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探讨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相应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 27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5组:非再通组6只;再通组12只,分3组,每组4只,分别于MCAO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再通,各组于不同时间点进行DWI和T2WI,于最后一次成像后取脑行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病理组9只,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计算各时间点的DWI和T2WI上的异常高信号面积及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相对ADC值(rADC)。结果 MCAO后30分钟所有动物缺血区于DWI上均出现高信号,而T2WI显示正常,随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升高,范围扩大,6小时内ADC值呈下降趋势,MCAO30分钟及1小时后再通者DWI上的高信号完全或部分恢复,而MCAO2小时后再通者缺血区范围无恢复,结论 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塞及再灌注的敏感方法,可以科学地指导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并为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郑莎莎  卢洁  邱立军  王晓怡  赵澄  张营  罗玉敏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54-1057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价大鼠脑缺血早期再灌注的动态变化,观察缺血早期再灌注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16只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h后再灌注)及对照组(永久性缺血),每组8只。分别于制作MCAO模型后30min、2h、6h、12h及24h行MRI扫描。计算并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每次扫描的脑梗死体积、脑梗死体积的增长率、脑梗死最大层面梗死区域的ADC值和rADC值。磁共振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行HE染色,并与DWI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大鼠MCAO后DWI均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为低信号。MCAO后2h、6h、12h及24h的DWI图上缺血再灌注组体积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仅12h及24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后30min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h、6h、12h及24h时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区ADC值及rADC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大鼠MCAO后HE染色均显示脑梗死灶体积与相应DWI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是评价超早期脑梗死再灌注的敏感方法,为脑梗死的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MRI表现,探讨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采用3.0 T MR在缺血后4 h、24 h、48 h及72 h对树鼩脑部行MRI,观察各时间点MRI表现,测量和计算出各时间点扩散加权成像(DWI)、T2WI异常信号体积;分别应用HE染色、红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技术显示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病理改变和皮层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缺血后4 h MRI可见信号改变,T2WI为高信号,T1WI为低信号,D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TTC染色所测体积与MRI体积比较,4 h时DWI及T2WI所测体积大于TTC(P<0.05),病理显示周边为水肿带;缺血后4 h至24 h梗死灶体积增大明显(P<0.05);光镜示缺血后中心区神经元可见皱缩,脱失明显,出现嗜酸神经元。结论 MRI可动态反映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病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 ,DWI)和灌注成像 (perfusionimaging,PI)观察超急性期脑梗死影像半暗带的转归。方法 对 41例发病 2~ 72h(其中 3 1例发病 <6h ,为超急性期脑梗死 ;10例发病 7~ 72h ,为急性期脑梗死 )的脑梗死患者行MR扫描 ,并使用平面回波技术(echoplanarimaging ,EPI)进行DWI检查。全部病例在治疗后 1~ 2个月行MRI复查。将发病时DWI呈异常高信号 ,而于复查时T2 WI呈正常信号的脑组织定义为影像半暗带 ;将发病时DWI呈高信号而复查时T2 WI亦为高信号的组织定义为病灶中心区。以年轮状方式由外向内测定上述 2个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同时 ,对发病 <6h的患者中的 17例行表观扩散系数比率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ratio,ADCR)测定 ,并对 10例行动态对比剂增强血流灌注成像。结果  3 1例超急性期脑梗死在首次发病时T2 WI未能提示梗死灶 ,19例仅提示病变处血管流空信号消失 ;10例急性期脑梗死T2 WI均可见局部异常高信号 ;同一时期DWI于全部 41例明确显示梗死灶。超急性期脑梗死经治疗后 ,最终梗死灶的面积较首次DWI上异常高信号区域的面积减小 (t =17,P <0 0 1)。病灶中心区周边的影像半暗带呈可逆性转归。起病初期DWI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低场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用低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分析不同时间的影像学特点,并与常规 MRI 平扫进行比较。结果:低场磁共振DWI 能显示所有患者超急性脑梗死病灶,而有11例患者在常规 MRI 平扫上未发现异常,其中7例为发病2 h 内,4例为2~4 h。此外,DWI 还可发现发病1 h 内的脑梗死高信号灶,而且 DWI 显示的病灶范围较常规 T2 WI 显示的范围更大、信号更高。结论:颅脑低场强磁共振扩散成像可以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比 T2 WI、T2 FLAIR 平扫能更早显示病变,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部位、病变范围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结果80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例,急性期32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MRI扫描未见异常2例。