次的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后利用头高位倾斜检查立位耐力。结果训练后 ,被试者在立位耐力检查中的反应得到改善 ,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立位中不良症状明显减轻 (症状得分 4.5 0± 1 .0 5vs .2 .83± 1 .60 ,P <0 .0 5 ) ,心率的增量明显降低 [( 2 9.3± 4.3)bpmvs .( 1 3.5± 7.5 )bpm ,P <0 .0 1 ],平均动脉压的增量明显增加 [( 4 .8± 4.4)mmHgvs.( 9.0± 3.0 )mmHg ,P <0 .0 5 ],心血管反应指数明显减小 ( 34.42± 5 .0 0vs.2 2 .33± 8.2 7,P <0 .0 1 )。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立位耐力。该训练有望在飞行员 ,特别是航天员训练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的能力较健康组低(P<0.01);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调;心理生理储备值与HRV多数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合模拟仪表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负荷评定和HRV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立位耐力监测仪的可行性研究陈同欣,纪桂英,王铃航空病中心主题词被动立位耐力监测仪,立位耐力试验目前,立位耐力试验已成为对不明原因晕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辅助方法[1~5],尤其在航空航天医学领域更是应用频繁[6~9]...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易发血管神经性晕厥飞行员的评价方法方法对30例有晕厥史的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阳性组)20例有晕厥史的立位耐力正常飞行员(阴性组)和15例健康飞行员(对照组),通过立位耐力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进行血压、心率与时域、频域指标的比较,按照国际常用标准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阳性组立位耐力试验前平均心率(HR)、收缩压(SBP)1、舒张压(DBP)与阴性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后,  相似文献   

8.
按照X线片心胸比小于0.40;心脏阴影横径小于12cm;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内径小于4.2cm;γ-核素心排血指数小于3.0mm/cm,被诊断为小心脏之飞行员10例(丙组),与心脏正常而立位耐力不正常之飞行员(乙组)和心脏正常,立位耐力也正常之飞行员(甲组)比较,在立位耐力试验中从站立即刻起,丙组心率  相似文献   

9.
有晕厥史飞行员立位应激下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LOC)或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飞行员在立位耐力试验(OTT)条件下自主遥作用。方法:对30例晕厥并阳 性OTT病例组(I组),20例晕厥并阴性OTT病例组(Ⅱ组)和15例年龄,性别,飞行机种,飞行时间相匹配的健康飞行员(对照组)的心率变异(HRV)和OTT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所测量OTT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HRV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被试者OTT前平均HR,SBP,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TT后I组HR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SBP和DBP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HRV指标中I组24h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HRV三角指数(HRVI),RR间期平均值(RR)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平均1h 功率谱分析I组低频成分/高频成份比值(LF/HF)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晕厥并阳性OTT飞行员立位应激下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减弱,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0.
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第六次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6月 2 6~2 9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 2 1 9篇 ,经专家评审组采用双向多重盲法 (作者与审者间双盲、审者间互盲 )审稿方式初选后 ,再集中会审 ,充分保证了公平、优质地录选稿件。最终录用 1 2 9篇 ,其中英语专题会交流 9篇 ,大会交流 1 7篇 ,专题会交流 1 0 3篇。现将这次会议入选论文以摘要形式在本刊预先发表。为了方便检索与学术交流 ,我们在每篇摘要前加了顺序编号 ,并标注了关键词 ;英语专题会交流论文摘要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刊发 ;中文摘要加注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飞行员心脑功能鉴定提供试验方法和依据.方法 测试45名男性飞行员(平均年龄27.5±2.6岁)在完成5 h"连续操作"任务期间,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脑平均血流速度(Vm),同步分析Vm、立位耐力与心脑功能指标间的变化关系,并对持续认知操作活动诱发的脑应激疲劳(CFS)进行斯坦福嗜睡量表(SSS)评定.结果 从第4 h以后,PCA的Vm先于ACA、MCA显著下降(t=9.254、11.918,P<0.05),出现晕厥前症状(PSS)时,ACA、MCA、PCA的Vm和立位耐力同时降低(t=9.314、11.654、15.120、20.545,P<0.05).脑电功率指数、心率变异性、连续操作能力指数测试及SSS主观评定表明心脑功能出现了严重抑制.结论 CFS末期,出现PSS时,ACA、MCA、PCA的Vm与立位耐力同步下降.CFS可诱发PSS或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立位耐力监测系统与常规立位耐力试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 试验对象为61名健康飞行人员,以常规立主动立位耐力试验为标准方法,应用立位耐力监测系统与常规主动立位耐力试验进行心率、收缩率、压缩压和平均动脉压监测,对各生理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立位耐力监测系统是由控制监测台和自动记录包括有10余项生理参数和图形的立位耐力评价系统。结果 经校正后,两种方法在立位即刻心率分别为,立位耐力监测系统76.6  相似文献   

