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组织工程化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8只健康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只。对照组在骨缺损区植入β-磷酸三钙陶瓷与自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组植入复合体后再适时进行体外冲击波(ESW)治疗。治疗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行X线摄片、组织学、生物力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2组动物骨缺损愈合未见明显差异,12周后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基本愈合,骨痂面积和密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冲击波疗法能促进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能力,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陶瓷降解,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搬运技术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节段性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收治的90例胫骨骨髓炎合并节段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用传统植骨术治疗,试验组用骨搬运技术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膝关节、踝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愈合时间。结果 术后6个月,试验组膝关节HS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2.22%)较对照组(17.78%)低,骨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 对胫骨骨髓炎合并节段性骨缺损患者采用骨搬运技术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加单边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6):1257-1257,1259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加单边式骨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71例胫腓骨骨折进行小切口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加单边式骨外固定器固定,术后3 d早期功能锻炼,1周后扶拐不负重活动,3个月后静力改动力,并对治疗效果平均进行6~36个月随访。结果 71例胫腓骨骨折中,解剖复位68例,近解剖复位3例。术后8周有少量骨痂生长,10~12周有较多骨痂生长,5~7个月已达临床骨愈合。结论有限内固定加单边式骨外固定器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是一种新型骨替代材料,但具有降解慢、力学性能差等缺点。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结合自体带血运骨膜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法均分为4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保留/不保留骨膜的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修复后4,12,24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放射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不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12周时才开始出现骨痂,24周时骨端硬化,髓腔闭合;保留骨膜后4周时出现少量的骨痂,12周时骨痂增多,24周时形成新生骨。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不保留骨膜时4周材料与骨端分界明显,12周时分解模糊,24周时材料与骨端形成骨性连接;保留骨膜4周材料未见降解,12周时材料有降解,24周时材料吸收更多,髓腔再通。24周时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组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不保留骨膜组最大负荷低于保留骨膜组(P<0.05)。说明磷酸钙骨水泥较好促进骨的生长,自体带血运骨膜的存在有利于磷酸钙的吸收,促进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骨折患者行损伤控制性复位固定后待条件改善再作二次复位固定时,需另寻合适穿钉点重新固定,或须配置繁杂的组件方能原钉位调整固定。目的:设计一种可以在非正常医疗条件下对四肢开放粉碎性骨折进行损伤控制性固定并能实现无创性二次复位和固定的单边多平面可调式骨外固定器,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方法:成年大猪股骨标本24具,制作成粉碎骨折模型12个,分为安装自制单边多平面可调式骨外固定器的实验组和安装AO管状外固定器的对照组,分别从轴向、剪切、旋转3种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抗压力、抗剪切、抗旋转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边多平面可调式骨外固定器能在伤肢1/3周径范围内任意安装固定钉进行临时复位固定,再次复位时不需重新置钉即可利用原组件重新获得牢固固定。  相似文献   

6.
胫骨骨折为较常见的四肢骨骨折,由于其前内侧软组织覆盖少,骨折往往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同时根据其解剖特点,尤其是中下段骨折,骨折造成骨折处血运破坏,并且手术人为的破坏,极易造成骨折延期愈合,甚至骨不连,为临床的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我科从1999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组合式骨外固定器治疗54例胫骨粉碎性和(或)开放性骨折,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合式双边外固定器 植骨治疗肱骨干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方法1995年以来我院采用组合式双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32例。结果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术后无1例血管神经损伤,拆除支架后随访1~5年,无1例骨髓炎、骨坏死,再骨折、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认为应用组合式双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端清创、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2例仍有1.5—2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术后截骨端骨延长4~8cm,平均延长5.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所有病例骨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骨搬移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或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胫骨骨髓炎或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用物准备;术后做好外固定架护理,协助并指导患者控制骨搬移速度,加强指导功能锻炼,预防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1例较重马蹄足患者行跟腱延长术予以矫正,其余9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恢复良好.结论:认真执行骨搬移护理常规,严格控制搬移速度,使骨髓炎或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患者患肢愈合良好,达到延长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技术在治疗胸腰段单椎体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4年7月至2008年5月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355岁,平均39岁,所有病例CT显示均有椎管内占位,其中16例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症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3例(男22例,女11例),行短节段内固定技术固定骨折椎体,对照组15例(男9例,女6例),行单节段四钉两棒内固定技术固定骨折椎体,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以伤椎前缘压缩程度、Cobb's角及中柱突入椎管的程度为指标来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所有病例均随访至术后1年。