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眶上"锁孔"入路的相关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锁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近年发展迅速。眶上"锁孔"入路以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可以到达鞍前、鞍上和鞍后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颅窝和鞍区部分肿瘤、前循环动脉瘤、视神经管减压术以及外伤后额叶血肿清除等疾病的治疗中。眶上"锁孔"入路与传统经额颞入路相比较,具有损伤小而暴露范围却几乎相同的明显优势;但是该入路对手术者和手术器械要求较高,故其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前循环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位置较深,周围有重要的穿支血管,且载瘤动脉细小,实施介入栓塞术相对较困难,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大。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锁孔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尽管有一些争论,但随着神经外科手术照明设备和操作器械不断改进和提高,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接受并掌握了这种手术方法[2]。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4]。锁孔手术主要有眶上入路和经眶上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5],其中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锁孔入路方式之一。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采取单侧眉弓为入颅点,通过颅内的自然间隙即可到达鞍前、鞍上以及鞍后的部分区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前循环动脉瘤、鞍区占位的手术治疗以及视神经管减压术、外伤性额叶血肿清除术等[6]。我院2012‐01—2014‐01收治2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均在发病后1~3d内进行,本文对手术技巧、手术适应证和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Willis环前侧方、鞍区及其周围颅底结构,特别是鞍前、鞍旁等区域周围颅底面的解剖结构,在处理小型的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损伤较传统的额下入路大大减小,显露范围较眶上锁孔入路更广泛,避免了传统眶上锁孔入路损伤眶上神经、额窦开放性感染等可能的并发症及对于贴近中线部位解剖结构显露的局限性。此入路对于鞍区诸结构的显露可以达到与翼点锁孔入路相当的效果,且无需磨除蝶骨嵴及过多地剥离颞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 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鞍区病变锁孔微创手术入路的相关颅底解剖影像资料,为锁孔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5例成人健康志愿者和10例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16排螺旋CT检查、CTA检查和三维重建,并模拟眶上、额外侧、翼点、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前后床突、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以及行相关手术角度的解剖学测量. 结果锁孔中心到达同侧前后床突的距离中,颞下入路最短[(4.98±0.54)cm,(5.35±0.65)cm)],额外侧入路最长[(6.44±0.36)cm,(37.68±1.06)cm].锁孔中心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到前后床突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横断面的夹角中,颞下入路大于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的距离从大到小依次为额外侧入路、眶上入路、颞下入路、翼点入路.锁孔中心到同侧颈内动脉分叉处或前交通动脉的手术操作平面与头颅矢状面的夹角中,额外侧入路大于眶上入路. 结论 CT/CTA三维重建下评估手术操作的深度及手术平面与颅底平面的角度,对于鞍区不同部位病变的锁孔微创手术入路方式的术前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种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技术。方法 对近期所收的12例鞍区占位的病人采用经眉眶上锁孔入路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变全切除,无死亡病例,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对病人面容保护效果好。结论 经眉眶上锁孔人路治疗鞍区病变,切口小,骨窗小,术时短,无需输血,病人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眉锁孔入路鞍区肿瘤显微切除的手术配合。方法术前与术者密切沟通,充分准备手术器械及所需物品,配合完成21例次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4h,平均(3.2±0.4)h,术后无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显微镜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创伤小,手术护理配合需注重医护沟通,默契配合。  相似文献   

8.
经眉弓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前颅窝及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经眉弓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前颅窝和鞍区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995年3月-2000年1月经此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前颅窝和鞍区病变之疗效(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经额下入路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无显性意义。但该入路平均住院日短,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结论 经眉弓切口小骨窗眶上入路切除前额窝及鞍区病变方便可行,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采用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的9例复杂性鞍旁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变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显示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2例。8例术前视力损害中,术后视力改善6例,稳定1例,恶化1例。术后2例成形垂体前叶功能减退,1例发生暂时性尿崩症。未发生颅内出血和脑脊液漏。术后随访6~41个月,平均19.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蝶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联合眶上锁孔手术治疗复杂性鞍旁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上区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介绍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 选择鞍上区10例脑膜瘤和3例垂体腺瘤,经眶上锁孔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对周围结构妥善保护。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92.3%),大部分切除1例(7.7%)。除1例有短期尿崩外,余病例无术后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对脑组织无效暴露少、牵拉轻、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眉问锁孔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眉间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结合局部解剖对12具(24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进行研究.形成约3.00 cm×2.50 cm大小骨窗,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选择1例典型鞍区脑膜瘤患者,施行眉间锁孔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骨窗显露范围.可见额极、额底、筛板、鸡冠、嗅沟、嗅柬、蝶骨平台、鞍结节、前床突、后床突、小脑幕、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镰、上矢状窦、胼胝体、前连合和终板等组织结构;打开终板,可见第三脑室.测量双侧眶上孔(眶上切迹)之间距离为(45.92±5.86)mm;双侧滑车上切迹之间距离为(33.14±4.23)mm;鼻额缝至双侧内眦连线距离(16.25±1.52)mm;骨窗中心点至视交叉前缘中心点距离(64.30±3.20)mm,至鞍结节中心点距离(57.38±2.72)mm,至鞍膈中心点距离(67.04±2.89)mm,至终板中心点距离(66.18±3.79)mm,至前交通动脉距离(60.64±4.61)mm.1例患者施行眉间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 眉间锁孔入路手术可较好地显露前颅底及鞍区中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推荐用于前颅底和鞍区中线附近病变的手术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夹闭,具有切口小、骨窗小、刨伤小、额叶损伤少、嗅觉易保留等优点,但也存在并发感染、脑脊液漏的风险,且不适用于脑肿胀患者.  相似文献   

12.
