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表明:对伤员的分类非常重要。伤员分类可分3个层次。收容分类指大批伤员被送到医疗单位,等待分诊到各救治单元时的分类工作,其基础是简单分类和快速治疗程序、修正的创伤评分法、《汶川I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及解放军战伤急救评分等。救治分类是伤病员到达各救治单元后,在单元内进行的伤病情评估,评分方法有简易损伤定级、多发伤损伤严重度记分、多发伤记分方案等。后送分类在伤病员于本级救治机构的救治任务完成后,或伤病情超出本级救治机构救治能力而需要后送时进行,分类依据是本医疗单位后送压力、伤病员诊断、生命体征、后送风险、转运工具情况、路途距离以及接受医疗单位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损伤特点,探讨地震伤员的救治方法。方法以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现场急救的玉树地震和汶川地震伤员为对象,分析比较伤员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部位、严重程度等信息。结果两处地震伤员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都无性别差异。汶川地震的重度损伤患者明显多于玉树地震(P〈0.001),玉树地震的前三位致伤原因为:建筑物倒塌、犬咬伤、自救不当,而汶川地震的前三位原因为:建筑物倒塌、余震致伤、山体滑坡。玉树地震损伤部位的前三位为:下肢、上肢、多发伤,汶川地震伤损伤部位前三位为:多发、下肢、上肢伤,玉树伤员中胸部损伤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汶川地震伤(P=0.0000)。结论在高原地震中注重胸部外伤的救治、加强自身防护的宣教、改善房屋结构有利于降低高原地震伤的伤残率。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后早期伤员现场救治:5250例汶川地震伤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派出3支医疗队到北川灾区,诊治了5250名伤病员。震后1~2d伤员数最多,抢救无效死亡伤员以地震当日最多;3d后就诊伤员伤情多较轻,且能自行前往。前2位的损伤是浅表组织损伤和骨折。重症伤员中以地震当天收治最多,其中以颅脑外伤的重症者所占比例大,且死亡率较高。机械性外伤占早期地震伤的90.3%。一些伤病员出现埋压窒息伤、完全性饥饿、烧伤、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4.
严重挤压伤病情变化快、处理难、病死率极高。地震发生时造成的房屋倒塌,所引起的损伤绝大多数为严重挤压伤,对深埋伤员进行及时搜救、现场急救、转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由于转送伤员循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的原则,而这些医院大多是基层医院,因此,提高基层医院对严重挤压伤的诊治水平、掌握救治原则、实施恰当的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5.
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北川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海军总医院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受灾地区的地理特征,医疗救援采取一级救治体系救治伤员。第一级为前出救治小分队,深入地震受灾的核心区,工作重点是分批、分组在废墟区进行搜救,全力救治幸存者。第二级为野战救护所,设在县城郊区交通咽喉地段,伤员必经之地,重点抢救大批量外科病员,开展卫生防疫、为转运伤员做好医疗保障。基本保证近100公里的后送途中伤员生命体征平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防疫队员对搜救队员和灾区群众进行集中消毒。第三级为伤员转运和后方医院救治,工作重点是专科救治,重症监护和心理疏导.实践证明此三级救治体系能有效地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发生后,郫县人民医院离地震震中近,却受地震影响较小,成为地震伤员救治的前沿后方医院之一。医院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积极开展了医疗救治工作。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救治经过,总结实践经验:政府科学决策,医院组织实施有序,平时急救基本功扎实,科学救治,合理分流伤员是医院地震伤员救治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急诊科对大批量地震伤员如何快速有效进行检伤分类和抢救。方法笔者在鲁甸8.03地震批量地震伤员急诊分诊抢救中,采用检伤分类方法,把伤员分为4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3区(红区、黄区、绿区)进行分诊和抢救。Ⅰ级、Ⅱ级伤员进入红区,Ⅰ级伤员立即进行抢救,Ⅱ级伤员立即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心电监护、随时准备抢救。Ⅲ级伤员进入黄区,开通有效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医护人员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Ⅳ级伤员进入绿区,由护理人员直接护送做相关辅助检查。结果467例地震伤员进入红区141人,进入黄区291人,进入绿区35人。3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气管插管,12例休克伤员在急诊科进行了液体复苏。无一例伤员在急诊科死亡。达到了对地震伤员检伤分类的快速分诊分流和及时有效抢救的目的。结论医院急诊科对批量地震伤员的救治,应首先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及时检出危重伤员,采取分级救治,对危重伤员立即抢救,能充分保障地震伤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四川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院内医疗资源的配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共派出5支医疗队前往汶川地震灾区救援。通过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指挥部,组建针对伤员救治的各类医护和后勤保障组、组建“震区伤员心理干预小组”等措施,对院内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先后共收治灾区转运伤员161例,对27例在入院时存在不稳定心理因素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救治。161例伤员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9.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在不到9h到达地震灾害现场开展搜救、营救、医疗救治工作,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成员22名,开设指挥组、检伤分类组、抗休克组、分类后送组、外科手术组、卫生防疫组、健康宣教组、心理疏导组和医疗保障组9个医疗救治组,开展了快速伤情评估、检伤分类、给予对症急救处理、补充营养水分、心理疏导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急救工作,搜救现场成功营救出49名幸存者。