13.
飞行员加速度耐力与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飞行员加速度耐力与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在离心机上测定1 2 2名飞行员的基础 Gz 耐力 ,≤ 4 0G为低耐力组 (n =78) ,≥ 4 5G为高耐力组 (n =4 4 ) ,收集年龄、飞行时间、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血红蛋白、血清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血糖等指标。将高耐力组与低耐力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之间比较 ,飞行时间、年龄、身高、血糖、血红蛋白、脉搏、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血清三酰甘油、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体重、体重指数及血清胆固醇则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经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最终收缩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 3个指标被选入回归方程 ,相关指数R2 =0 2 4 3,回归方程为 : Gz 耐力 =- 2 5 6 3 0 0 1 5 2 8×收缩压 0 0 6 75 8×体重指数 0 1 35×血清胆固醇。 结论 体质因素对飞行员基础 Gz 耐力有影响 ,尤以收缩压、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 3个指标为重要 ,在招飞体检综合评定时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14.
战斗机飞行员长时血压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飞行员动态血压(ABP)昼夜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范围,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心血管体能选拔提供依据。方法对60名男性战斗机飞行员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不同时间锁定方法学分析比较。结果①与正常人群一样,飞行员24h-ABP存在明显的昼夜循环节奏变化,即白天血压高,夜间血压低,呈现一种典型的“勺型”分布。但血压平均水平较一般正常人群低;②飞行员24h血压变异(BPV)显著大于白昼BPV,白昼BPV显著大于夜间BPV;③不同时间锁定窗口所得夜间BPV参值及血压昼夜差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24h-BPV分析能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心血管调节机能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加速度耐力选拔方法和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离心机选拔多采取“穿抗G服做抗G收紧动作”的综合加速度耐力鉴定方法。但在实际操作和准确评价时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我们对飞行员的离心机加速度耐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不同抗G措施防护效果与基础G耐力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①加速度耐力不良者的基础G耐力明显低于健康飞行员,P<0.01;②抗荷装备效能与基础G耐力密切相关;③抗G收紧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其效果相关;④采用综合措施能耐受9.0G的人基础G耐力≥4.5G;基础G耐力<4.5G的人难以耐受9.0G。因此我们认为,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必须经过加速度耐力选拔,以基础G耐力达到快增长率4.5G持续10s为合格。  相似文献   

16.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离心机高G训练方案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目的制定我国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离心机高G训练方案。方法拟定离心机高G训练方案,对47名飞行员进行训练,训练后检验训练效果,提出训练方案。结果训练后受试者采用综合抗荷措施时的G耐力比基础G耐力高4.3G~4.7G,比训练前提高了1.9G~3.3G(P<0.01)。结论按本研究提出的高G训练方案进行训练,可显著提高飞行员的G耐力,该训练方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立位耐力试验对空中晕厥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对31例空中晕厥病例和61例健康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结果立位耐力试验阳性晕厥组为12例(38.71%),对照组为5例(8.20%)。立位耐力试验敏感性38.71%,特异性91.80%,诊断价值73.91%。结论立位耐力试验对空中晕厥的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作为一种诊断空中晕厥的客观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性能战斗机大强度飞行对飞行员的生理指标及飞行劳动负荷主观评价的影响。方法5名健康男性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1个飞行日内共进行22架次的大强度飞行。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心电信号,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飞行后进行飞行劳动负荷和疲劳程度主观评价。结果飞行员大强度飞行时,随着飞行负荷的降低,心率和HRV频域及时域指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心率在夜问较日问低;夜间校正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normalized unit,HFnu)高于日间,校正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normalized unit,LFnu)及低频高频比值(LF/HF)则低于日问。飞行员飞行劳动负荷及疲劳程度主观评价分值均较低,没有明显的主观疲劳感。结论高性能战斗机大强度飞行对飞行员生理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尚未引起飞行疲劳。合理的飞行安排及有力的航卫保障有利于飞行员身体机能的恢复,预防飞行疲劳,保障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19.
有空中晕厥史飞行员微循环的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循环与空中晕厥发生的关系。方法试验对象为39名有空中晕厥文的飞行员并设对照健康组飞行员46人。两组飞行员均作常规主动立位耐力试验,试验前后测量血压、心率和微循环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立位耐力试验后,晕厥组多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特别是管拌数目、心率、收缩压、血管长度、拌顶宽度、输入枝、输出枝直径等(P<0.05)。而多数变化从立位即刻开始至立位后20min持续加深而血压进一步下降。结论 微循环的变化与易发空中晕厥有关系,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和矫治空中晕厥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