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在多发梗死灶中可以发现责任病灶、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追踪局灶性脑缺血MRT2、ADC信号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影像特点.方法: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模型制作后6h、1d、3d、7d行俯卧位冠状面磁共振T2WI、T2 map和DWI扫描,测量ADC、T2值,取脑切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MR图像6h已经显示缺血灶;1d时病理表现为脑水肿、组织坏死,T2WI为高信号,ADC值降低;3d时病变组织以片状坏死为主,出现细胞增生,T2信号增高的程度较前有所降低,ADC值有所回升;反应性细胞增生于第7天更为明显,T2高信号强度进一步降低,而ADC值增高,并超过对侧.结论:脑缺血后不同MR参数时间空间变化存在一定规律,MR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体反映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WI和ADC图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4例脑梗塞患者(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8例)采用1.5T MR机进行扫描,对DWI、ADC图及常规T1WI、T2WI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超急性和急性脑梗塞DWI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均表现为低信号,DWI对病变显示达100%.6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仅DWI可显示病变而常规T1WI、T2WI无任何相应的异常发现.全部病灶ADC值均低于其相对应的正常脑组织.结论: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敏感、准确,且能对脑梗塞作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DWI及ADC图在脑梗死不同期相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lt;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lt;0.05),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gt;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lt;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O.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常规MRI及DWI表现,阐明活体脑缺血后DWI的演变规律及其病理生理机制方法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只,实验组36只实验组采用Yamamoto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照组仅曝露大脑中动脉,而不结扎观察MCAO后缺血区在各时段ADC值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组:T2WI及DWI均无高信号出现,光镜检查均无异常改变实验组:DWI上,MCAO后0.5h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T2WI最早于2h出现高信号,早期ADC值快速下降的病理基础是缺血后细胞内的水含量的增加;ADC值下降减慢及相对平台期的病理基础是血脑屏障破坏的逐渐加重及血管源性水肿的出现;而ADC值的上升的病理基础是细胞的死亡、溶解,血脑屏障的破坏结论早期的扩散异常区域并不意味着病灶已发生梗死,当持续缺血达6h以上,脑组织将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扩散-灌注(DWI-PI)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材料与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A组(10只)行假手术作对照,其余按栓塞时间30 min、1、3、6 h均分成B、C、D、E 4组;行DWI、PI和常规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T2WI、T1WI扫描;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和再灌注2、24 h后各项参数变化,并将其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病理观察和TTC染色无变化.B组再灌注2 h DWI高信号消失,ADC值恢复正常化(88.27±1.92)%,24 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C组再灌注2 h后ADC值轻度升高,24 h明显降低;D、E组再灌注2、24 h 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各组再灌注后24 h 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而D、E组的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有3种表现,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后DWI显示的缺血范围与TTC异常染色(白色)范围无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P>0.05).结论在超急性脑梗死中大脑中动脉栓塞30 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区24 h后观察到神经元坏死;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超急性脑梗死诊断及指导临床早期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发病在6 h以内且临床提示处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行急诊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及PWI,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 56例患者T1WI均未见异常信号,35例患者T2WI、FLAIR发现有轻微异常信号影。56例DWI和PWI均发现异常,但在DWI上显示的高信号急性脑梗死区域与在PWI上显示的脑灌注延长区域不匹配,PWI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大。图像后处理显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脑血流量(CBF)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急诊MRI,特别是DWI和PWI序列对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可以安全、迅速、有效地指导临床进行早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弥散加权--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应用弥散 -灌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法建立的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明确该技术对超急性脑梗死再灌注的评价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 10只 )假手术做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 0min、1、3、6h均分成B、C、D、E 4组 ;行DWI、PI和常规T2 WI、T1WI扫描 ;DWI和PI原始图像重建获得ADC、CBV、CBF、MTT参数形态图。