通过此次救援行动我们总结出一些加强巡诊工作,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卫生防疫,进行心理疏导,利用远程会诊,加强医疗队员专业培训的急救经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GH)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中的异同,探讨应急医学救援体系从“汶川”到“芦山”的转变,旨在为今后的灾难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对比分析GH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收治伤员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伤员流、来院时间分布、伤情分类、转归及医疗费用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两次地震救援中一线和二线医院收治方案、上级专家巡诊会诊模式、二级职能科室在医学救援中的职能转变、公共信息平台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伤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构成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伤情分类、医疗费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芦山地震“伤员流”峰值时间较汶川地震时显著提前,伤员转归较汶川地震好。国家级、院级专家会诊巡诊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伤员的救治效率,另外,二级职能科室参与医学救援过程的模式使应急救援过程更加有序、合法。结论在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芦山地震医学救援中,GH从地震伤员的分类救治、空中转运、各级专家检诊模式以及医院二级职能部门的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提出应急救援遵循“变应急为常态、变无序为有序”的基本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和院外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2001年-2006年间院外救治陆地交通事故伤11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4.57%的道路交通事故伤者年龄在21~60岁。四肢骨折的患者占伤者总数的35.96%。头颅外伤患者的病死率最高,达79,01%(143/181)。仅7.96%(93/1168)的伤者能在10min内得到救治,56,25%(657/1162)的伤者在20min以后才得到救治,其中481例在农村,176例在高速公路。总病死率为17.81%,20min方得到救治者病死率为21.77%,显著高于10~20min内即得到救治者(13.64%,P〈0.05)和10min内即得到救治者(8.60ek,P〈0.05)。结论应合理规划急救分站的分布,缩短抢救半径,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根据模块化原理将野战医疗队的模块编组规模设定在15人左右或30人左右,其中医护人员在11人左右和22人左右。模块分为4类:分类模块、手术模块、重伤救治模块和医疗处置模块。通过地震伤员仿真模拟系统模拟不同规模的野战医疗队对地震伤员进行紧急救治的过程,以探索其急救能力。时间片被设定为1min,救治时间设定为1天20小时。试验结果表明增加医疗处置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显著提高伤员通过量,增加重伤重伤救治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次之,而增加分类米快和手术模块内的医务人员数量对伤员通过量无明显影响。若医务人员总数不变,分类模块内的小模块量降至1个,而其他3个医疗救治模块之一增加一个小模块,则手术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对伤员通过量并无影响,而其他两个模块增加一个小模块后伤员通过量均能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总结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在煤矿群体伤害中所实施的救治,为今后工业事故医疗救护提供依据。方法①快速反应,形成救援团队,三支医疗救援队在接到通知后30min内陆续赶到灾难现场;②分工合作与救治有序,检伤分类,现场抢救与送院治疗有序配合;③启动应急机制,领导高度关注与协调,从中央、省到地方的领导亲临现场,有效地调集人力、物力资源。结果146例伤员送院,抢救及时,无1例上井伤员死亡。结论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院外、院内有序分工,积极有效的救治可大大降低灾难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高原地区灾害救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携带了便携式超声仪,对106例玉树地震伤员进行急诊超声检查和鉴别分类,其中男32例,女74例,年龄(32+13.2)(5~86)岁,胸部外伤32例,盆、腹腔外伤27例,急腹症12例,孕产妇23例,四肢外伤9例,晕厥3例。结果便携式超声仪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即使初上高原的医务人员也能使用。106例均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结论轻便的便携式超声仪适用于高原灾害救援。  相似文献   

15.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原山区,由于通信、陆路交通中断,给医疗救援工作的展开带来很大困难。四川省成都市解放军第452医院2d之内先后组建了3支医疗救援队,共计70人,分别奔赴重灾区北川县、映秀镇、理县等地实施山地空中医疗救援。医疗队充分利用军队作战资源,启动战时作战预案,使用军用手机、海事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直接将第3支医疗救援队员15人及医疗救援器材药品空降到映秀镇,利用直升机空中转运伤员283人。通过早期实施快速检伤分类、快速空中转运、救援人员合理配备、中后期加强卫生防疫、开展心理卫生教育,顺利完成此次救援任务。通过此次汶川大地震空中医疗救援实践,提出要加强军民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强灾时通讯保障;结合灾区环境不利因素,实施空中运输,保证后勤保障;军队应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专业救援人员的训练。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原地区是地震多发地带。高原地震早期伤病发生基本规律是:骨折伤员占比大,急性高原病发生率高,易发生冻伤与感冒,伤员早期死亡多。本文采用技术效果指标和保障难度指标,对高原地震灾害现场急救技术进行筛选。建立起包括现场紧急救命技术、外伤/伤口处理、急性高原病现场诊治、冻伤现场防治、伤病员搬运等适宜技术。高原地震灾害现场急救适宜技术群的构建,有利于科学组织实施现场急救,提高救援力量的技术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地震灾害后批量伤员的伤情特点,提出了策略性地震突害现场救护(strategic earthquake casualty care,SECC)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紧急医疗支持和管理方法,提高现场救治效率:方法通过现场医疗救治精准分级(precise grading,PG)、建立SECC搜救与救援评做成级别(ASR)协调机制,规范区域分级准入(graded access system,GAS)规则,制定了搜救与医疗无缝衔接的管理与技术指南=结果在救援早期应用PG、SECC+ASR以及区域分级准入规划等策略,城市搜救队能够明确搜救与医疗协同的技术标准和流程,快速优化灾区伤员转送体系。结论SECC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市搜救队将高级生命支持向灾害现场核心区域和废墟下延伸,提高了地震灾害救援时效及伤员救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