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上区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上区病变中的应用结果与经验。方法分析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由眶上锁孔入路治疗的28例胺上区病变患的病变情况。手术经过及术后处理等过程。结果 本组18例肿瘤患中,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5例;10例动脉瘤均成功施行夹闭术;随访4-30个月,术前9例有视力,视野改变,6例明显改善,2例好转,1例无变化。内分泌改变的8例中,有5例恢复正常,3例改善,术后3例发生尿崩,经药物治疗2周后痊愈。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切口小,但足以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且减少了脑组织暴露和手术创伤,是处理鞍上区病灶的理想手术入路之一。病灶主体位于鞍上区与周围组织粘连不太紧密的肿瘤或前循环动脉瘤可作为该入路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在治疗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9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例患者中全切除肿瘤者35例(89.74%),次全切除者4例(10.26%)。术后一过性尿崩5例(12.82%),脑脊液漏1例(2.56%)。术后随访10个月~6a,3例(7.69%)复发。结论内镜辅助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处理鞍区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神经导航下眶上"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眶上"锁孔"入路的显露范围,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在8具(双侧)尸体头颅上行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解剖,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其显露范围,并使用导航系统测量术野中相关结构的最大显露程度.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通过鞍区四个间隙进行手术.外侧可显露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最大距离为18.7±4.65 mm;内侧可显露对侧颈内动脉的最大范围为7.5±1.65 mm;上方可显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最高点距前颅底平面约为5.7±2.35 mm;基底动脉可显露为6.7±2.29mm.结论 (1)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底测量简便、精确,优势明显;(2)眶上"锁孔"入路对鞍区及周围结构显露较好,适用于Willis环及基底动脉顶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近端的动脉瘤以及鞍区、前颅底肿瘤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并探讨该手术入路在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0例成人尸头使用手术显微镜模拟经眉眶上锁孔手术入路,并应用此入路对我科76例患者(其中5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24例鞍区肿瘤)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该手术入路可充分而清楚的显示鞍区及Willis环附近的解剖结构,52例动脉瘤全部手术夹闭成功,其中49例患者恢复良好,3例中残,无死亡。24例鞍区肿瘤,22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入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采用该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及鞍区肿瘤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1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颅骨标本进行骨性解剖学数据测量。于15具成人尸头上分别模拟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解剖,比较其切口、暴露范围及操作空间等,同时观察鞍区各间隙内的结构。结果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0.22)cm,角度为34.09°±3.19;°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9)m m,角度为63.61°±4.78°。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手术入路能不同程度地暴露鞍区各个间隙内的结构。经翼点锁孔入路操作距离较短,具有良好的暴露范围和宽广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位于鞍上,肿瘤上下径为3.5~6cm的颅咽管瘤患者(部分囊性变者4例,完全实性者3例),作眉弓内弧形小切口,在眶上铣开一直径为2.5cm的半圆形小骨瓣,术中根据肿瘤位置,从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外侧间隙和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术中除注意保护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之外,还应防止损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发出的到下丘脑和前穿质部位穿通动脉的损伤。结果术中6例病人肿瘤全切除,1例病人次全切除,术后5例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崩症及电解质紊乱,经药物治疗后好转,6例病人视力改善。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切口小,但能提供鞍上区足够的手术空间,足以显露鞍区病变及其邻近结构,且减少了脑牵拉和手术创伤,有利于颅咽管瘤的全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处理鞍区病灶手术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20.
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各有优缺点及适应范围,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对于直径小于4 cm且窄基底的肿瘤,可采用经鼻蝶入路,而颅底修补是目前需处理的难题,各种经颅手术对于该类肿瘤亦可取得良好效果,但经颅手术中经眶上锁孔入路创伤更小.对于直径大于4 em的肿瘤,经鼻蝶入路目前尚未成熟,各种经颅手术除外眶上锁孔入路均可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