观察各栓塞时间点再灌注 2、2 4h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B组再灌注 2hDWI高信号消失 ,ADC值恢复正常化 ( 88.2 7%± 1.92 % ) ,2 4h继发性ADC值降低和DWI高信号 ;C组再灌注 2h后ADC值轻度升高 ,2 4h明显降低 ;D、E组再灌注 2、2 4hADC值轻度降低或基本不变 ;各组再灌注后 2 4hDWI显示病灶范围无明显扩大。A、B组再灌注后PI各参数指标 (CBV、CBF、MTT)恢复和维持正常 ,而D、E组的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图有 3种表现 ,分别为高灌注、低灌注和正常灌注。结论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MCAo 3 0min再灌注后初次DWI异常信号消散是暂时的 ,以后会发生继发性DWI异常信号 ;再灌注可限制病灶进一步扩大 ,保护缺血半影区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缺血再灌注DWI及PWI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DWI及PWI判定急性脑梗死诊断及缺血半暗带的作用。材料和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4组,A组作假手术对照;B、D组分别栓塞2h、6h,均再灌注2h、24h;C组栓塞2h再灌注24h、7d。B、C、D组于各自栓塞及再灌注时间点行DWI、PWI及常规序列扫描;后处理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形态图。并将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作比较。结果:A组DWI、PWI、TTC染色及病理观察均无异常;B、C、D组栓塞时均可见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DWI呈高信号,D组异常信号区面积明显大于B组,病理电镜表现为细胞内水肿。B、D组再灌注24hDWI异常信号区面积与灌注前相比,B组无明显变化,D组较前增大;C组再灌注7d6只大鼠DWI见高信号,但ADC图均正常。B、D组栓塞时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PWI灌注缺损区面积相似。B组PWI异常信号面积大于DWI异常信号区;D组PWI与DWI异常信号面积无明显差别。结论:DWI能灵敏反映急性期缺血脑组织损伤情况,PWI能灵敏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DWI、PWI联合应用有可能判定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图像对脑梗死的病情进展和恢复状态的评估作用。方法:对一组超急性期(8例)和急性期(10例)脑梗死患者连续追踪行T_1-FLAIR、FSE-T_2WI、T_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观察不同期相脑梗死灶的图像特征,计算其固定层面病灶区域残余弥散积(MSAFSS):面积×(3.0-1 000×ADC),并使其与相应的脑功能损害评分相对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超急性期病灶,T_1-FLAIR、T_2WI均无明显信号改变,T_2-FLAIR偶可见等或稍高信号,DWI则可见明显的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急性期梗死灶,T_1-FLAIR基本都呈低信号改变,T_2WI表现为高信号,T_2-FLAIR为高信号,DWI仍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亚急性期病灶,T_1-FLAIR信号较前都明显降低,T_2WI、T_2-FLAIR、DWI均为高信号表现,ADC图为稍低或等信号表现;慢性期病灶,T_1-FLAIR为低信号,T_2WI为高信号,T_2-FLAIR、DWI呈低或等信号,而ADC图为高信号。②对12例全程追踪的观察结果显示,病灶全过程的MSAFSS与评分分值之间无相关(P0.05);而亚急性早期前10例的MSAFSS与分值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在DWI及ADC图上都有其不同的图像特征,并可据此大体判断脑梗死所处期相;通过计算MSAFSS可以对亚急性早期以前的脑梗死病情进展与功能恢复状态给予一定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动敏感交替反转恢复序列灌注成像(FAIR- PWI)对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的评价.方法:使用GE 3.0T MRI成像仪,在完成T1WI、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FAIR - PWI序列后,对SD大鼠行暂时性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手术,分别在脑缺血3h和再灌注3h及21h行重复上述MRI检查;最后进行病理学TTC染色观察梗死区域及范围.结果:TMCAO后3h时,患侧大脑半球DWI信号升高、FAIR - PWI灌注增加、且皮质相对脑血流量(rCBF)大于基底节区;再灌注3h及21h后,患侧大脑半球DWI信号面积(0.63±0.1.2cm2、0.48±0.23cm2)仍高于FAIR - PWI高灌注面积(0.51±0.26cm2、0.34±0.44cm2,P=0.01),皮质及基底节区rCBF较缺血时增加.TTC染色示梗死面积(0.42±0.78cm2)小于DWI异常信号面积,而大于FAIR - PWI高灌注面积,且梗死区以基底节为主.结论: FAIR- PWI结合DWI能对早期缺血再灌注进行动态观察及半定量测量,可能为临床溶栓治疗方案的预后判断和随访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超急性期脑梗死半影区弥散-灌注磁共振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应用弥散加权 灌注 (DWI PI)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改良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的大鼠超急性脑梗死模型进行实验研究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明确联合应用PWI PI对超急性脑梗死半影区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5 0只SD大鼠 ,随机分成 5组 ,A组 (10只 )作假手术对照 ;其余按栓塞时间 30min、1、3、6h均分成B、C、D、E4组。A组于 30min、1、3、6h的时间点 ,B、C、D、E于各自栓塞时间点行弥散加权成像 (DWI)和灌注成像 (PI)扫描 ;工作站后处理获得表观弥散系数 (ADC)、脑血容量或血流量 (CBV或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形态图 ,计算ADC、CBV、CBF、MTT相对值 (与对侧相应部位比值 )。将成像结果与四氮唑红 (TTC)染色和病理观察对比。结果  (1)A组DWI、PI成像无异常信号 ,病理观察无变化。 (2 )B、C、D、E组PI显示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灌注缺损范围无变化 ,基底节区最重 ,皮质区较轻 ;DWI显示高信号 ;ADC比值降低 (6 5 .2 % ) ,D组达到最低 (32 .2 % ) ,E组基本不变(2 9.9% ) ;ADC形态图显示病灶范围逐渐扩大 ,最终 (E组 )与PI异常信号区基本一致。 (3)超急性脑梗死的DWI高信号范围与TTC染色所见的异常染色 (白色 )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t检验 ,P >0 .1)。 (4 )在超急性脑梗死中存在PI DWI不重叠区 (缺血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