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株抗红内期约氏疟原虫 McAb注入正常小鼠腹腔,24小时后接种感染约氏疟的红细胞,其中2株McAb能推迟感染高峰出现的时间,延长小鼠的存活期。保护性作用与输入的McAb量及原虫感染水平相关。感染早期给予大量McAb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10株抗红内期约氏疟原虫的McAb分别注入正常小鼠体内,24小时后接种2~4×10~5感染约氏疟的红细胞,自感染第3天起涂血片,观察原虫血症发展情况。发现2株McAb能  相似文献   

3.
约氏疟红内期细胞颗粒疫苗免疫保护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约氏疟红内期细胞疫苗保护性免疫作用的特点.方法分别用Saponin和双蒸水溶血后的约氏疟原虫感染的鬼形红细胞作疫苗、腹腔免疫接种BALB/c小鼠,并设正常小鼠为空白对照,分别以致死性同源虫株攻击后比较各组小鼠的感染率和存活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ELISA法测定血清特异性抗体及其亚类.RT-PCR法比较各组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表达的差异,用SDS-PAGE及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感染红细胞膜蛋白.结果用Saponin皂化构建的疟疾红内期细胞颗粒疫苗(SPRBC)与水化的红内期细胞颗粒疫苗(DPRBC)及对照组相比,可使免疫鼠获得对致死性攻击的非常显著的免疫保护,表现为低原虫血症、短病程和高存活率(P<0.01),并呈现有高滴度抗体,其亚类有先以IgG1,后以IgG2a为主的趋势;同时经SPRBC免疫鼠的脾细胞其IL-4,IFN-γ均有高表达;感染红细胞表面呈现有相对分子质量为47 000的小鼠MHC-Ⅰα链分子表达.结论皂化处理的约氏疟红内期细胞颗粒疫苗对同源致死性攻击有显著的免疫保护,其作用与疫苗诱导、对攻击产生的IgG1、IgG2a类抗体以及免疫细胞分泌的IL-4,IFN-γ类细胞因子相关,呈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正常与感染小鼠红细胞表面的MHC class Ⅰ类分子可能有重要的免疫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琼脂双向免疫扩散法检定20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杂交瘤McAbs 的Ig类别及IgG亚类。结果显示:其中8株属IgG_1、9株属IgM。用IFA法对此20株杂交瘤McAbs进行种、期特异性免疫荧光的检测和分析,发现它们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均呈阳性反应,其中 5株与三日疟、6株与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有交叉反应,而对同种疟原虫子孢子期却均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鬼形红细胞中约氏疟原虫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鬼形红细胞中约氏疟原虫各期的形态特征.方法用皂化和低渗技术,使约氏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溶血变成鬼形细胞,在扫描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红内期疟原虫形态结构.结果鬼形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形态结构完整,呈现红内期各期疟原虫的特征性结构,如红细胞膜源性纳虫空泡,指环样早期滋养体,"褡裢"(brassiere)样早期裂殖体,裂殖体表面新生芽体和葡萄串样晚期裂殖体的外形;早期滋养体的胞口、食物泡和结晶样的疟色素颗粒,晚期滋养体的核质与核膜的增生,及其增生核膜的衍化;裂体增殖过程中先行的团块样核分裂及其随后的芽体等头端结构的形成.结论鬼形细胞技术有可能成为红内期疟原虫形态生物学及其免疫学和疫苗学研究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三株抗恶性疟原虫抑制性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26-32,是可与不同种人疟及不同种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红内期发生广泛交叉反应的McAb,(NH_4)_2SO_4提纯的M26-32 100μg/ml可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42.8%,50μg/ml可抑制P.f.生长71.2%;可沉淀145、135、102及76kd的恶性疟原虫蛋白;F_6-D_3是抗裂殖子表面抗原的McAb,50μg/ml可阻断76.7%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同一浓度可抑制P.f.生长的44.6%,其抗原分子为185kd蛋白;F_6-C_2是针对裂殖子一端某一结构的MeAb,200μg/ml时,可阻断52.9%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可免疫沉淀82及41kd的蛋白。  相似文献   