结果试验组无论在术后1周的即时复位还是术后1年复位丢失上都要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无论在骨折复位还是维持术后复位丢失方面都要优于单节段四钉两棒内固定方式,而且短节段伤椎内固定技术也较少发生内固定物折断、折弯及椎弓根钉松动、拔出等内固定失败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外固定法与内固定法对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用外固定法治疗,对照组用内固定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95.8%)高于对照组(75.7%),P<0.05。结论外固定法相对于内固定法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Il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辅助下骨搬移术(简称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0-2007年采用骨搬移术对12例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进行治疗,缺损5.3~11cm,平均7.3cm。参照Enneking系统对患肢进行功能评价,并分析其骨性愈合时间、带外固定架时间、手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程度。【结果】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38个月。12例骨缺损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性愈合时间为8.4个月,平均带外固定架时间为12个月,术后患肢长度平均延长7.3cm,功能恢复程度为82%。【结论】骨搬移术治疗创伤性胫骨长段骨缺损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随时调整纠正畸形等优点,是治疗骨缺损并发骨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汤晓燕  王文多  王蕊 《护理研究》2002,16(11):678-678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的急症、重症 ,又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 ,多突然出现大量呕血或黑便 ,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 ,如抢救不及时 ,常危及病人生命。临床上常给予留置三腔二囊管 (S -B管 ) ,用一牵引绳通过重力牵拉压迫以达到止血目的。但由于牵引绳直接搭在床尾或置于一小滑轮上 ,不但易滑落而且常被衣物或被子支起 ,使牵引绳失去作用 ,达不到牵引压迫止血的目的。另外 ,牵引绳固定在滑轮里 ,给病人活动翻身带来不便 ,有的鼻喉部疼痛难忍 ,致拒绝留置S -B管 ,影响疾病的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自制了可调式外固定架 ,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加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总结2002年以来13例骨盆骨折合并出血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包括1例伴子宫破裂出血者获得治愈,1例因栓塞时间延误死亡。结论严重骨盆骨折伴出血休克病例在抗休克同时尽早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林谦  毛坤祥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461-462,465
【目的】探讨支架外固定结合局部转移皮瓣在修复伴皮肤缺损胫腓骨开放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38例胫骨或胫腓骨开放骨折伴皮肤缺损无法直接修复的患者(Gustilo ⅢB型、ⅢC型)采取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一期或二期局部转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术后常规抗感染,对症处理,术后1周开始膝、踝关节保护性功能锻炼,术后4周开始扶拐下地负重。每隔4~6周复查一次X线片,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支架。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结果】按照Johne-Wruhs评分标准,38例患者中34例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良好,患肢功能基本恢复,2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患者出现感染及骨髓炎、骨不连,后经抗感染、置管冲洗、感染控制后植骨等措施亦予以修复。【结论】支架外固定结合局部转移皮瓣手术修复胫腓骨开放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以减少骨折局部损伤,保护并改善局部血运,有效控制感染,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及骨髓炎的发生,临床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不需借助特殊设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怀先  池雷霆 《华西医学》2005,20(2):228-229
目的:探讨应用带关节外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9月~2003年6月,应用单侧带关节外支架跨腕、踝关节外固定结合微创切开复位、骨片钉等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所致重度粉碎性骨折共28例31处(桡骨11例13处,胫骨17例18处)。结果:平均随访时间:桡骨6个月,胫骨10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桡骨2.8个月、胫骨5个月,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皮肤坏死、神经血管损伤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根据Anderson(桡骨)、Edwards(胫骨)评分标准,腕、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应用带关节外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胫骨远端高能量损伤所致的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后给予完善的围手术治疗及护理.结果 12例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骨性融合达到100%.结论对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应重点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术后的颈椎稳定性、各项生命指标的观察、监测与处理,呼吸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护理效果。方法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后给予完善的围手术治疗及护理。结果 12例手术患者均获得成功,术后骨性融合达到100%。结论 对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应重点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术后的颈椎稳定性、各项生命指标的观察、监测与处理,呼吸管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我们自1991年7月至1995年12月,共护理86例应用SCD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病人总结出:心理护理、局部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是避免并发症发生,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384-3385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资料,对照组48例仅采用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观察组60例采用外固定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出血量和VOS评分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患者骨折情况均得到一期愈合,对照组的优良率为64.58%(31/48),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3.33%(50/60),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出血量和疼痛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临床效果,且早期的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