7.
用SP2/0骨髓瘤细胞分别与绿脓杆菌Ⅱ群10117株和Ⅳ群10119株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各获得三株连续分泌抗绿脓杆菌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10117A_1、B_3、D_5及10119A_6、B_4、C_3。经染色体、IFA、ELISA 鉴定分析,证明是能分泌高效价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McAb类和亚类鉴定分别为IgG_? IgG_2b和IgM。交叉反应初步表明上述McAb具有较高的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感染约氏疟阴转的小鼠提取同种抗鼠疟iRNA,以3H-亮氨酸标记的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和~3H-TdR掺入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为指标,观察了iRNA对感染约氏疟小鼠体内细胞免疫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感染疟疾后仅在第1日脾细胞的粘附抑制指数增高,iRNA可使该作用持续到第10日;此外,iRNA在小鼠感染后第3日脾细胞对Con A的增殖反应增强,在第5日脾细胞对PHA的增殖反应增强.本实验提示,iRNA能延缓机体感染疟疾后的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Plasmodium berghei ANKA,P.b ANKA),并用此减毒疟原虫株免疫C57BL/6J小鼠观察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分别扩增UIS3基因编码序列两端的非编码区5′UTR和3′UTR及用于筛选的抗性标记h DHFR,然后利用融合PCR原理,扩增全长同源重组片段(5′UTR+h DHFR+3′UTR),最后常规PCR扩增获得大量线性化同源重组片段并纯化。体外培养富集伯氏疟原虫ANKA株的成熟裂殖体,将线性化同源重组片段通过电转的方式导入裂殖体中并接种到小鼠体内,再对转化后的疟原虫进行筛选和鉴定,最后用构建成功的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免疫小鼠并攻击,观察减毒株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成功扩增3个独立片段5′UTR、h DHFR和3′UTR,长度分别为798、1 628和759 bp,后经融合PCR反应形成全长重组片段5′UTR+h DHFR+3′UTR,长度为3 185 bp。转化至裂殖体后经筛选鉴定获得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将此遗传减毒株免疫小鼠后攻击,小鼠红内期原虫率为0%,脑型疟发生率为0%,存活率为100%,可使其完全抵御野生型疟原虫感染。结论成功构建遗传减毒伯氏疟原虫ANKA株,此减毒株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为100%,此模型的建立可为研究红前期疫苗免疫保护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幼虫单克隆抗体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旋毛虫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NS_1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选择4株连续分泌抗旋毛虫幼虫McAb的杂交瘤细胞。经ELISA、IFA鉴定分析,证明这4株细胞能分泌高效价特异性McAb。McAb亚类鉴定结果为IgG_3和IgG_1。是抗幼虫表面抗原,虫体抗原和虫体及囊液不同部位的特异性McAb。  相似文献   

11.
本工作在整体实验条件下,观察了通光素(Tenacissigenin)等15种药物(包括植物药的提取物及化学合成药),对小鼠约氏疟原虫(P.yoclli)红细胞内期的杀灭作用,并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氯喹为阳性对照。实验结果通光素、利胆素(Nikoform)、青藤碱(Sinomenine)、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xhoxcoumarin)、甲硝哒唑五种药物和氯喹,均可使感染约氏疟的小鼠存活期延长,存活比率增加,血中疟原虫减少,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间接荧光抗体实验观察大鼠体内约氏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付冉定,罗树宏,刘多,舒衡平关键词Yoelii疟原虫;红细胞外期;荧光抗体技术;大鼠约氏疟原虫(PlesmodiumYoelii)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EE)寄...  相似文献   

13.
用单克隆抗体(McAb)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SA)对11株抗恶性疟McAbs和4株抗食蟹猴疟原虫McAbs进行了筛选,其中McAbs11G5、13A2、13A1可包被到硝酸纤维素膜(NcF)上作为捕获抗体,McAb14D9可用于胶体金探针的标记。此外,为增加胶体金的标记效果和胶体金标记McAb14D9探针的敏感性,还对McAb14D9的等电点(pI)进行了测定,其pI为6.35。同时用筛选出的最佳McAbs对10份恶性疟病人感染血和10份健康人血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这几株McAbs的交叉反应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McAbs11G5、13A1与14D9夹心时,对云南株和安微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呈现交叉反应,而且McAb13A1与14D9夹心时还可以用于检测间日疟抗原。  相似文献   

14.
蛹虫草等12种药物抗约氏鼠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约氏鼠疟制备动物模型,以原虫感染率、抑制率、平均存活率为指标进行观察。发现蛹虫草(1/20 LD_(50))具有显著地抗鼠疟作用,其效果与氯喹相似;猫爪草、刺五加及山茱萸的粗提物和氧化苦参碱等4种药物,剂量为1/10 LD_(50)时可明显降低原虫感染率(p值均<0.05).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125)碘标记抗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体的McAb(LB_1株IgG_2b)静脉注入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豚鼠,证实钩体抗原主要分布在肝、肾、肺及脾器官内。以往抗血清抗体放射自显影实验在肺内钩体抗原很少,本结果表明肺内有不少钩体抗原(平均为82.2 16×10~3cpm/200mg),揭示了用单克隆抗体结合~(125)碘探讨钩体特异性抗原在肺组织分布,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伯氏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裂殖子前端有微线体及棒状体,二棒状体的小管汇合成总管通到类锥体。棒状体的内含物与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有关。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下环形体中央的“空泡”实质上是红细胞胞质。滋养体质膜与红细胞膜形成镶嵌结构,有利虫体与宿主细胞物质交换。质膜上先有深色带状物质沉积,进而内凹形成胞口。虫体经胞口摄食,食物泡由单层膜包绕,内有疟色素。宿主胞质内凹有二层膜包绕,无疟色素,由虫体阿米巴运动形成。核分裂及细胞器分化是裂殖体期特征。雌配子体胞质核糖体多,内质网发达;雄配子体核糖体稀少,内质网贫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并鉴定Plasmodium yoelii 17XNL PALM基因敲除单克隆虫株。方法:根据PlasmoDB数据库中的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NL PALM基因序列信息,设计引物与sgRNA。PCR扩增左、右同源臂,将同源臂和sgRNA与载体pYCm-golden-blue连接,构建用于基因敲除的CRISPR工具质粒pYCm-PALM KO。pYCm-PALM KO CRISPR质粒电转染至P.yoelii 17XNL裂殖体,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24 h后采血查获疟原虫后,给予小鼠6 mg/mL乙胺嘧啶喂水进行药物压力筛选基因敲除疟原虫。此后每2天鼠尾采血涂片镜检疟原虫,喂药8 d时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进行PCR鉴定,最终经测序确定是否发生PALM基因敲除。将已证实存在PALM基因敲除疟原虫的鼠血采用有限稀释法接种小鼠,8 d后采血镜检疟原虫,PCR鉴定,筛选获取单克隆虫株。将获取的PALM基因敲除的单克隆虫株和P.yoelii 17XNL各接种至6只昆明小鼠体内,每只接种1×105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iRBC)...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制抗腺病毒载体(Adv)表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方法 将Adv以Al(OH)3佐剂化,常规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Adv McAb;采用ELISA、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法对McAb进行筛选与鉴定.结果 共获得6株可稳定分泌特异性McAb的细胞(A4H11、A8C7、F1H5、G1D2、G4E3、H2G8),其染色体数目为102~106条,所分泌McAb均属IgG1亚类,持续3个月适应培养仍能保持其稳定的抗体分泌能力.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在1∶106~1∶108之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株McAb均与来自腺病毒载体及野生3、5、7型腺病毒抗原提取物中分子量约为114 kD的多肽反应,据此推测它们均是抗ADV-TK六邻体蛋白的McAb.结论 成功制备出6株抗腺病毒载体六邻体单克隆抗体,为腺病毒载体应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应用ELISA抑制法检测小鼠红细胞内约氏疟原虫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观察,微板抗原包被剂量为20μg/ml,用反复感染原虫小鼠20只的感染混合血清作为抑制反应剂,结果表明ELISA抑制法的敏感度随着感染混合血清稀释度增加而提高,当1:500稀释时红细胞内抗原测水平为1虫/10~4BRC;感染小鼠阳性率为95.8%(64/48),正常小鼠阴性率为90.3%(28/31)。  相似文献   

20.
对BALB/C小鼠而言,人胰岛素(hI)的免疫原性很弱,因此目前尚未见有成功制备出抗hI McAb的报道。我们用20~50μg hI对BALB/C小鼠进行多次的基础和融合前的加强注射,取其脾细胞与SP2/O小鼠骨髓瘤细胞用分子量为4000的PEG进行融合,获得了2个稳定分泌抗hI McAb的杂交瘤株(2B和2C)。在液氮冻存16个月,历经多次复苏、传代、再克隆化及小鼠腹腔内接种,其McAb的特性未见有明显改变。RIA及类和亚类的分析结果表明,2种McAb均属IgGza,腹水液中McAb的滴度均为3×10~5,k值分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